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体诗词艺术体制的现代转型

时间:2023-04-21 19:4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新诗民族性和旧诗现代性百年纠结、双双陷入困境的今天,重新分析中国诗歌的特质是必要和必需的。以“本体性否定”的哲学理论为当代诗词创作导航,突破抒情言志的传统视野,解剖灵魂,求生存之真,挖掘诗词艺术的认识价值。将弥补中国传统诗词一个功能性的缺失。诗词艺术体制的哲学突围,引爆创作现念中“载”与“道”的双重革命。必将开创现代民族诗形建设的美学路径,民族诗歌由此将获得时代新生。

关键词:旧体诗词;诗人;艺术的认识价值;生存之真;民族诗彤;本体性否定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3-0213-04

钱理群先生认为:“旧诗词的表现功能又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必回避这一点:在表达超出了特定的情感圈的现代人更为复杂、紧张,变化节奏更快的某些思绪、情感方面,旧诗词的表现力比之现代新诗。是相形见绌的,因此,旧诗词的发展余地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清晰地指出了传统诗词的局限,这个局限不仅关系着旧体诗词的现代转型,也牵涉到新诗本土化,或者说触及到中西诗学气质的隔膜,是现代民族诗形建设必须突破的文化壁垒。

这个限度可以超越吗?在时代需求和新诗对它的反叛与压力下,旧体诗词必然作出反应,以民族诗形独有的生命力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至今,这是符合文体演进规律的现实,笔者试图探讨当代诗词超越局限的可能性。

一、诗词艺术视野的内转

传统诗词是专制下的文学,是平面化的文学,所谓兴观群怨,关注的大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20世纪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由“人怎样认识世界”转向“人的生存状态”,由认识论转向了存在论。作为人的文学。当代诗词顺应这个“转向”,就不仅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还关注人与自我的关系,视野的内转是现代艺术的起点,当代诗词由此获得纵深的、立体的、垂直于社会现实的丰富性。

对潜意识的开掘,充满灵魂自救的焦虑才能通向精神深处,诗词离根部越近,对人性的认识。就越能超越阶级和国家,接近时间、触及本质,发现普遍人性奥秘。认识灵魂真相才能命中现代文学艺术的核心。才可能以诗词艺术体制的民族美学个性彰显当代汉诗的世界意义。

诗词的艺术体制隐含着中国文学的民族密码。曾经表达了封建专制的伦理需求,以美善混同的形态表达了我们民族童年的世界观,继续用伦理的眼光来认识非理性的现代社会、非伦理的感性生命,只能陷入精神迷茫、价值混乱——这正是我们转型时代的社会通病。

美学家刘小枫比较中西方诗学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诗歌充满了人问欢情,然而人间欢情不过是对历史王道中不义和恶的一种虚幻补偿,因而总带有哀婉的情调……中国诗歌没有对人的性命论意义上恶和欠缺的认识,因而也就不会有神性的颂歌。”传统诗人或者愤世嫉俗,或者逍遥世外。仅仅抒情言志已经抚慰不了时代的伤口,正视人性的矛盾。凝视自身的精神深渊。寻找价值之真,诗人擦亮自己,他创作的诗词才能照耀芸芸众生。

阿多诺认为,以和谐为特征的传统艺术是肯定性艺术,而以冲突为特征的现代主义艺术是否定性艺术。肯定性艺术是对历史苦难本质的美化和遗忘,在肯定性艺术中,同一性原理使苦难失去了声音。否定性艺术却是要否定这种对苦难的美化和遗忘,正是“苦难”以及绝不美化苦难的姿态。使现代主义艺术具有崇高的特点。

毫无疑问,传统诗词是表层、外向的、肯定性的艺术。深入灵魂、正视冲突、倾听苦难才可能发挥古老的艺术体制的民族美学个性,给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潜能。

艺术视野内转、钻探灵魂是实现传统诗词现代价值转型的关键。或者说,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诗词与现代主义诗词的分野,这与其说是诗词艺术体制转型,不如说是时代巨变的必然结果。

