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点亮美术手工制作课堂

时间:2022-11-02 18:4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民间艺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引入民间艺术,让学生在欣赏、模仿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和启示,从而引发学生手工制作的热情,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民间艺术;小学美术;手工制作

民间艺术是指劳动人民为满足生活需要、审美需要而创造出来的艺术。民间艺术包含的内容极多,既有民间工艺美术,又有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形式。民间艺术与美术教学之间存在契合点,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民间艺术引入美术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一、创设展示情境,激发手工制作的兴趣

小学美术手工制作课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要针对手工制作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优化导入环节,激发学生手工制作的兴趣。通过有趣新颖的导入环节,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激发,这对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民间艺术的种类丰富多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充分利用民间艺术的特点,将其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手工制作兴趣。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玩泥巴》时,这节课的内容相对枯燥,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通过多媒体讲述泥塑的产生、发展过程:“请大家认真观看这段视频,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热情高涨,观看时格外认真。观看结束后,学生讲述感受:“原本就是一堆泥巴,经过加工后居然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形象,真是太神奇了!”“这就像变魔法,这些人是不是具有什么特异功能啊?我也想具有这样的功能。”“真是太奇妙了,我想试试。”……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探索热情更加高涨。这里通过创设情境,既顺利地推进了教学进程,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

创设情境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能够实现课堂教学因素的多维度融合。因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民间艺术作品展示出来,使学生获得深刻感知。如果有条件,教师也可以将民间艺术作品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全方位了解。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唤醒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二、丰富观察视角,传授手工制作的方法

民间艺术以其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因此教师在手工制作课堂上让学生欣赏民间艺术作品,迎合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好奇心,但学生由于缺少觀察经验,不知道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观察。观察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首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设置观察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探究。

例如,教学《我做的鸟和家禽》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一些民间玩具,有节令玩具、花灯玩具、棉塑玩具等,学生学习兴致高涨。接着,教师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观察其制作的材料和方法,然后罗列出制作步骤。学生面露难色,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时教师应给出具体指导:“观察时必须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这样观察才能更有条理性。在制作玩具时,人们也会遵循这些顺序……”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认真观察,逐渐掌握了观察的步骤和方法,顺利地完成制作鸟和家禽的任务。

在学生观察之前,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与点拨,让学生明白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观察时要注意什么,这就是所谓的明确观察目标。学生只有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观察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观察民间艺术作品,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行模仿、实践,因此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观察民间艺术作品的制作方法,为手工制作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挖掘素材资源,创新手工制作的形式

资源开发是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学就是要充分挖掘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生活中的资源,以此为基础,开展妙趣横生的手工制作活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材质的不同,传统的民间艺术作品主要使用的是纸、布、面、泥、竹子等素材,这些素材都是劳动者就地取材,所以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因此,美术课堂中,教师应以传统民间艺术作品的素材资源为基础,挖掘相关资源,丰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例如,教学《我设计的车》一课时,教师展示一辆彩绘车,引导学生在观看中了解车的构成材料和方式。同时,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假如聘请你担任某汽车公司的设计师,让你设计一辆限量版的小车,你会如何设计?说一说你设计的小车有什么特色。”听说要自己设计小车,学生兴趣自然高涨。设计小车,首先要考虑选材问题。于是学生发挥想象,有的想到了剪纸艺术,就使用彩色纸张作为车辆制作的材料;有的想到了彩塑,就使用泥巴制作车辆;还有的想到了木偶,就使用木头制作车辆……不同材料制作出来的车辆的特点不同。这里教师借助丰富多样的材料,使学生的思维认知和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小学美术教育是想象力培养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给出手工制作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模仿。这种教学方式固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发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手工制作课堂中,教师不能给出过多的限制,而应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自由发挥,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新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创新实践训练,拓展手工制作的渠道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动手能力强,能够更好地促进脑部思维的发展,思维发展也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持之以恒。在手工制作课中,素材的创新和作品外形的创新也很重要。要想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有创新意识,设计趣味化、创新性的手工制作活动。

例如,教学《小玩偶》时,教师展示一些木偶艺术作品,学生的探究热情在观看中得到激发。接着,学生开始学习玩偶制作的步骤。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设计一个玩偶制作的游戏:“玩偶的样式有很多,请大家设计一个小木偶,主题可以从动物、人物中选择。”因为主题多样,选择较多,所以给了学生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有的仿照教师展示的布偶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有的寻找合作伙伴,选取动画片中的形象制作木偶。这里,教师巧妙设计手工制作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设计手工制作任务时必须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基础,这样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出手工制作活动的主题,并展示一些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让学生在模仿过程中自主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审美个性得到彰显。

总之,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课程之一。因此,在小学美术手工制作课堂中,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等途径,将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观看中感知,在感知中激发制作兴趣。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观察艺术作品,让学生对作品的主题、技法有整体把握,促使学生顺利完成手工制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特约编辑 木 清)

推荐访问:民间艺术 点亮 手工制作 课堂 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