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区域经济统计监测预警体系探析

时间:2023-04-26 12:54: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统计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面临新时期、新形势和第三轮经济周期的新阶段,就如何抚平波动、减轻周期性因素等负面作用,加快区域经济监控可持续协调发展出发,本文从构建区域经济统计的创新体系、微观经济监测计量模型、宏观经济综合警情指数、统计数据质量监控系统等四个方面,初步探讨构建区域经济统计监测预警体系的若干方法及措施等。

【关键词】区域经济 统计监测预警 探析

一、建立区域经济统计监测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反应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因素的制约。矿产资源、地理区位、土地、水系、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统计监测预警的重要现实意义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稳步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随着国民经济主体日益多元化发展,各种原因导致的经济风险也不断增多。而统计是一种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计量活动,是通过数据统计描述、反映事物发展趋势和变化过程的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具有庞大的数据处理和综合警情监测功能。其重要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为社会经济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预测能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合理估计和科学分析,决策的过程既要研究事物的过去和现在,又要探测未来的变化趋势,从这个角度来讲预测能为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增强主动性。

(2)为编制计划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计划是对决策未来行动的部署。要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编制计划前要对事物的客观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预测是从现在的实际资料出发,能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能为计划的编制提供所需要的数据,从而使计划更具科学性。

(3)为反映经济运行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经济波动过程当中,各方面的经济状况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需求、价格、进出口、存贷款和货币供应量等。坚持统计分析、预测、决策方法的创新,大量运用数理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等,加快现代数学理论方法在统计中的应用,借助于计算机的庞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建立经济统计模型,实现专业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客观、准确地反映区域经济整体运行情况提供依据。

2、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客观社会问题

经济是稳定的基石,而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一条不平衡的链条,布满着技术、设备、原料、劳务和市场供求的瓶颈与短缺,具有波动、多元、复杂、显著等特性。主要表现为,企业之间的经济、劳资纠纷及所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困、上访、罢工、危及社会安全等。为此,健全本地区企业的详细档案资料,建立区域经济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并对区域经济实体进行妥善管理,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状况,可有效降低给社会带来诸多的不安全因素甚至社会危机。

3、中国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所带来的风险

自1978年至今这30年中,我国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改革方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形式,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众所周知,合理而有效地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首要功能,但市场经济不仅不是万能的,而且与任何其他经济形式一样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由于资源占有不均衡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市场经济必然存在分配上的不公平;“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有的地方政府将资源垄断性行业对能引入市场机制的部分设置种种障碍,常用行政手段限制竞争,弱化市场机制对提高效率的作用等,这些都是当前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甚至会造成经济波动。

4、受各种国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对区域经济的灾害性损害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宏观经济预警机制,能够随时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实施动态跟踪与观察,但只是在整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体系内发挥效力。而对于像我们贾汪这样的区域性经济,近15年来历经三次较大波动、高耗能工业高速增长、可利用的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有限、社会上还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等。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经济,客观上要求我们迅速建立一个及时高效的经济监测预警体制,对全区经济的运行做出跟踪与预警,以确保区域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并能面对突发事件及时做出调整,将损失减至最小。

二、区域经济统计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设想

1、建立区域微观经济监测体系

统计预测(Statistical forecast)是以大量的实际调查资料为基础,根据社会经济现象的联系及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数学模型,对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达到的水平做出客观估量的统计方法。统计资料是预测的依据,经济理论是预测的基础,数学模型是预测的手段,它们共同构成统计预测的三个要素。常用的统计预测法有比例趋势分析法、经济计量模型法、一元线性回归预测、多元线性回归预测、非线性回归预测等。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充分发挥统计的监测预警职能,常涉及到的统计监测和预测方法有以下几种。

(1)建立综合指数体系因素分析。事物现象间的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是因素分析的基础。综合指数因素分析是利用指数体系,对现象的综合变动从数量上分析其受各种因素影响的方向、程度及绝对额等。在产品产量、生产成本、销售额,平均工资、消费价格、劳动就业等领域广泛应用。例如,粮食生产综合指数体系因素分析如下(见表1)。

粮食总产量发展速度=播种面积发展速度×单产发展速度

在计算播种面积和单产的提高对粮食总产量速度及增长绝对额的影响,则根据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权数固定于基期,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权数固定于报告期的原理,建立综合指数体系如下:

将数据代入:

22.78÷16.64 =(23.18÷16.64)×(22.78÷23.18)

=139.3%×98.3%

增长绝对额值:

(22.78-16.64)=(23.18-16.64)+(22.78-23.18)

