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3-04-24 11:30:1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目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并对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1 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要意义的再认识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培养高素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职业院校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办出特色的基石,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工学结合的实质是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学习的内容与工作任务一致,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完成职业化的技能训练,这种训练的基本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也是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措施,校企合作的实质是学校与企业共性沟通、互通有无、互帮互助,实现共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整体共赢)。工学结合在宏观层面主要是实习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机制,而核心在于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的一致性。本文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在与企业共同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并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强化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状与趋势

近几年在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总结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与趋势,可以发现校企合作范围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扩展、载体不断丰富。

2.1 不断扩大的校企合作范围

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已经开展校企合作的学校,在合作的过程中尝到了甜头,将积极与更多的企业合作,还没有开展校企合作的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发现没有校企合作是行不通的,也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

2.2 不断拓展校企合作领域

校企合作的领域包括信息交流、物资交流、人才交流、技术交流、教学改革等领域。所谓信息交流,是指校企双方彼此的沟通了解,学校要了解企业的情况,如生产、经营、技术状况以及对所需人才的规格与要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同时让企业了解学校的情况,做到校企之间息息相通;所谓物资交流,是指学校吸纳企业的资金或利用企业的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学校的先进设备也可与企业共享,作为企业人员培训与产品研发之用;所谓人才交流,是指学校师资与企的技术人员实现双方共享,毕业生为企业所用;所谓技术交流,是指企业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成为学校的教学资源,同时学校可为企业提供项目研发的技术支持;所谓教学改革,是指为满足社会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与评价机制等改革内容。

目前,在信息交流、物资交流、人才交流等领域内校企合作比较普遍,教学改革、技术交流的领域正在进一步扩展。

2.3 不断丰富的校企合作载体

所谓校企合作的载体是能够达成校企合作的做法与形式。丰富多样的载体,使校企合作不断深入。

在信息交流领域内,一是成立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人士参与的办学指导委员会,或称专业建设委员会、校务咨询委员会,二是召开校企联席会议或校企联谊会,三是组织召开校企论坛、校企合作研讨会,四是组织企业调研组,五是组建职教集团,六是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在物资交流领域内,一是在企业建立实习就业基地;二是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三是企业在场地、设备方面提供支持。

在人才、技术交流领域内,一是向企业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二是开展企业职工培训与管理人员培训,三是教师下企业挂职,四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当兼职教师,五是学校成立技术、产品研发中心,六是学校参与企业的科技开发。

在教学改革领域内,一是举办企业冠名班,开展订单式培养,二是实行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三是试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四是根据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五是与企业合作开设专业,六是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校本教材,七是改革教学评价机制,推行学分制。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

目前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企业积极性不高、认识不到位

当前学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受益者主要是学校和学生,多数企业没能直接受益,这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目前企业普遍认为教育和培养人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没有对教育投入的责任,很少或根本不想参与培养、培育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3.2 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建立企业接收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总体上讲,对企业的约束并不大,企业不愿为人才培养“买单”,表现为学校“热”,企业“凉”,这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因此,希望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倡导和支持落实到具体的法规、政策和措施上。通过政府有效运作,帮助行业企业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并通过法规调节以形成保障体系,使行业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政府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学校应有政策、基金等方面的鼓励和政策支持,促进职业教育学校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应给予包含实际利益(如减免税额)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全过程中来。

3.3 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

(1)多数学校执行的仍为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遵循的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顺序,没有真正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改思路制定教学进程(按照“教学做”一体化或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改思路制定的教学进程,应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或并行安排)。(2)实训基地建设条件距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实习实训基地的设备台套数太少,“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室数量不足,大多数专业很难实现一体化教学。(3)教学模式仍以理论教学课堂和教师为中心。多数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绝大部分仍停留在以传统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的层面上,绝大多数教室仍然是按照理论教学的要求配置的,没有按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建设专业教室,甚至多媒体设施也不能满足要求,学生被动地学习,学习效果较差。(4)教学管理不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需要创新学校管理体系,传统的教学管理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教学管理运行中,需要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工学交替进行,工学衔接合理,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难以确定实习成绩;实施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按照传统模式只安排一名教师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一个教学团队的密切配合,因而导致工作量的增加,但目前受教学工作量制度及业绩考核等的限制,有些学习项目很难安排。

