电视纪录片构建国家形象的启示

时间:2023-04-27 16:48: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馝iivO6]?_y_y_{iv}_}_}ky人物的生活出现在纪录片里,所拍摄的事件更加真实。同时,设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纪录片对事件、人物的真实状态拍摄更加细致。并受到国外纪录片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多以小人物、平民视角来反映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在国家形象的树立方面显得更加百姓化、具体化。

纪录片第四阶段为社会化电视纪录片(1998年至今),随着中国化趋向国际化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可谓是“展现人物精神世界的崇高美”,无论是创作的主题、内容、风格还是类型、样式,都呈现为多元化发展。同时,DV的出现让纪录片走向了大众化。纪录片的创作更加有话语权,创作空间更是百花齐放。在这样的环境下,纪录片对国家文化的传播以及在国家形象构建上更加的多方位,立体化。

电视纪录片“真实地纪录现实生活,时间的、历史的沉淀,原汁原味的作品”。它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同时纪录片的逐渐成熟也反映出我国在传媒领域的进步,纪录片的多元化也是我国政治文化多元化的体现。

二、《舌尖上的中国2》对国家形象的体现

(一)美食背后的文化传承

《舌尖上的中国2》于2014年4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是一部以美食类为主的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见识中国各地的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的特有文化。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良制作和源远流长。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带来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特有的东方价值观等;以美食体现人情,以人情传承文明。

《舌尖上的中国2》之所以不同于以往的美食纪录片,原因是它的关注点不在于烹饪、品评等单一的室内制作。而是一种自然的回归,更多的画面是在大自然中对每种食物的采摘、捕捞、加工和保留。“决定观众喜爱程度的因素是观众往往关注自己身边的、与自己有关系的事。”中国有一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无论是山西饸饹、铁锅炖鱼、贴饼子、陕北的拉面、天津煎饼果子抑或湘乡咸鸭蛋,这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和经验积累的结晶。每一个香味扑鼻的美食背后都洋溢着淳朴的气息。在片子当中,那些辛勤劳作的人们才是撑起这个国度的支点。他们用朴素、自然、恭敬的态度对待食物,更是对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习俗的尊敬。这便是《舌尖上的中国2》的魅力所在。深入美食背后,看到的是文化的传承。

它通过中华美食进而很自然地展述到了中国人关于饮食的各种风俗,不同地域的美食,不同样式的食材、不同种类的做法、不同滋味的品尝。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传统价值观、中国的民族文化、民俗风土人情等各种元素,都通过美食背后的故事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以美食为基点,通过美食背后的文化,以独特的视角来展示中国的另一面。

(二)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如何证明一个国家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个民族共同体的智慧便是最好的例证。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无论是在文化、建筑、饮食、服饰上都无不彰显着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舌尖上的中国2》一共有7集,每一集都会有一个不同的主题,每一集主线都是通过不同地域之间,相同饮食文化的碎片式的剪辑方式来完成的。每一集的主角都是天南地北的普通百姓,如第一集《脚步》中西藏的兄弟俩中,哥哥采摘的蜂蜜;第二集《心传》里陕西的张世新和老婆做的挂面;第三集《时节》中东北的张广才岭和媳妇做的香喷喷的特锅炖鱼。每一个美食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故事,那里承载着家庭的温馨与幸福,流露出的是浓浓的人情。

《舌尖上的中国2》以美食为传播媒介,通过对美食细腻、质朴的描述以及对人与食材之间的微妙关系的理解,传达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在片中我们能感觉到朴实的中国人用他们积攒下来的经验对每一种食材充满美感的制作,每一个都做得心应手,顺其自然。正是因为片中对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的折射,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这使每个观众都可以在这些最民生、最贴近生活当中感受到美食所散发出来说诱惑,它打开了每个观众的味蕾,并从中读到了那些最普通劳动人们的微笑,那些朴实老百姓安居乐业的自足等等,这都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

(三)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

对于久居都市的人们来说,自然已经离我们很远了,除了少数不多的绿化带和一些森林公园,大多数人几乎看不到纯自然的森林、山川、湖泊等等。《舌尖上的中国2》便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不用出家门就可以感受外面世界的窗口,那些特有的少数民族美食文化、民族仪式都为观众提供了一场独特的视觉和味觉盛宴,对于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来说,这无疑是一次精神乃至灵魂的洗涤。