6.14=6.54-0.40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贾汪区粮食产量报告期比基期增加6.14万吨,是由于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增加6.54万吨、粮食单产下降产量减少0.40万吨。以上分析表明:近五年来,我区粮食作物产量的增加,是靠扩大粮食播种面积而不是提高单产来实现的。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生长周期,而且受土壤、气象、水利及管理等因素影响较大,在对其产量进行预测时,可以采取定性预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专家意见法(又称德尔菲法)。它适用于长期趋势预测,特别适用于其他调研预测法做不到的定量估算和概率估算的场合。其基本做法是:采用规定程序向一组专家进行调查,专家把对过去历史资料的解释和对未来的分析判断有组织地集中起来,取得尽量可靠的统一意见,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的方法。二是比例推算法。是指利用已知某一时期(地区或单位)的某种指标与其相关指标的比例关系资料,来推算另一类似时期(地区或单位)的某项指标的一种方法。它既适用于同一时期内的静态推算,也适用于不同时期的动态推算和从局部资料的比例推算总体指标。这可以节省人力和时间,得出近似的结论,但不可避免地会有较大的误差。

(2)建立区域经济各指标间相关系数。由于现象之间的连续是多样的,经济总体的一系列指标体系之间存在内在关联程度。人们在实践中发现,现象之间的数量联系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类型: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前者反映的是一种十分严格确定性的数量关系,后者所表达的是现象间的非确定性的数量关系。在区域经济总量、产品产量、用电量、固定资产投资、能源消耗和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就业等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近年来,贾汪区生产总值与投资的相关系数测定如下(见表2)。

注:当│r│=0时,X与y完全不相关;

0﹤│r│≤0.3时,X与y不相关;

0.3﹤│r│≤0.5时,X与y低度相关;

0.5﹤│r│≤0.8时,X与y显著相关;

0.8﹤│r│≤1.0时,X与y高度相关;

计算结果表明,贾汪区生产总值与投资呈高度(正)相关。因此,初步判断:2002-2006年,贾汪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基本属于投资和要素驱动型。

(3)建立区域投资结构优化调整的数学模型。自1981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经历了四次完整的波动过程。投资规模优化是指计划期投资需求总量与国民经济所提供的投资供给总量平衡。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我国经济波动的重要指标,是引发经济波动的重要根源。现实经济活动中投资规模存在一个合理的“度”,用常规投资计划的方法很难把握这个度,而应用投入产出技术,结合投入产出模型双向反映供需的特性,这一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建立投资结构优化调整的数学模型分两步进行,即首先进行投资规模的优化,在此基础上方可进行投资结构的优化。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实现工业投资结构优化,是在投资规模优化的基础上进行。具体方法是:第一,确定优化目标: 在一定的投资规模下,不同的投资结构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作用大不相同,衡量投资结构化与否标准很多,一般以国民收入增量为目标函数,其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Z为工业增加值增量目标函数,i为工业部门,C为效益系统,I为工业投资额。

第二,确定工业投资效益系数:影响工业投资效益的因素很多,一般而言,基础工业投资期长,直接效益系数小,社会效益大;加工工业投资期短,见效快。确定工业各部门投资效益系数的过程相当繁琐,还需要对大量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一般而言,资料可取自统计年鉴,有些还要取自专业统计年报。所使用的指标主要有:各工业部门固定资产投资额、更新改造投资额、各工业部门的产值、增加值等。第三,确定各工业部门投资区间。为保证国民经济均衡协调发展,各工业部门投资取向不仅受制于效益系数,而且要受一定的投资区间及经济比例的约束,这样才能保证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为整个经济起飞打下扎实基础。将各工业部门投资效益系数向量和投资区间及约束条件代入最佳投资方程,确定最佳工业部门投资结构。

(4)建立区域经济指标预测模型。预测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对客观现象的一种预计和推测。我们可以根据各项行业指标历史数据差异情况及基本走势,按照连贯、类推、关联的原则进行预测。按预测性质可以分为:一是定性预测(主要采用德尔菲法、因素列举法、经验判断法、类推法等),缺点是缺乏量的分析、不够准确、具体。因此,尽可能采取定性预测与定量预测相结合。二是定量预测分析(经常采用函数、回归分析等),一般是运用数学方法,推测、研究未来事件的发展趋势、程度结构关系。量的分析是科学管理的基础,是预测的核心,一般要求有较充分的历史资料。三是定时预测分析(时间关系数学模型为y=f(t),简称Y-T型),它是以一个指标本身的历史资料的变化趋势,去寻找事物的演变规律,作为预测的依据,即意味着把未来作为过去历史的延伸。常采用时间序列回归法、变动趋势预测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等进行预测。现据根2002-2006年贾汪区人均GDP数据(见表3),建立相应预测模型如下。

将2010年的时间序号X0=9代入模型,得2010年全区人均GDP的点预测值为:yt=22596(元)。

2、建立区域宏观经济预警体系

经济预警是对经济运行中将要发生的问题发出警报,基本功能是预报经济活动走向的景气状态,这也是预警系统的根本功能和目标。其原理是选择一组反映经济发展的敏感指标,运用有关的数据处理方法,将多个指标合并为一个综合性指标,通过一组类似于交通管制信号红、黄、绿灯的标识,对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经济风险事故提前给予报警,并采取防范与调整措施进行补救或者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见表4。