时代的审美期待召唤着艺术形式的演进。比如,盛唐精神造就了律诗的阳刚壮美,宋代家国创伤雕琢了小词阴柔幽怨的神韵,市民文化的繁荣酿造了元曲小家碧玉的俚俗气,明清小说对传统文化世俗化的图解,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最后的辉煌。现代主义是人类精神史的重要转折点,是一切艺术的现代起点,回避这个历史选择,诗词必然会被时代抛弃。现代主义是应人类对人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价值要求做出的历史选择:是以理性方式认识非理性的世界,其虚无、悲观的背后闪烁着更高的意义召唤;是以否定的形式开启意义追问的新空间,追寻人类再跋涉的新目标。

艺术形式与时代气质、社会状态、普遍心态休戚相关。20世纪哲学对理性的冲击、人学对自由的召唤,导致人的自我膨胀、自我扩张、自我释放。和之所以为贵,乃是因为人的本质是冲突,无序的本能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深渊。诗词“艺术视野内转”后,将会发现人的内心世界、非理性因素远远大于有限的外部世界。从现实主义注重“客观真实”到现代主义注重“主观真实”,中国民族诗歌找到了表达现代人性的精神母土。

尽管现代主义在其整个历史阶段都背着颓废的名声,但现代主义艺术精神一凝视非理性世界的勇气、承担苦难的毅力、批判现实的维度和意义建构的指向,却是激发传统诗词艺术活力的酵母。中国历代诗人出世人世都难放下对现实的关注,摆脱不了的历史性民族性成为中国诗人价值选择上的集体无意识。注定“颓废”不了的当代旧体诗人以他山之玉,可以破冰。

冻结百年的诗界革命是不彻底的革命。。文白之争”是古代性和现代性思想的较量。从语言革命开始的思想革命至今还停滞在初级阶段。诗词艺术体制是“有意味”的艺术形式,其意味要在时代命题中寻找。这个独特的艺术形式,曾经找到“诗~词”“曲”,天衣无缝地使那个时代的精神得到最佳表达,成就“一代之文学”。

当代汉语诗歌的使命是以白话的言说方式,创造我们时代的诗歌艺术形式。五四淘汰诗词。取消诗词存在的合法性,纯粹是政治意义上的行为。诗词在艺术意义上的合法性取决于诗词是否能在白话语境中,回答时代命题,继续诗词艺术体制的创造、发展。艺术形式变化的动因是世变,世变导致了人们的情感生活的变化。艺术是情感的形象化。形式和内容在双向选择的运动中有无数可能性。

上世纪末。诗词悄然复苏恰好说明诗歌形式与时代命题的双向选择一直在暗流涌动,“艺术发于心性,艺术传统、艺术批评的形成,往往是民族心性的自然流泻,里面的必然性远远大过迫于外因而做出的一时一地的选择。”暗诗过后是宋词,“曲”终人散,中华民族气血虚弱的四百年过去了,民族诗形演进的可能性。在今天社会转型的动荡中。能变成现实性吗?

传统诗词的现代转型可以汲取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精神,却不能依靠西方话语体系。彻底依靠西方话语产生的新诗与我们民族诗学血型不和,新诗充当“现代性”的急先锋,它是文化的产物而非汉语诗歌艺术形式自然演进的结果。

同样。也不能靠中国传统哲学的惯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扪心自食”是难以下口的。传统诗论、词论。只能被动地解释过去和现在的作品,不能解释新作品,更不能引导、促成新作品。

这正是百年来现代民族诗形难产的原因。古代诗论、词论多是建立在只言片语的点评基础上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感悟、印象,是以实证论和考证方法为基础的。不能像西方现代哲学理论那样用系统的概念语言,进行理性思辨,不仅为创作导航,而且还能和理论作用下文本相互促进,哲学利剑指引文学思潮是哲学的使命。传统诗词成长在几千年中国文化惯性中,从母体中撼动一棵大树需要哲学风暴,需要外力摧毁传统中的瘸疾。传统诗词的现代转型要靠穿越中西方哲学的当代中国原刨哲学——“本体性否定”论。

二、诗词创作观念的革命

理解“本体性否定”,最好奠过于五四运动。

“今天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在于以西方现成的理论为肯定的对象,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否定。其结果是,我们拥有的只能是西方文化的存在。”诗正是这样一个西方文化的中国存在”,梁实秋说。新诗其实就中文写的外国诗”。

“本体性否定”为传统诗词突围提供了怎样的理论支撑?

