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职能由教育型向服务型转变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3-04-24 10:42: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当前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大格局倒逼高校凝练特色、分类发展、深化改革目标定位、以学生为本加快高等教育职能由教育型向服务型转变。立足学生消费者的服务型教育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高职院校应通过积极探索“订单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服务型人才培养体系,依托职业技能大赛重构服务型课程体系,搭建学校与社会协同融通平台完善服务育人格局,为服务型职能转变提供有效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服务型职能;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1-0011-0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客观地引发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打破了高等教育归属精英教育之范畴,带动了高等教育地方化,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引发教育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教育方式与教学方法的转变。特别是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贯彻落实,促使部分高校调整办学思路、寻找自我办学方向,高校办学定位日益呈现多样化格局,我国高校自主设计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时代已经到来。当前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大格局倒逼高校凝练特色、分类发展、深化改革目标定位,以学生为本加快高等教育职能由教育型向服务型转变。

一、高等教育服务型职能的内涵

目前在高校分类问题上除了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分类外,有学者提出了增设“教学服务型大学”[1]。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理念由来已久,最初萌芽于1862年美国颁布的《莫雷尔法案》,该法案与赠地运动从国家制度上催生了服务型大学,美国一些州立大学开始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尤其是威斯康星大学时任校长范海斯(Charles Richard Van Hise)提出的“威斯康星理念”,成为西方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范例,其核心是让大学走出象牙塔,把知识和技术与工农业结合推向社会,用于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实现大学与社区、社会的一体化。至此,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并被世界认同。

国外目前尚无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提法,学者较多使用“创业型大学”这一概念。教学服务型大学是我国学者提出的,相较于应用技术型与教学型而言,教学服务型大学属于应用型大学范畴的新型大学,其宗旨是推动知识创新、传授、应用,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科研模式、组织制度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2]。教学服务型大学使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定位更为明确,高校通过明晰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对接更为精准的服务,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教学服务型大学兼具开放性、应用性、多样性、地方性特征,打破原来学校自我封闭的状态,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对千差万别的服务对象开展个性化教育,让每个学生找到发展空间。

本文在“教学服务型大学”内涵基础上,立足各个类型的高校,无论是研究型、应用型还是高职高专院校,强化高等教育由教育型向服务型转变的意识;进一步界定高等教育的服务型职能,要立足学生消费者,推进教育市场化,强调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管理服务。既包括对外的服务,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也包括对内的服务,如学生、教师、教学科研等。这种服务型的转变,一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因材施教;二是高校以需求为导向架起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桥梁,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以此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二、高等教育由教育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必要性

(一)加强“双创”教育的必然选择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又进一步强调要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3]。人才是创新创业中最为活跃的要素,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对人才培养实现人力资本扩张,从而驱动经济增长。基于此,创新创业教育能否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关键要看能否培养出兼具科学知识与技术技能、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高校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与创新第一驱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通过对大学生的创新培养扩张积累人力资本,来大规模地复制和再生产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重要支撑引领作用,而高等教育职能向服务型转变是加强“双创”教育的必然选择。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双创教育体系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和成果孵化。这三个方面都要求学校增强服务意识:一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首创精神,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利用各种机会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搭建起学校与社会协同融通的平台。由此可见,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经济提质增效的背景下,高校立足学生加快服务功能转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对“双创”教育体系构建的积极回应,也是增加人才有效供给的重要舉措,更是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历史节点高校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动担当[4]。

(二)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根本要求

供给侧是经济学上的概念,与需求侧相对应。传统的需求侧包括投资、消费、出口,供给侧涵盖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制度、创新五个方面。供给侧改革是用改革的方法推进要素的创新与结构优化调整,从而提高供给质量,去除供给约束,释放潜力、增强活力[5]。类比经济领域,当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和输出不仅是短期需求问题,更是中长期的供给困境。一方面我们培养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就业难度很大,有的学生反映找到工作却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抱怨招不到合适员工,存在用工难问题。如今的学生大多数都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但大学毕业后的出口成了问题。这表明高校人才培养供需存在错配的问题,表面上是人才需求不足,实质上是学校没有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供给侧改革从本质上是着眼于中长期的辩证思维方式,高等教育要用这种方式进行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后,要克服专业设置盲目跟风、师资队伍严重滞后、教学质量不高、课程设置陈旧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首要办法就是高等教育职能由教育型向服务型转变,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特长、面向学校特色、面向未来发展。

