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用心理学理论优化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思考

时间:2023-04-21 11:4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原则,运用心理学理论围绕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保障监督机制,以罗森塔尔效应、超限效应、蝴蝶效应、晕轮效应、破窗效应和奥卡姆剃刀定律等理论为出发点,提出保障监督机制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问责3道防线的综合优化思路,旨在提高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关键词]纪检监察;保障监督;心理学理论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08.041

[中图分类号]F279;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9)08-00-02

0 引 言

企業纪检监察工作是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对纪检监察机关发出新号召,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和要求,把握“稳”的内涵、强化“进”的措施,持续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使各项工作更加科学、严密、有效。心理学可以科学阐述人由心理现象引起的各种行为活动,由于纪检监察工作的主体是人,因此,心理学理论对于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纪检监察工作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1 以保障监督机制作为优化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切入点的思考

1.1 保障监督机制的定义

保障监督机制是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抓手,按照“业务谁主管、监督谁负责”的原则,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构监督执纪问责的职能,以各部门落实监督主责为抓手,通过建立领导体制,整合监督资源,实施分级管理,形成各负其责、综合协调、优势互补、互联互动的运行机制;通过构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问责3道防线,加强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监督和控制,努力构建“不想、不能、不敢”的监督管控体系,实现保障监督工作从“幕后”走向“台前”,从“边缘”走向“中间”,为干部履职安全、企业经营安全提供有力的思想、组织、作风和纪律保障。

1.2 保障监督机制是企业良性运转的“免疫系统”

如果将一个企业比作人,那么企业各部门就是人的骨骼,构成了企业的整体架构。企业员工就是人的细胞,完成企业的具体运转。保障监督机制是人的“免疫系统”,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抵御风险的重要门户,是企业运转的内生防御体系。

保障监督机制所构筑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问责”3道防线与人的“免疫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预防、控制和问责形成类似免疫系统的“隔离-治疗-抗体”3道防线。“事前预防”类似人的皮肤,可以隔离大部分的病菌,形成一道廉政风险防控的无形屏障;“事中控制”类似药物治疗,是当病菌侵入体内后辅以特定手段进行控制,以防止风险的扩散;“事后问责”类似于产生抗体,是当风险得以有效控制后,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和加固。3道防线环环相扣,保障企业良性运转。因此,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优化和创新应以保障监督机制为基础。

2 运用心理学理论优化“事前预防”的若干思考

2.1 罗森塔尔效应的启示

2.1.1 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通过实验发现罗森塔尔效应,指指向性的希望可达到预期的效果。两位科学家通过在一所小学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以“权威性谎言”的方式将随机挑选的学生按发展前途进行分类,几个月后通过复试。研究发现,在“最优前途者”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明显进步,有强烈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并且活泼开朗、善于交际。

2.1.2 罗森塔尔效应对“事前预防”的启示

罗森塔尔效应对于保障监督的宣传工作有很好的启示作用,通过对具有潜在廉政风险的部门或个人进行按期轮动的“心理暗示”,可以使相关部门或个人树立标杆意识和旗帜意识,使廉政风险的宣传教育更有针对性,有效避免各种宣传工作流于形式。

2.2 超限效应的启示

2.2.1 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的提出来源于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次经历,是指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的外界刺激引起的心理逆反。有一次,马克·吐温在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可随着演讲时间越来越长,牧师始终没有讲完,马克·吐温开始觉得愈发不耐烦,当演讲结束开始募捐时,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但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2.2.2 超限效应对“事前预防”的启示

超限效应对保障监督的警示教育工作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对企业纪检监察人员开展警示教育工作的时长、力度、频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以生动、简单的形式提高警示教育的效果,以“换位思考”的视角把握警示教育的“度”,可以避免受众产生逆反、厌烦的情绪,从而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

3 运用心理学理论优化“事中控制”的若干思考

3.1 蝴蝶效应的启示

3.1.1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来源于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在196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是指初始条件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巨大的连锁反应。“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是这个效应最常见的描述。成语“牵一发而动全身”出自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感触》中“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的表述,亦阐述了相同的道理。

