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培养职教师资“师范性”缺失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3-04-24 15:0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依托普通高校培养职教师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范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内客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改革课程设置模式,构建具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改革教育类课程内容成旧、不切实际的弊端,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加强教学的示范性,唤醒学生教师角色的自我培养意识;改革评价方式,建立全面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普通高校;职教师资;“师范性”

依托普通高校培养职教师资有利于综合利用高等教育资源,提高职教师资的专业素质。但是,由于普通高校的办学方向、教学风格、文化氛围不同于高等师范院校,在普通高校办师范教育往往容易使师范教育套上普通高校的模式,忽视对学生师范素质的培养。因此,普通高校在毫无师范教育经验和教育类学科基础的情况下,培养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如何突出师范特色,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师范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一、“师范性”缺失的具体表现

1.课程设置不合理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相当明确,即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课程是教学系统中的实质性因素,直接制约着培养目标的达成。职业技术师范生师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相应课程的学习和训练。现行普通高校举办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上的不完善是制约职业技术师范生师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比较某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发现,职业技术师范专业与相应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一样,缺乏职业技术师范特色。以园艺教育专业和园艺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两类专业文化基础课程开设几乎一样;专业类课程的起点、进度、学时数、技能训练等项目指标如出一辙;教育类课程开设基本照搬普通高师课程设置模式,主要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三门课程以及教学实践环节。同时,从整个课程结构来看,教育类课程学时比例偏少,仅占6%左右,而许多发达国家为20%~30%左右[1]。以德国不来梅大学学士学位职教师资培养方案为例,整个方案由三个部分组成:主专业、辅专业和教育类课程。其中,教育类课程占到整个方案总学时的1/4[2]。我国现行普通高校举办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在其课程设置中只有教育基本理论课,没有教师基本素质的训练课,也没有将理论变成技术的教育技术类课程,师范性无法保证。

2.内容体系不全面

一直以来,作为依附高校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学科课程体系基本上脱胎于普通高师,其内容体系都不甚合理。其主要表现:一是教学内容倾向于理论性,应用性差,与实践缺乏联系,而且课程间必然的、内在的联系也没有反映出来。所以,学生掌握的都是一些孤立的、缺乏应用性的知识,解决不了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影响了学生教学技能的形成和教育能力的发展。二是人文科学教育的内容欠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但从功能讲,教育不仅是培养人,而且要培养一批知识群体,让受教育者在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的同时懂得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别人、对待自己,教育他们如何区分正义高尚与邪恶卑劣。作为职业教育未来的教师,如果职业技术师范生没有这些素质,那么,他们在日后的职业岗位上就不能去影响他们的学生,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职业道德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笔者考察部分高校发现,有的学校园艺教育专业现有的教学内容属于人文科学教育的内容,除了一些政治理论课外,其他则几乎一片空白,这对职业技术师范生的师范素质的培养是一种欠缺。

3.教学缺乏示范性

长期以来,职业技术师范教学受普通高校教学模式的影响,习惯于用传授——接受的模式进行教学,使教学显得沉闷,缺乏生机。从教的方面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缺乏对教学的研究,特别是专业课的教师,更缺乏这种意识,将教学局限于传授知识,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二是缺乏教学的示范意识,示范性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通过自身的教学,给学生有益的启示。从学的方面看,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缺乏主体精神和探究意识,学习被动;二是缺乏教师角色的自我培养意识。学生仅从学的角度来接受教育,很少从教育的角度有意识地吸收教师成熟的教学经验,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从教学中挖掘出“教”的学习因素转化为自我认识提高的内容。

4.教学评价要求偏低,内容片面,形式单一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衡量教学是否达到目标的重要依据,它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职业技术师范现行的教学评价偏重于知识的掌握,仅仅根据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而对技能技巧的评价却几乎没有。这样势必导致学生单纯靠背书来取得高分,而实际上其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却得不到保证。因此,必须加强教学评价的全面性,以促进学生师范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彰显“师范性”的若干对策

1.改革课程设置模式,构建具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

一般说来,职业技术师范生要胜任教学,必须掌握两种知识和两种技能。两种知识是指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基础知识。两种技能是指专业操作和实践技能以及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操作性和系统化的行为方式和实践技能。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无论缺哪一方面都会造成教学的困难,影响教学质量。而目前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类课程设置只有教育基本理论课,没有教师基本素质的训练课,也没有将理论变成技术的教育技术类课程。它不能为两种知识的掌握和两种技能的形成提供保证,也不能为职业教育培养出合格的专业课教师。因此,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类课程必须突破传统的普通师范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按如下四类课模式逐步进行整体优化和建设。如下图。

在此模式中,教育基本素质课程为后三类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为教育基本技术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提供知识背景和理论指导,教育基本技术课程则为教育实践提供一整套正确的行为规范和活动方式,教育实践课程则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深化为理论的理解及应证理论,形成教育能力。

2.改革教育类课程内容陈旧、不切实际的弊端,加强人文科学教育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类课程内容,一方面要改革传统的教育类课程内容陈旧、空洞的老问题,增加理论的实际运用部分,使学生掌握理论运用的条件、环境和方法。同时,将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相结合,在教学中,糅合职业教育史、比较职业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识,重构内容体系。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科学教育。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在我国一些高等学校的呼声已越来越高。有学者认为,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拓宽基础,除了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外,同时也应该包括人文科学基础。因此,作为职业技术师范,在其师范素质类课程中极有必要增加一些除哲学、经济学以外的其他一些诸如语言、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发展史、创造性思维等人文科学内容或进行定期的专题讲座,以此推动职业技术师范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较强的社会责任心以及敬业乐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3.加强教学的示范性,唤醒学生教师角色的自我培养意识

加强教学的示范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角色意识,对职业技术师范生师范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基本素质和扎实的现代教学技能,并对教育理论和方法有透彻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特别要加强对专业课教师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培训,要求教师将课程的讲授作为运用教育理论与技术的示范,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加深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学会如何进行教学。其次,要求教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要使教学内容新而且有深度,教师必须要掌握学科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的信息,要使教学水平上一级台阶,就必须及时研究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教师不应该囿于传统的教育理论,而应该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认真研究,实现从传授式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最后,改革教学方式,建设开放的能力本位课程。所谓开放,即以一位教师系统主讲,同时安排一些灵活的专题讲座,由多位教师共同承担。每个教师发挥自己的专长,给学生以教学示范,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到教学的方法,发挥教学本身的示范功能。所谓能力本位,就是打破满堂灌的讲课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多方受到锻炼。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把教师示范教学、学生课堂教学模拟、学生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学生模仿和练习。

4.改革评价方式,建立全面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

要促进职业技术师范生师范素质的提高,必须建立全面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即建立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知识评价与技能评价并重的评价体系。单项评价可以由各个教学专题的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评价,以此作为一个评价指标。综合评价可以是由学生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后,再由教师根据其表现作出综合评价。与此同时,要结合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实际,研制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师范技能规范》和《考核标准》。教师、学生人手一册,从而使学生明确努力目标,强化教师角色意识,为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方法选择时提供参考,为教育类课程整体优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国庆,张正锋.论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性[J].教育研究,2002(8).

[2] 陈永芳,颜明忠.《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课题连载(V)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推荐访问:职教 缺失 师资 普通高校 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