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的实践路径考究

时间:2023-04-21 19:54: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改革创新党的目标追求。只有以改革创新精神民主建党、制度建党,中国共产党才能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更加伟大、光荣和正确。

关键词:党的建设;民主建党;制度建党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0)01-0039-04

十七届四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起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推进党建理论创新,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供科学指导”是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党建理论研究提出的新要求。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的目标考究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目标考究问题,实际上就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改革创新是手段,建设是目的。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就是从各个方面更好地实现党的性质、理想和宗旨。改革创新只能有利于党的性质、理想和宗旨的更好实现,而丝毫不能损害党的性质、理想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党性。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中国共产党的现实理想是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

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回答和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问题的关键。邓小平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多次强调“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不同理解和把握,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建设改革创新的方向和目标及其前途命运。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之间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哲学是基础,政治经济学是他们哲学理论和方法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展开,科学社会主义是他们哲学理论和方法在社会领域的展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哲学问题的研究和阐述又集中在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三者之间也不是简单并列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核心和归宿。唯物论和辩证法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首创,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前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方面的里程碑式的人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方面的贡献,就是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的科学成分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剥离出来,形成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或唯物辩证法。尽管这种剥离和形成也很伟大,但相对于他们发现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而言,毕竟是第二位的。恩格斯是马克思最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他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更可以说是对马克思最权威的盖棺论定。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这样概述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里的“历史科学”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地理、历史中的“历史”,而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社会化的状态。基于“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在“什么是共产主义”的问题上只提出了他们能够解决的任务,这就是“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这样说:“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社会化的状态,就是“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在6.5个25年后的今天的不同写法。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正是为了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社会化的要求。如果说人类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社会化状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话,那么,无产阶级的解放就是这个漫长历史过程中最具标志性的里程碑。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思想——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就是这一里程碑中的里程碑。

改革就是与时俱进地改变和变革不适应现实要求的旧体制、旧做法,包括那些在历史上曾经是伟大、光荣和正确的体制和做法;创新就是做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建立前人不曾建立过的新体制,采取前人不曾采取过的新措施。因此,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就是只要有利于按照社会发展规律为最广大的劳动者谋取最大利益,一切不适宜社会发展需要的旧体制都可以改变。一切不适宜社会发展需要的旧措施都可以变革;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体制都应该建立,一切有利于为最广大劳动者谋利益的新措施都应该采取。任何以某个体制曾经的光荣、伟大和正确为理由而反对推陈出新,都是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思想的背离;任何以某些措施曾经在党和国家的巩固和建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因循守旧,都是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思想的反动。

邓小平20世纪60年代的“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的思想,同样适用于当今的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这就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就采取哪种形式;哪种形式有利于更好地为最广大的劳动者谋取更大利益,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民主建党的政治合法性考究

邓小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论断,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民主建党的历史使命。民主是社会化的社会管理方式。生产的社会化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生产关系的社会化,经济基础的社会化要求上层建筑的社会化。上

层建筑问题说到底是个社会管理方式问题。适应生产力社会化的社会管理方式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与进步,不适应生产力社会化的社会管理方式阻碍甚至损害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与进步。在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民主与不民主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管理方式适应与不适应生产力社会化要求的问题。适者生存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政党当然也莫能外。

“目前国际学术界普遍把有竞争的选举视为民主政治的基本衡量标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在1941年1月30日为改选及选举各级参议会的指示信中明确阐明了选举对民主的重要性:“民主政治选举第一”,“我们革命,为的是推翻那不民主的政府,建立民主的政府。民主的第一着,就是由老百姓来选择代表他们出来议事管理的人。”“如果有人轻视选举,或者说不要选举,那就是等于不要民主。不要民主,就等于不要革命”。选举是“民主的底线”要求社会的主要公共事务管理者由有竞争的民主选举产生,这与我们党现有的以选拔领导干部为核心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相抵触。党的现有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一定程度决定于包括组织方式在内的党的现有建设方式。以改革创新精神民主建党,就是改革不适应民主执政的现有党建方法,创新党适应民主执政要求的新建设措施。民主的问题最终需要民主的办法来解决。建设适应民主要求的政党,需要民主的建党措施。

民主同市场经济一样,只是一种手段,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用的民主姓“资”,社会主义用的民主姓“社”。中国共产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民主建党中的民主,姓“共”不姓“资”。恩格斯和列宁时代的民主,只有资本主义民主,没有社会主义民主,他们批判的所谓“一般民主”和“纯粹民主”本身就是资本主义民主。换言之,恩格斯和列宁批判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所谓“一般民主”和“纯粹民主”,正是资本主义民主,而不是说所有民主都具有资本主义性。民主的工具性问题在中国,如同民主在中国的实践一样,举步维艰,坎坷曲折。早在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就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民主这个东西,有时看来似乎是目的,实际上,只是一种手段。”“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认为民主是目的的人越来越多。现在看来,民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工具,也是手段。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相信工具论。……党是……工具,政府也是工具,党的中央委员会、党的领导机关,也是党的工具,都是……工具。……这一点,我今天讲一下。过去我们有许多同志不了解这个问题,认为自己是英雄,出来是干革命的,很有一番自豪。有一番自豪是对的,但应该是作为工具的一番自豪。……群众是从实践中来选择他们的领导工具、他们的领导者。……我们党要使人民胜利,就要当工具,自觉地当工具。”邓小平在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强调:“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