“在根本上,上述否定和肯定都属于现实性的文化运动,不可能真正产生不同的事物。本体性的否定强调:只有对中西方既定思想同时采取批判的态度,其批判所依据的尺度和产生的成果,才能保证既区别于西方理论,又区别于中国传统的理论,也区别于所谓的中西融合说……批判在逻辑上优先于创造。任何创造都是建立在对既定现实问题局限的发现、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中西方既定思想同时采取批判的态度,意味着纠正五四时期淘汰旧体诗词的偏激文化行为。既不是周守诗词艺术体制,也不是照搬西方现代派诗歌的艺术模式。新诗之所以违背世界各国诗歌发展的规律至今处于“无体状态”,警示我们单靠模仿西方诗歌,是无法实现中国诗歌现代性的;同理。固守传统诗词艺术体制又焉能是民族诗形的出路?只有以诗词艺术体制为母体,分析中西诗学的局限,批判传统诗词中非现代性因素,汲取西方诗学现代艺术精神,才能创造中国现代民族诗形”。

闻一多早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指出“……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我只觉得明清两代关于诗的那许多运动和争论,都是无谓的挣扎。每一度挣扎的失败,无非重新证实一遍那挣扎的徒劳无益而已。”

“挣扎”正是旧体诗词艺术体制发展成熟而必须换血、甚至改换面目才能新生的文体规律的自然要求,“挣扎”呼唤的是时代气血和人的创造力,尤其是挑战精神。

白话文学革命就是对这个局限的没有进行到底的挑战。

语言革命是价值观念革命的先兆,只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开端。

真正诗体革命需要诗词创作观念、创作方法、诗词形式的革命,要靠诗人和批评家们强大的理论储备和创造力。

对西方诗歌和传统诗词同时保持足够警觉,才能产生新诗词观和创作观。这个艰巨的转型只能循序渐进在刨造中酝酿,不可能突发应对康有为所描述的。此四千年中二十四朝未有之奇变”的文化大变局。“诗界革命”粗暴淘汰旧体诗词,把诗体革命的问题悬置百年。排除五四新诗运动中“意识形态化”“世俗化”等对诗体演进的负面影响,诗词创作观念的革命刻不容缓。

我们之所以没有将“唐诗宋词元曲”的递进,称为文学革命,而叫做文体自然演进,是因为“文以载道”的观念没有变,只是载体和表达方式的变化。

完整意义上“诗体革命”从语言开始,革的是传统文学观念——“文以载道”的命。

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根深蒂固,这是中华文化不可被同化的深层原因,也是“文以载道”革命的艰巨性所在。在一个文化的大染缸里实现独立性。中国文学面临多重较量。五四运动把载封建的道,改为载西方的道,终归没有载“现代中国之道”。

中国政治、道德教化、文学一体化的历史有其不可避免的根源。当代诗词载什么道?怎么载?必须立足当代语境,与小说、戏剧等其他文学艺术一起,共同担当文化使命。

人们往往从声韵改革、时代精神、语境变化来探讨诗词的创新。恐怕这些因素只是诗词创新的结果和外因,它们与创新并不有着必然联系。对基本观念的重新理解,很有可能找到创新本源。观念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视角。

“道”是主流文化对诗词文学的外在要求。还是投身社会的诗人对文学性的内在主动追求?前者的群体性、文化政治观念性、思想从属性与后者现当代文学追求的个体性、自由性、独立创造性大相径庭。

革“文以载道”的命,不是革掉“载道”的使命感,而是强调诗人更深刻的承担——独立探索生存之真:是革除诗履行使命的旧方式“载”,进一步追求在感悟中的自觉和精神成长。这是对“载”和“道”的同时进行的两场革命。

第一,鲁迅在《摩罗力诗说》中提出的“别立新宗”。这是现当代文学独立追求文学性的先声。是一种“新道”观,倡导“个体之道”。以“独立声音”实现对“群体话语”的尊重和改造。诗人是时代的显示器,不是传声筒。

新诗词创作观体现为“独立声音”。诗人以“个体”的世界观穿越普遍观念,具有科学理性的“诗人”才算“个体”。他不会局限在私人领域抒发小我,或者对潮流随声附和。这些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只有感觉层面的怀疑,够不上思想层面的批判与创造。思想只能与思想匹敌。私人性咏叹在认识论的湖面蜻蜓点水,无法在价值论的大海浪遏飞舟。