(1)区域经济综合警情信号模型。经济动态监测分析的景气指标选择十分重要。各种经济指标的变化体现了经济活动的变化,有的指标先于经济周期波动的变化而变化,称为先行指标;有的与经济周期波动大体一致,成为一致指标或者同步指标;也有的指标变动较经济周期的波动滞后,称为迟行指标或者滞后指标。先行指标可以用于预测经济周期波动的峰和谷,同步指标反映了当前的经济形势,滞后指标则用于确认经济周期波动的变动情况。

(2)区经济景气指数预警信号图。景气指数以临界值的方式把监测指标的取值转化成为景气分值,然后以加权平均法合成指数。计算步骤是:第一,划分区间。将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每个检测指标变动状态划分为红灯区、黄灯区、绿灯区、浅蓝灯区和蓝灯区五个区间,红灯区表示经济已处于过热状态,黄灯区表示经济偏热,绿灯区表示经济正常,浅蓝灯区表示经济偏冷,蓝灯区表示经济已处于严重过冷状态。第二,确定临界值。临界值就是两种相邻状态之间的分界值,每个指标有五种状态,因此有四个临界点。临界值须根据区域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测算。第三,指数设计和灯号显示。各指标在红灯区、黄灯区、绿灯区、浅蓝灯区和蓝灯区的得分比如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所有指标划分先行、一致和滞后三类,把各指标的分值按类加总,然后再除以各类指数的满分,即类指标个数与5的乘积。由先行指标合成的指数称为预警指数(WI),由一致指标合成的指数称为监测指数(MI),由滞后指标合成的指数称为检验指数(TI)。

(3)区域经济综合警情图形绘制。主要是通过图形来对所得结果进行形象、直观地分析和展现。主要包括绘制散点图、曲线图、直方图(垂直水平)以及预警信号图(见表5、图1)。前三者可在同一坐标上绘制几个指标的图形,用于单指标趋势与多指标趋势的比较分析;后者用于在图上一目了然了解景气变动情况,预测未来经济的动向。

景气评定的准则与要求:一是把握均值并使之统一;二是同等对待冷热景气;三是制定的稳定(绿)区中心必须同实际波动中心重合,却测定系统与波测景气不错位;四是景气测定应正确定量,力求精确,否则不宜作为景气政策的依据,为此需有正确方法方案。五是景气综合的算法与标准。国际与国内方法用代数和来综合景气,这对随机的景气是不妥的,它将冷、热两景气相抵消,可掩盖过冷过热的实存险情等。

3、建立区域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监控系统

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没有准确的统计,就不会有正确的决策。当前一些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统计数据、涉及利害关系的统计数据、衡量工作成果的统计数据,由于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出现程度不同的脱离实际的偏差,给各级党政领导监控形势、制定决策带来极大的困难。如何提高提高数据质量?笔者认为,依靠加大政府部门的干预力度(当然不是各级政府过去意义上的对速度下指标、定产量)以及法律、法规的约束,固然是对提高数据质量的行之有效和最主要的办法。而借鉴于数理统计学的有关方法建立起一套评判统计数据的控制系统,尽快引入技术手段,更多地使用数理统计学的方法来解决数据质量问题,在对统计数字真伪的判断上,提供一套科学的、直观的和可操作性的方法。两方面的结合将无异于使在对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显得更加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

三、几点思考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和第三轮经济周期的新阶段,建立健全区域经济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在宏观调控下通过

反周期操作、抚平波动、减轻周期性因素的负面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系统构建与实证应用相结合

统计预测就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其发展规律,是衡量统计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社会经济现象是非常复杂的,预测时难免会发生一定的误差,为使误差降低到最低限度,则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坚持理论分析和全面研究的原则。二是坚持连贯、类推的原则。三是坚持预测方法符合现象的特点和研究目的的原则。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统计标准不能代替经济标准,最终还是要用经济标准检验优劣和取舍。统计预测的结果还必须放到社会现实环境中考察,这种经济检验是统计预测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

2、计量模型与政策体制相融通

统计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既涉及要素配置等生产力方面的问题,也涉及生产关系中的所有制形态和分配问题,更关系到国家的立法和政府的管制问题。美国的市场经济是以经济高度分散为特征的;德国的市场经济实质上是国家进行适当调节并以社会安全为保障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日本则是一种以私人企业为基础的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中国则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事实上,我国目前主要的问题就是“政府的有形之脚踩住了市场的无形之手(价值规律)”。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的增长方式从来都不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因此,从现实出发,正确运用经济计量预测模型,对本地区经济做出客观准确地判断与描述,以便决策者根据新的经济环境而采取相应的行动。

3、统计基础与统计教育相促进

惟有数字让人见得最透彻,它能够把繁纷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概括成几个数据,简单明了,直白易懂。近年来,我国经济成分日趋复杂化、多元化,统计活动承担了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重任,统计活动还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法律等诸学科领域。物转星移。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政府未来宏观经济管理已离不开统计计量模型。因此,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培养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这将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 卞毓宁:统计学[M].科学出版社,2005.

[2] 汤在新:宏观调控理论基础与政策分析[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

[3] 吴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R].2007.

[4]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推荐访问:探析 区域经济 预警 监测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