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特定历史任务,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民主建党,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任务面前坚持马克思主义性质、共产主义理想和为人民谋利益宗旨的最好体现,只能使自己更伟大、更光荣和更正确;相反,如果在人民群众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历史时期,因为自身建设方式不适应民主要求而不能更好地领导民主建设,党的性质、理想、宗旨及其先进性就将受到损害,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就将很难更上一层楼,甚至无法继续。换言之,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新时期,以改革创新精神民主建党,政治上正确;不以改革创新精神民主建党,政治上错误。

“党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是依据党所处的内外环境和党的政治任务来决定的,必须具有一定限度的灵活性。如果环境变更,工作条件改变,党提出了新的政治任务,那么,党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也必须有所改变;否则,旧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就要障碍我们党的工作内容的发展与政治任务的执行。我们党之所以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就是我们不仅在思想上、政治上从来不受任何死的公式的束缚,而且从来不把党的组织形式以至任何组织形式,看成是不可改变的死的公式”。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制度建党的程序科学性考究

民主必须由一系列的制度作保证。没有制度就没有民主,但有制度却不一定有民主。制度又由一系列程序组成。程序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制度程序的科学与否包括制度本身的科学与否和制度之间的衔接与组合状况的是否科学。以改革创新精神民主建党,等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制度建党。制度建党不是对思想建党的否定,而是对思想建党的补充,就是用包括国家制度在内的制度解决思想建党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党的建设难题。

以改革创新精神制度建党的第一关键是把民主选举出的社会管理者建设成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需要建立起以下四个方面的制度:一是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理想和宗旨建设在包括宪法和选举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之中,也就是说,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理想和宗旨就是民主选举社会管理者的条件的制度;二是建设参加民主选举的人们等于递交了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入党申请书,通过民主选举成为社会管理者的人们通过制度成为中国共产党成员的制度;三是建设规范、管理和教育社会管理者坚持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建设社会的马克思主义、追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应生产社会化状态的共产主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宗旨的制度;四是建设淘汰不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建设社会、不追求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适应生产社会化状态、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管理者的制度。

以改革创新精神制度建党的党员选拔程序的科学性源自人的本质与中国共产党性质与宗旨的一致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社会和社会化的魅力在于价值和利益创造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一加一大于二是社会和社会化创造价值和利益的最大魅力之所。利益是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财富,不仅具有物质性,而且具有精神性。民主选举实际上是人们之间的利益交换过程:选举者选举他人的基本法则是谁能给“我”谋取最大的利益,“我”就选谁;社会管理权本身就是一种利益,民主政治是契约政治,当一个人通过民主选举获得了他想得到的社会管理权力时,就等于同人民定立了为他们谋取最大利益的契约,能者上,不能者下。中国共产党依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民谋利益的性质和宗旨,与人的趋利本质和民主的客观规律完全一致。用民主制度选拔出的党员的为人民服务意识,只可能比传统选拔方式选拔出的党员高,不可能比传统选拔方式选拔出的党员低。

以改革创新精神制度建党的第二关键是改革创新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现行的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是一种在国家权力机关之外领导国家权力的方式,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党应该在国家权力机关之内执掌国家权力,党的领导机关应该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核心,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核心。改革创新后的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不变的是党的领导机关的职责和权力,改变的是党的领导机关组成人员的产生和权力运行方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人民代表在有竞争有民主选举中公平、公开、公正地产生;各级党的领导机关的组成人员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经过公平、公开、公正的民主选举产生;人民代表、党的领导机关组成人员的产生以及党的领导机关与其他机关的权力运行方式主要是以法律为手段的制度程序关系。

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由权力机关之外甚至之上的执政和领导改革创新为在权力机关之内执政和领导、由以人为主的执政和领导改革创新为以制度为主的执政和领导的科学性源于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党在国家权力机关之外对国家的领导,既不利于党的领导,又不利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改革创新后的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既有利于党的领导,又有利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二是以现行体制机制和国外已有的做法为衡量改革创新正确与否的观念和标准不科学,前者实际上否定了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和合法性,后者“言必称希腊”的结果是只能照搬照抄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改革就是要改变不适应新要求的旧体制,创新就是要依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做包括西方在内的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判断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改革创新的标准只能是有利于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有利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社会化发展要求,有利于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取最大利益;三是制度与人的思想相比,制度是第一性,思想是第二性,邓小平说“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编辑:华阅

推荐访问:考究 全面推进 制度建设 创新精神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