(三)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保障

党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6]。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7]。现代职业教育并不是教育层次而是教育类型,高职高专和本科院校都存在职业教育问题;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以培养学生多元化需求为人才培养定位;它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直接服务于人力资本的有效提升;它是不断契合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教育;它也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因材施教,为每个人搭建职业可持续发展的“立交桥”[8]。

从宏观上,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需要在国家层面满足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城镇化与提高国际核心竞争力等国家战略需求;在企业层面推进产品升级,生产方式与产业组织形式变革,满足劳动力素质提升需求;在个人层面上满足多元化成才、多路径成长、稳定就业、终身发展的空间和终身职业成长的需求。从微观上,推进现代职业教育要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相对接[9]。上述转型与对接倒逼高校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提高服务意识,把办学思路调整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深入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实现高校教育职能由教育型向服务型的转变[10]。

(四)高等教育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日益广泛,出国留学越来越盛行。一方面,体现了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果,国人视野日趋开阔,接受不同文明和先进文化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从高校角度来看,我们应反思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从教育市场化视角,教育服务实质上是以活动形式呈现的产品,具有商品的特征。大学生作为高校最主要的“受教育者”是高校核心的利益相关者,更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基于此,与其说各个学校在根据分数来选择学生,那么学生又何尝不是在根据分数来选择学校呢?因而大学要以学生为本,通过市场竞争和消费者自由选择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要突出学生消费者地位和学生消费者权益保护,倡导政府放权和高校自主办学,强调市场选择和自由竞争。其实,教育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服务过程,教育服务过程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参与的过程。高等教育消费者流失,源于教育供给者服务意识不强,学生消费者权益得不到尊重;高校竞争力不强源于体制障碍和市场化程度偏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顺应学生消费主义时代市场变更趋势,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化水平[11]。

三、高等教育由教育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实践探索

本文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的服务型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探寻高校服务型职能转变的有效路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探索构建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学校创新教育理念,以社会多元化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本位教育为核心、以主动服务经济社会为价值取向,积极探索“订单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服务型人才培养体系。

1.“订单教育”校企合作模式

近年来,“订单教育”培养模式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主导模式,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能力本位培养模式。所谓“订单教育”就是学校和企业之间所商定的培养合同,学校依据企业特定需求作为教学目的,企业则在学习目标的定位上提出相应培养标准,学校按“合同”为企业生产特殊的人才“商品”[12]。2014-2016年,学校分别与吉林银行、九台农商行、德邦物流等10余家用人单位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在二年级或三年级的学生中组建定向培养班。

为了保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学校和企业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在校企合作协议基础上,灵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校企双方教育资源,针对岗位群要求,通过顶岗工作、仿真实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校按照企业需求对学生进行共同管理、单独授课;企业参与研究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与此同时,校企双方共同实施质量评价,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促进校企合作良性循环。目前,学校已有近700名毕业生通过“订单班”提前就业,打开了“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良好局面,提升了畢业生的就业质量。

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2014年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现代学徒制作为传统学徒制的传承与创新,兼具高等职业教育属性,突破校企深度合作的瓶颈,建立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一体化共同育人机制。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主要采用校企交替实施的“双元制”模式。学校在“订单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基础上,探索创建“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先后获批吉林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与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

目前,学校金融、会计、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4个专业分别与5家合作企业成功签约,基本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三元合一的学生学习管理体系,建设“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并重的师资队伍。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了企业导师(师傅)管理办法和学徒管理办法等系列教学管理制度文件,以优势专业为试点,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一是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实行三段式育人机制。采用校内课堂、企业职场课堂和网络在线课堂等教学模式,学生入学后前一年或两年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企业项目课程,业余时间到企业实习,第五学期到企业做学徒顶岗实习,第六学期作为准员工分配到企业工作,试用期半年,毕业考核合格后与企业签订正式用工合同。同时,以能力为标准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积极构建第三方评价机制[13]。

二是探索招生招工一体化。采取学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招工制度,校企共同研制、实施招生招工方案。学徒拥有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双重身份,按照班额固定、人员流动双向选择原则,学徒、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

三是校企联合制订教学方案、开发课程体系。校企共同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融入职业资格认证,联合制订教学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制订满足金融、会计、物流、计算机网络一线岗位群任职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与教育环节,形成知识、职业能力、职业操守综合培养的教育体系。

四是实施双导师制,构建新型师资队伍。根据企业实际用工岗位的需要,由企业和学校共同选拔聘任师傅和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创建合作企业“师傅工作站”,构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现代学徒制“双师”专业教学团队,明确师傅和教师的职责、待遇,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