4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探索

4.1 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校企合作的推动力

各级人大要在校企合作中发挥法律的引导和保障作用。《职业教育法》已经颁布10年了,期间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均已发生的许多变化,全国人大应对《职业教育法》进行修订,增加校企合作等相应条款。各级人大应针对校企合作等相应条款在法律上进行细化,制定配套法规,明确规定职业学校与企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要定期开展职业准入等法规的专项执法检查,规范企业用工制度。

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和职业教育相关部门的功能,成为校企之间的合作推动者、利益的协调者、过程的监督者和成果的评估者。要制定和落实相应政策,以激励、督促校企双方实行合作;要增加政府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对中央财政、省财政投入的专项资金给予配套;要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要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学校与企业进行表彰奖励;要把校企合作作为职业学校评估的重要内容,并对学校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情况进行专项评估。

教育及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引导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双方实行合作。要牵头组织相应的机构,构建学校与企业联系的公共服务平台,帮助学校与企业进行协调与沟通;要及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和趋势、地方产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产学研合作项目等信息,用以指导校企合作工作。

4.2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校企合作的吸引力

有变才有为,有为才有位。各职业教育学校要切实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改革,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职业教育学校核心竞争力,以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推进校企合作向着全方位、深层次发展。

要确立“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拥有一技之长就是人才”的人才观和“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教学观。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使学校的专业与当地产业结构相吻合。要根据企业需求和职校学生的特点,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大力开发校本教材。要遵循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建立具有职教特色课堂教学模式。要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推广学分制、弹性学习等管理制度,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

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添置先进充足的实训设备,增加实训时间,探索有效的技能实训模式,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要坚持“科研兴校”战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建立职业教育学校实训基地的高效运作机制。

要以“内培”为重点,长期坚持“上挂、横联、内培、外引”的基本策略,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建设一支具有职教特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实施“名师工程”,建立优秀教师表彰激励机制,评选校内的功勋教师、首席教师、明星教师、实干型教师等等。

4.3 加强实践与探索,提高校企合作的创新力

对于至今还没有进行校企合作办学的职业教育学校,要向先进学校学习,立即行动起来,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把校企合作开展起来。对于已经开展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学校,要总结经验,把现有的成功做法(如订单培养、产学研结合、职教集团、下厂挂职、职业培训等等)巩固下来,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内化成学校的文化,并且要具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加强实践与探索,实现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创新与运行机制创新。

(1)要注重与行业协会和高科技龙头企业的合作,更好地发挥其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教材编写、专业课师资培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使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真正实现无缝对接,使学校真正走上内涵发展的道路。(2)要通过校企合作,注重提升专业课教师队伍。职业教育学校师资队伍特别是专业课师资队伍水平普遍较低,这是制约职业教育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瓶颈,同时也是制约校企合作深层次开展的瓶颈。要进一步探索教师下企业的培养方式,要定期定点定目标,要与企业技术人员拜师结对,要在企业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切实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形成教师水平提高与深层次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3)发挥校、企双方优势,进行紧密合作,解决实训基地日常运行经费问题。如何解决学生实训中的消耗和维护等运行经费问题,已成为能否发挥实训基地效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最迫切问题,也是学校普遍面临的难题。合作企业要给实训基地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与人力的支持;学校要积极探索生产性实习的运行模式,主动“造血”,以保证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4)要探索设备共享、联合科研、联合生产的运行机制,要创造条件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在人才培养培训中心的基础上,使职业教育学校成为企业的技术、产品研发中心,推动校企合作双赢,把校企合作推向更深的层次。(5)要根据深层次校企合作开展的需要,改革现有的传统的“三段论”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一体化(项目)教学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6)要应地应校制宜,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本区域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如一些工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就业流向,积极探索跨地区的校企合作模式。

总之,校企合作之路还在探索中,我们要勇于创新,拓宽运作思路,探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多赢模式。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职业教育必将发展成为面向社会的开放式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

[2]马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时代创新》 《职教通讯》.

[3]马思援.《校企合作在国外的模式》中国教育报.

[4]贺新元.《职业教育教材现状及改革思路》中国科学教育.

推荐访问:工学 探索 实践 校企 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