诗词表现个人的情感没错。但“纯粹的自我表现不需要形式”月。作为当代艺术的诗词,是颠覆思维定势,突破语言套路,获得诗人自我的语言和实践。突破旧诗人脸谱化的身世感慨、春愁、怨别。。我”从“我们”中脱身而出,摆脱公共话语,潜入缝隙,掂量“我们”的时代。既不是没有人类光芒的个人情欲的灰烬,也不是没有自我星光的人类长空。前者是私人性咏叹,后者是公共话语。

“别立新宗”取决于诗人摆脱思想共性和艺术共性的程度。诗人独特的体验与诗词艺术体制水乳交融,才能创造出与既定的形式和内容构成“本体性否定”的当代文学。越是个体的就越是人类的。

私人性咏叹只是诗词文学创作的“流”。“独立声音”是“源”。小哀愁和小感慨只是“独立声音”的冰山一角。不少当代诗人自我淹没于群体,忘记诗与思的海洋,在冰山一角里重复他人、古人,落入模式化创作。

任何社会理性对人的感性生命都有压制,人类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社会秩序反抗史。对感性生命一味宣泄的和理性表达是私人性咏叹和诗人个性张扬的重要界限,后者创造性的美感追求有可能影响社会秩序。在这个意义上,诗具有非政治的政治性、非革命的革命性这一特质。诗人反思现成“群道”,生成“个道”。诗词文本不是载体,而是创生体。

摆脱文化从属性,诗词的文学独立性是诗词现代转型的主要命意。

第二,“文以载道”的“载”强制取消了诗人和读者对“道”的反思、质疑。旧体诗词的“兴观群怨”大都是既定伦理观念的“容器”,专制的“铁笼子”禁锢了思想光芒,“怨”也仅仅是怨,欲有所“为”不能为,久而久之。传统诗词渐渐丧失了求真的勇气和血性。当代诗词中聂绀弩、李汝伦、熊鉴等人的作品大胆质疑时代

症结,给传统诗词注入了反思的力量,这些弥足珍贵的文本显然不是既定观念的“载体”,而是“独立思想”的结晶,引导着诗词艺术到回到“诗”本身,参与现代人的精神建构。

诗人对现实本真的体认,与现实中“一切文化成果”构成反思的张力关系,诗人的“独立声音”在读者眼中只是“半成品”。读者在“文本”中“自觉”,人性、国民性从无知懵懂到自觉努力,完成诗词文学从“教化”到“自觉”的革命,启发读者产生其。独立声音”。

因此与教育、伦理、科学之“载”区别开来,体现诗词文学的艺术性本质——是一个觉悟的过程,发挥出现代艺术功能。现代艺术中的“自觉”对削弱传统诗词教化性是一种积极的反动。现代艺术的生成性有力抵制传统教化的灌输性,自觉在艺术过程中是自我实现的觉悟,而不是靠他力的作用而实现。“自觉是现代艺术中的一个普遍的标准。也就是说作者应该是反省传统而自我觉悟到艺术对自己的意味:受者应该是独立地面对作品及艺术活动而自我觉悟到对艺术的自己的解释。而不是接受作者的解释。”

现代主义艺术精神,作为文化资源,刺激诗词艺术的造血功能,激活古老的艺术体制中被专制思想压制的反恿能力。现代性是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现代性的价值根基在于自由、平等、普遍正义都是人的先验存在的根据。现代性精神的核心要义就是反思性、质疑性和检讨性,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性可以理解为一个永远未完成的事业,代表广泛而又无限进步的理念。

三、在传统诗词止步的地方“反思”

对“载”和“道”的同时进行的两场革命都以“反恩”为动力,是“我”对“你们…‘他们”的思想的反思,是。我们”对“我”的限制与补充,是消灭“小我”。消灭一切陈词滥调。

诗词艺术视野内转后,“反思”成为行动主旨,感悟只是审美性体验中的某一瞬间对宇宙人生本真的洞见和彻悟,”感悟的方法是中国古代诗学最常用的方法。感悟。注重的是审美经验的积累,强调的是个体的特殊感受和瞬间反应。”“反思”才会发现某一瞬间的。偶然性中有什么“必然性”?