在第一集《脚步》中,谭光树是一名以养蜂为职业的普通人,在每年的清明的时候,他与妻子就踏上了追逐花期之路,这一追就是20多年,几十万公里。蜜蜂、槐花、风雨、妻子,在路上他们还带着路菜,自己的家乡菜,老谭跟自己的妻子完全的与大自然融合起来。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和谐相处,是我们食材来源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们不禁对大自然的馈赠人类美食而感激,同时我们更加感动于长久以来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从自然开始从自然结束,正是这样的相处方式,才使我们华夏民族生生不息。

三、《舌尖上的中国2》与国家形象的塑造

(一)东方价值观及信仰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儒家学说告诉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君子和而不同),道家学说教会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墨家学说讲述了国与国的和谐相处(兼爱,非攻,尚贤)。毋庸置疑,这些传统的、特有的中国文化,沉淀出了中国人几千年生存相处之道。

“电视给人最大的乐趣,大概就是看到了真实的生活世界”。在《舌尖上的中国2》中,对美食的赞美是别致的,食物不再是由美女从华丽的后厨端到高档的包厢内由一些“美其名曰”的食客品尝,而是在最为普通的劳动者的自家厨房里烹制的家乡菜,虽然不是那么琳琅满目但每道菜里都包含着掌厨人自己对食物的理解与热情,也许这不是最美味的,但一定是最真诚的。这或许就是东方人固有的价值观:自然、朴实、投入、恭敬。人的一生最基本的欲求无外乎“饮食男女”,能把饮食这个最基本的生活诉求演变成一种让人叹服的饮食文化,把嗅觉和味觉延伸到对生活的执念与态度,这就是中国人的东方价值观。

很多外国人认为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印度人信仰佛教,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然而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了几千年的中国人,信仰的是什么呢?我想《舌尖上的中国2》给了我们答案。在中国劳动人民是社会的基石,13亿的人口大国需要靠自然、土地来养活。即便当今工业社会是如何的发达,但中国社会是离不开土地的,离不开朴实的农民,离不开最原始的生存方式。土地是中国劳动人们的信仰,他们最简单的愿望便是努力劳作有一个好的收成,让家里人能够平安幸福。但也正是这样一个个普通而又真挚的愿望撑起了中国社会的脊梁。

(二)中国仪式与人文符号

在中国有很多的仪式存在,如烧荒开地、开渠引流、捕猎杀生等等。这并不是盲目地迷信。而是在人们改造自然时对它的感激与敬畏。自然是值得尊敬的,它满足于人类的任何索取,同时人类也应该懂得取之有度才能用之不竭的道理。《舌尖上的中国2》在每一种食材、每一个制作工艺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仪式,彰显着中国的人文符号。同时,再通过描绘人与食物的故事,展示着这片土地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好。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同样不同地域也孕育出了不同的历史文化,这便是《舌尖上的中国2》所要表达的,通过食物的故事来表达中国人的百味人生,在这里我们总是能找到心灵的共鸣,比如那一抹熟悉的家乡味道,饭桌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晚宴,这些都是很有“味道”的回忆。在中国“味”字是充满着无限可能的,它取自饮食,又超越饮食。也就是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味”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舌尖和鼻子,还有中国人的心意。

纪录的是饮食,折射出的是人心。无论是刚出土的春笋、吊挂起来的火腿、冒着热气的黄馍馍,都让人看得热泪盈眶,多么可爱的中国,多么可爱的中国人!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后都洋溢着朴实的气息。这正是片子所要表达的真谛。片子结尾的旁白说得好:“无论是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这就是中国人伟大的智慧。如果苦难是上苍授予的磨难,那么收获是便自然的馈赠。

结语

传承民族文化首先要有民族意识,《舌尖上的中国2》展现的便是我们民族独特的美食文化,它的播出让世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了中国,更深远的影响了世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今天,我们更要做到对民族文化的自我完善和发扬,既要融入世界又要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继承和发展的。

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的意义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就必须采取新的策略:确立对外传播工作的新思维;发挥传媒自塑作用;加强文化对国家形象的柔性塑造;利用国际性媒介事件塑造国家形象等。”显然电视纪录片已经成为宣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华传统、筑建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

推荐访问:纪录片 启示 构建 形象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