3.1.2 蝴蝶效应对“事中控制”的启示

蝴蝶效应对于保障监督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风险点都可能对企业或个人造成不可预测的严重后果,因此,企业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处理每一个风险,从风险点倒逼风险根源,彻底清除隐患。如果以“打补丁”的方式敷衍了事,补丁虽然盖住了破洞,但是破洞周围却出现了一圈针眼,每个针眼都是一个不易察觉的小洞,每个小洞都有可能是一只“蝴蝶”。

3.2 晕轮效应的启示

3.2.1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是指人对整体印象的认知,往往是从局部出发并逐步扩散到整体。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曾做过一个试验,他在上课前向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介绍一位临时的代课者,并以相同的关键词介绍他的各项品质,仅在第2个班级中将“热情”描述为“冷漠”。下课后,被灌输了“热情”概念的班级的学生与代課者亲密攀谈,而另一个班级的学生却对其敬而远之。

3.2.2 晕轮效应对“事中控制”的启示

晕轮效应对于保障监督的效能监察工作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纪检监察人员执行效能监察工作难免带着固有印象或有色眼镜,形成先入为主的观点,对效能监察结果的客观性造成影响。如果在保障监督工作中引入大数据技术,让每一次效能监察都以历史数据为支撑,以客观趋势为依据,就可以形成客观、真实的评估结论。

4 运用心理学理论优化“事后问责”的若干思考

4.1 破窗效应的启示

4.1.1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由美国的乔治·凯林与詹姆士·威尔逊提出,是指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曾于20世纪60年代进行过一项实验,他摘掉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车牌,打开顶棚,并分别停在纽约杂乱的布朗克斯区和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结果停在布朗克斯区的车当天即被偷走,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车却一直无人问津。后来,他用锤子把帕洛阿尔托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几小时后,车就被偷了。

4.1.2 破窗效应对“事后问责”的启示

破窗效应对于保障监督的问责工作有很好的启示作用。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因此,问责工作更需要规定严格细致的标准,使每一次问责都有据可依,每一次处理都恰当合规,避免模棱两可的灰色地带。在企业中,纪检监察的问责是以事件驱动的,问责的本质意义不应是事件或个人本身,而在于警示,这样不仅可以放大“事后问责”的价值,又可以对“事前预防”形成反馈,形成保障监督3道防线良性的闭环体系。

4.2 奥卡姆剃刀定律的启示

4.2.1 奥卡姆剃刀定律

奥卡姆剃刀定律由英格兰的逻辑学家奥卡姆·威廉提出,是指最为简洁的证明才是最有效的。奥卡姆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使科学、哲学从宗教中彻底分离出来,引发了始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完成了世界性政教分离。

4.2.2 奥卡姆剃刀定律对“事后问责”的启示

奥卡姆剃刀定律对于保障监督的事后处理工作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冗长的处理流程会模糊事后处理工作的核心价值,相反,扁平化的结构和化繁为简的流程不仅可以使决策的上传下达更加通畅,更能缩短事件处理的周期,从而释放出更多的纪检监察资源,提高纪检监察的工作效率。

5 结 语

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之后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之后进行了深化。如何使企业纪检监察工作走向科学和高效是纪检监察人员需要思考和学习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指导实践”,融合“交叉学科应用”,是纪检监察工作优化创新的可行思路。基于此,本文运用心理学的成熟理论,从“人”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纪检监察的核心工作流程提出了优化建议,并融合更多的科学理论,以“科学发展观”为原则,进一步优化企业纪检监察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焦爱民.罗森塔尔效应及其合理运用[J].当代教育科学,2010(12).

[3]鲁翰雨,刘钇男,朱德军.化繁为简,实现高校班级管理——浅析如何将奥卡姆剃刀原理应用到高校班级管理中[J].中国电子商务,2014(24).

[4]钱美宏.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素质的几点思考[J].企业文化,2017(23).

推荐访问:优化 思考 学理论 心理 纪检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