五是建立完善的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包括制订学分制、实习管理制度,考核管理制度、学徒管理制度等。建立健全师资队伍的选拔、培养、考核和激励制度,建立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二)立足学生消费者,依托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重构服务型课程体系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是职业教育的制度设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能有效带动和促进职业教育的专业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实训条件改善以及校企深度融合。学校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依托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重构“课证岗赛一体化”的服务型课程体系。“课证岗赛一体化”教学改革强调以岗定课、课证对接、课赛融合,学校首批以11门课程为试点项目开展“课证岗赛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是将“课、证、岗、赛”纳入课程体系,实施分段渐进式教学。通过对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调研,优化和重构课程设置,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岗位需求对接,将职业技能大赛与实践教学融合,将职业资格证书与考评体系相结合。同时,教学实施中根据职业发展要求,采用分段式、渐进式教学,积极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微课、慕课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交互的课程开发。

二是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验实训条件。“课证岗赛一体化”突出职业素养与能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并采用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组织实施。通过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优化实践教学条件,通过校内实验仿真模拟与校外实训、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三是以赛促进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搭建了校企深入合作交流平台,以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的深度融合带动专业群建设。此外,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仅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角逐,更体现职业院校师资水平,倒逼教师通过考取职业技能资格、参加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真正达到“双师型”资格标准。

四是完善教学保障体系,服务学生多元发展。学校为保障教学改革顺利实施,一方面立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完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体系,通过建立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学分累积转化制度及学生竞赛奖励办法等多项措施服务学生多元发展;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并将竞赛成绩纳入职称评审指标体系。

(三)搭建学校与社会协同融通平台,实施全方位的服务育人格局

服务型教育职能强调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学校整合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职能,构建立体式育人体系。一是学校形成普通教学、继续教育、国际合作、创新实验、高职-本科“3+2”衔接的多元立交化育人格局。一方面通过自考本科、专升本、国际交流等学历教育搭建学生高职-本科上升通道;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培训金融人才,先后建立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吉林省银行业协会培训基地,并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继续教育,深化社会服务职能。二是推进科研平台和载体建设,产学研协同发展。学校现已建成吉林省重点领域金融安全研究基地、东北亚金融博物馆等7大省级科研平台,通过科研辐射带动专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传承创新金融文化和普惠金融教育。目前,学校以“金融三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建立了19个普惠金融观测点,参与学生达7000余人次。三是突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学校与社会协同融通平台。学校始终突出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创业园建设为学生提供创业投资、创业孵化、创业指导等对外交流与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一系列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四、结束语

我们的大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接班人。强调服务型转型,既不是要否定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也不是强调一味去迎合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在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下,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面向社会需求思考学校教育职能的转变。

基于此,地方性高校有效完成教育服务型转变,一方面要优先完成高等教育服务型思想意识的转变,进行服务型行政的顶层设计,逐步放宽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性;另一方面要厘清自身发展定位,突出特色找准转型路径,确立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首要价值目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则是服务社会职能引领下的具体职能[14]。

参 考 文 献

[1]龙红霞.“全国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第二届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2016(5):157-158.

[2]刘献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与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3(8):1-9.

[3]陈楠.加强“双创”教育是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切入点[J].现代经济信息,2016(12):384-385.

[4]陈骏.“双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J].成才之路,2016(28).

[5]郑红友,俞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研究[J].成人教育,2017(6):49-52.

[6]叶桉.李大钊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之启示[J].职教论坛,2017(6):92-96.

[7]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与委员、企业家对话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N].人民日报,2015-03-15(5).

[8]马雁.强化供给侧理念 坚持产教融合原则[J].中国高等教育,2016(5):28-30.

[9]张健.高职教育转型:目标祈向和实践进路[J].教育与职业,2015(30):13-16.

[10]罗玲,黄伊聪,李因霞,等.民族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转型发展的理论思考与探索[J].科技资讯,2017(1):157-158.

[11]王彬.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学生消费者视角[C]//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12]韩浩.对“订单教育”模式的冷思考[J].职教论坛,2016(11S):48-51.

[13]郭继宏,曹美娟.会计电算化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2017(2):3-6.

[14]叶丹,何波,王梅.教学服务型大学转型路径的探索与实践——以铜仁学院为例[J].铜仁学院学报,2016(1):86-91.

推荐访问:高等教育 服务型 职能 实践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