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时间:2023-04-26 19:18: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究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辩论式教学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学生各抒己见,通过合作、探究,有效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辩论式教学;高中语文;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20-059-01

辩论式教学是一种师生根据教学主体,采取教师指定或学生自选论点,来形成正方与反方并开展辩论的教学方式。高中语文课堂辩论式教学的本质在于: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充分融合,通过正方与反方对论点的辩论,有效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1]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也要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辩论式教学将听说训练融入学生对辩论的思考中,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开阔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因势开展,可“论”出文言文课堂之文化

辩论式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于辩论的认知均是一知半解,甚至将其理解为唇枪舌战,辩论式教学仅适合于口才较好的学生,其实口才必须以知识积累作为“盾”,以辩论技巧作为“矛”,无知识积累和辩论技巧的辩论教学不能称之为有效的辩论式教学[2]。但在实际辩论式教学中,尤其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见“言”不见“文”现象颇为严重,如何因势开展辩论式教学,是文言文课堂教学论出文言文课堂之文化呢,这需要不断的尝试,才能使学生在辩论式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让“文言并行”

例如在教授《渔父》此课时,可以以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辩题。让学生在先行疏理课文的重点句子后,根据自己对课文文本的理解,在角色扮演还原与渔父的三次对话基础上,将学生分作为倡导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伟大人格的甲队和渔父不倡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伟大人格的乙队,让两队之间开展辩论。学生们通过文言文阅读,在辩论中了解到了屈原和渔父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在此堂课的辩论中,学生们对屈原和渔父的人生态度有着深刻的总结,让笔者记忆尤新的是同学李某提出:“自由是渔父对平安生活的追求,体现了渔父珍爱生命的人生态度;而楚国是屈原的精神支柱,由于屈原本人的历史局限性,当故国的大厦倾,屈原以死亡作出不屈告白,并不是屈原不珍爱生命,而是屈原表达自己生命尊严的最佳方式。”

笔者由衷欣慰学生们能通过课堂辩论得出如此精彩的结论,得出如此深刻的思想感悟。在学生得出较为准确结论时,就代表着学生们对《渔父》这篇文言文基本上是“这堂课,我懂了”。正是由于辩论式教学在《渔父》这篇文言文上的应用,才使学生将“学和用”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主体精神贯穿于辩论式教学中,才使本堂文言文课堂教学打破既往“灌输式”课堂教学的痼疾,学生通过课堂辩論,论出了文言文课堂之文化内涵。

二、巧设辩题,可“论”出戏剧文学之人性

适宜辩题设定是高中语文辩论式教学的关键,可辩性和趣味性是辩题设定的主要原则,但必须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以教学目标或教学重难点为辩题设定依据[3]。高中语文课本中《雷雨》一课作为现代剧本,由于课文语言理解并不构成障碍,因此大多数教师觉得并没有什么内容可研,但实际上《雷雨》一课人物语言有着众多潜台词,需要学生们仔细揣摩,才能体会出《雷雨》一课人物之人性,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在教授《雷雨》时笔者设定了“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假意还是真情”辩题,让学生展开辩论。有学生道:“鲁侍萍为周朴园生下第二个儿子仅三天就被赶出鲁家,可见周朴园对鲁侍萍的虚情假意的”。同时另有学生支持周朴园对鲁侍萍的虚情假意的,并找到了另外的论点:“当周朴园知道梅侍萍就是鲁侍萍的真名后,面对自己了三十年的梅侍萍,他反而是恼怒、害怕,可见周朴园对鲁侍萍的虚情假意的”。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心真意的,他们的论点为:“三十年后,周朴园还保留着鲁侍萍喜好的家具,记得鲁侍萍的生日,甚至还记得鲁侍萍的关窗习惯,表明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心真意的”。

如此巧设密切联系课堂教学重点的具有可辩性和趣味性的辩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在辩论进行中的思考的深度,教学重点问题必然能迎刃而解。其实在《雷雨》“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假意还是真情”辩论中,有学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学生张某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假意还是真情’不是绝对的,其表现出来的虚情假意或是真心真意都是正常的,这并不足以评判周朴园这个人,只能表现出周朴园这个人的人性复杂”。通过辩论,学生对阅读喜剧课本有了兴趣,其在阅读中能结合人物语言、行为等潜台词,体会到了周朴园复杂的人性特点,看到了周朴园复杂人性特点下的伪善和丑恶,使学生能在辩论中理解到戏剧文学的人性描述。

三、注重指导,可“辩”出课堂教学之效率

在辩论式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辩论过程的有效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作为引导者、促进者参与到学生辩论过程中。虽然教师不是辩论式教学中的说教者,但是必须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主体开展辩论,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有充足的话语权,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要控制好学生辩论的主题和节奏,在恰当时候进行点拨、评论、纠正,当学生偏离辩论主题和有不理解问题时,教师必须给予引领,从而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辩论氛围。

例如在教授《拿来主义》时,教师可以用“鲁迅的语言是否‘尖酸刻薄"”为辩题,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学生在辩论中更易领悟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从而提升语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柳杰.高中语文辩论式教学的操作策略与意义[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18(6):404-408.

[2]胡雅丽.辩论在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6,6(3):201-204.

[3]孙政.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适当开展辩论式教学[J].语文学刊,2015,12(8):315-317.

推荐访问:辩论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中 效果 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