在传统诗词止步的地方追问,当代诗词找到了出发点。《网络诗词年选》的主编檀作文指出旧诗缺少思辨,说-自从网络诗词出现之后,这一点有所改变”。网络诗词开始思辨是对冲突的觉醒、对矛盾的正视,是诗词顺应时代的自发反应。恩辨旨在求真,在场的情景被超越,不在场的情景被呈现,曾在,现在,将在都在思辨中进入一个整体性的、想像性的、终极性的境遇——“真。常,永生”。

反思”是我们民族童年世界观向成人世界观过度的转折点,也是感悟诗学与西方科学、理性思维方法接轨的着力点,更是传统诗词艺术视野内转的出发点,有“反恩”的武器,“独立的声音”才有可能。

诗人“觉悟”始于“感悟”。感悟具有动词性,强调动态和过程。觉悟具有名词性。强调状态和程度。读者的“自觉”在诗词阅读鉴赏中产生,像一切现代艺术作品一样。“它愈不好懂,它的花瓣就开放得愈慢,凋谢得也愈慢……一部作品如不保守住秘密而展示得过于迅速,它就有凋谢的巨大危险,结果剩下的只不过是枯枝而已。”诗词艺术的当代性就是它隐喻的起跳点和着落点之间的跨度,呈现现代人丰富、复杂的思想和感情,把腰体诗词这架古老的战车拖人时代的漩涡,真正的诗人携带着传统诗词赋予的形式密码与传统铸就的模式化精神意象挥泪诀别,跨入现当代文学的阵营。

当代诗词作为一个引起自觉的文本诱因,不是一个固定的观念载体。它本身的形式与功能的最终意义在于使作者和读者觉悟。觉悟不是被引导和教诲的。是自我生发的。

所以艺术的作用在传统与现代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对人心的干预。还是对人心负担的消除。是对他人的给予还是为他人的清除。”以此分析,新诗主要是从西方诗体、白话语言、诗歌技巧和现实材料等角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政治对中国诗歌的束缚。但并没有突破文化的束缚,所以近百年来中国诗歌的文学独立性依然成问题,诗词的现代转型不可回避这个尖锐的问题,对。载”的革命将为中国文学的独立性开辟血路。

诗词是前人对汉语诗歌规律认识、发现的结果,前人科学地创制了美妙艺术体制,规定了具体的形式原则。“科学的终极性质已经命定了人类自身更好地发展。它不能,也不应该成为人类听命于客观规律的理由,否则。科学就失去了人类借此改造自然的最初意义,而且就客观规律本身来说,它取决于人类的发现。而不是经验地、一成不变她存在在那里。去支配人们的发现。”美学研究才能破解诗词艺术体制的形式密码。开启理性之灯,照耀着诗人在实践。格律”的过程中,发现白话取代文言后新的汉语诗歌规律。

是发现和创造成就了唐诗宋词元曲,也只有发现和创造才能成就现代民族诗形。

反言之,穿越中西方哲学的当代中国原创哲学——。本体性否定论”为传统诗词的现代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使诗词艺术体制现代转型回归正道。。重温一个伟大的开端,并不是扭转回到以前的,对现在而言还是熟知的。仅仅需要模仿一下就行的东西上去,而是要更原初地重新开始这个东西。并且伴随着一切陌生的、暗淡不明的变幻不定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一个真实的开端随身携带着的”。

返回开端是一种辩证思想。诗词艺术体制包含着中国诗学全部丰富性。传统、现代、未来的民族诗形都蕴含在诗词艺术体制的起源中,重新出发,是回到一个诗歌民族伟大的开端,正本清源,我们发现诗词艺术体制更多的可能性被千年来路上的荆棘遮蔽,走向未来,就必须披荆斩棘把这种艺术体制未完成的可能性一一展开,不是对诗词艺术体制的冒犯,而是对这个开放的民族诗学艺术体制继续创造、完善,诗词艺术体制作为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特征,是我们无法改变的黄皮肤,现代转型突破的陈旧观念和心态定势,变化的是“黄皮肤”里包裹的我们这个时代“人”的精神意象。

推荐访问:旧体 转型 诗词 体制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