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侧记

时间:2023-04-21 20:06: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2009年11月13~15日,由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南京大学哲学系、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同发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为本次论坛提交了学术论文并出席了本次会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本次论坛的主要论题,与会代表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的内容综述如下:

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在大会上做了首席发言。他提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形态,应被纳入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视阈中。陈学明以美国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J.B.福斯特为研究对象,阐发了J.B.福斯特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过程与实质的剖析,并论述了J.B.福斯特在此基础上如何建立自己的生态观点。陈学明指出,J.B.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在马克思从事现实斗争的同时,与各种思潮的碰撞、批判和决裂中形成的。在陈学明看来,J.B.福斯特通过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尔萨斯人口论和土地论的批判、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对鲁道夫•蒙特等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以及对蒲鲁东“普罗米修斯主义”的批判,认为正是在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的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而这恰恰是马克思生态理论日趋完善的过程。陈学明进而论述了J.B.福斯特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共产党宣言》的剖析,指出这两部著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的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基础的生态世界观。通过论述美国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J.B.福斯特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理论中所隐含的深刻的生态观点,陈学明强调了马克思的生态观点对当今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积极意义。

武汉大学何萍教授就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困境与出路进行了发言。她指出,自2006年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发展进入到一个理论的自我反思和再创造的阶段。这一理论反思和再创造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检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理论困境;二是探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的基础和核心问题;三是思考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何萍分别就以上三个方面进行阐发:首先,她将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总结出各个阶段的理论特征,即第一个阶段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其理论特征可概括为两点:一是将马克思主义和绿色运动联系起来,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绿色思想;二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层面上批判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甚至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环境的态度。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其理论建构的特征主要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如何看待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思想;二是如何看待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与热力学第二定理的关系问题。何萍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理论建构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问题,而且也是哲学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的建构看,人们只有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从而建构起生态学的思维方式,才能解决政治经济学中的生态危机问题,也才能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经济学。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以来,其理论建构最突出的体现在探讨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的哲学内涵和方法论意义。其次,何萍通过对柏克特的《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经济学——走向一种红色的和绿色的政治经济学》一书的分析,指出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方向应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从政治经济学羁绊中解放出来,并上升到哲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角度来加以研究。最后,她还论述了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对于建构21世纪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重要的意义,即方法论的意义、马克思的“代谢裂缝”(metabolic rift)概念对于阐发其生态学思想的意义以及这一概念对于资本主义和21世纪生态危机的当代意义。何萍教授的发言启示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综合的方法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尤其是在传统和现实中思考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建构,并结合中国的现实建构中国人自己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雨辰教授的主题发言则是对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范式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目前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借鉴和认同西方中心论和现代人类中心论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并由此形成了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中的“后现代研究范式”和“可持续发展研究范式”,而这两种范式的共同缺陷在于仅仅拘泥于价值观的维度来探究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无法建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他强调,实现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向“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的转换,既是由“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自身的特质所决定,同时也是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内在要求。这是因为: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所主张的生态自然观为建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奠定了基础;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在生态价值观上坚持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但又有别于现代人类中心论建立在资本利益基础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同时也反对生态中心论在自然价值论上的神秘主义和相对主义,避免了生态中心论的反科学技术、反经济增长的错误;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始终坚持历史主义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揭示生态危机的根源和实质,强调应当通过变革不公正的制度和生产方式,合理协调人们在自然资源占有和使用上的利益关系,规范人们的实践行为来解决生态危机,为我们建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华侨大学曾文婷教授则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理论进行了评析。她剖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困境,主要是因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建立生态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于是它将“中间阶级”、“非工人的非阶级”和“新社会运动”看作社会革命的主体,主张将“新社会运动”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并倡导通过“期望破灭了的辩证法”、生态重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途径来实现生态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张忽视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地位,过分强调“文化革命”等“主观力量”,从而最后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乌托邦的困境。但曾文婷同时强调指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应该与新社会运动结成联盟的思想对于我们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是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的,同时也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生态危机指明了正确的理论导向。

其他众多与会代表也围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而集中的讨论切磋,如:湖北大学陈翠芳教授的发言认为,通过重新强调自然的客观性和规律性,立足于自然是全面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陈食霖教授在大会上对佩珀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了个案解读,强调其关于社会正义问题的论述有助于我们推动马克思主义与生态运动的结合,并由此展开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批判,建构生态社会主义;同样来自于该校的倪瑞华则从理论源流、主要理论问题和理论特征三个方面对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全面清理;复旦大学的韩欲立通过评析福斯特与奥康纳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论战,认为这一论战事实上为我们提供了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问题的契机。

本次大会在各方的努力和支持下,取得了圆满成功。与会代表希望论坛能够得到延续和发展。经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讨论决定,下一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将于明年在南京大学召开。

(方珏整理)

推荐访问:侧记 马克思主义 第四届 国外 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