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域文化环境看洛阳经歌的艺术色彩特征

时间:2022-11-02 18:3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洛阳经歌不仅反映了河洛地区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而且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教育、历史变迁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对河洛地区文化环境的角度,探索和分析洛阳经歌的音乐艺术特征及其审美特征。

关键词:河洛地区 洛阳文化 河洛文化 经歌 艺术特征

洛阳经歌是河洛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并直接反映河洛地区民间风俗活动的基本内容和特征的一种风俗性歌曲,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1]。经歌最初系寺院僧尼诵唱经文之经调流入河洛地区民间后,在吸收和容纳当地的民间音乐曲调的基础上,以佛教思想内容或神话故事传说为题材内容而形成的劝善歌。这里的“经”是当地的信徒们根据佛教思想或佛教教义而编唱与佛教有关的各种题材内容,并在在朝山拜佛或进庙拜香时而演唱。

一、河洛地区经歌的人文背景

古人云:“洛阳居天下之中”,洛阳位于古代中国的腹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一带和黄河、洛河交汇的地区位于黄河中游的腹心地带,是传统文化资源荟萃之地。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自夏代起曾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千余年间洛阳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由于河洛地区独特的地理和人文条件,洛阳文化在世代连续传递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容纳和增添新因素的过程中,形成了极其深厚的积淀,使之至今保留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

产生于河洛地区的洛阳文化,是指以黄河与洛河交汇处和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一带。这一地区不仅正处于人们常说的与文明起源有缘分的北纬34℃半[2],同时也为洛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大面积的洛阳王湾遗址、二里头遗址等众多文化遗址的发掘,都说明了河洛地区早已成为文化内涵丰富的地区。乃至夏商周三代在这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正是由于洛阳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人文景观,丰厚的文化底蕴,使洛阳文化在中华民族古代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无处可置疑的核心地位。

洛阳文化丰富深邃,其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河洛大地的洛阳民间音乐,也有着自己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

(一)具有独特的典范性

洛阳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代表各个时代文化最高水准、最具典范性的艺术创造,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就音乐而言,两周时期,乐律学理论已形成完整体系,早在商代后期的河洛先人们已掌握‘五声’和‘十二律’的音乐知识,三分损益法的理论早已有文献记载。 就音乐文物而言, 大量古代乐器的出土和鉴定,更加坚定了“中国音乐艺术根在河洛”的结论[3] 。例如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原始骨笛的发掘,证明了早在八千多年前河洛地区先人们已经跨进了音乐文明的门槛。

(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洛阳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和音乐文化的影响和积淀中,产生了具有浓郁河洛特色的民间音乐。如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南》、《王风》等就是指西周、春秋时期河洛地区的民歌。另外,自东汉以来,由于浓厚的佛教氛围和佛教文化历史,民间信佛者多,使洛阳出现一种独特的民歌形式——“经歌”。至今,特别是在每年岁首正月十三日的关林庙会和农历五月二十一的龙门庙会,是经歌演唱集会的日子,如1981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一日,龙门一带参加跑经人数多达3000人[4]。经歌已成为河洛地区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民歌种类之一。

(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尽管由于历史、地理、社会因素、风格与情调等方面,洛阳经歌呈现明显差异,但就其传承、流播途径、方式等方面,却有着许多共同的规律,这些方式和规律正是由洛阳民间音乐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自身特征(即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所决定的,同时在民间的广泛流传,深受广大平民百姓的喜爱和欢迎,正显示出洛阳经歌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和深深的民间文化根基。

二、河洛地区经歌的音乐艺术特征

(一)题材内容特征

洛阳经歌作为河洛地区的一种风俗性民间歌曲,经歌的主题思想以宣传佛教思想教义为主,因此,就其题材内容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以宣传佛教信仰或描述佛教寺院的生活习俗或劝人信佛、皈依三宝为题材内容:如《扫经堂》、《十上香》等,主要体现了佛教信徒通过吃斋念佛、出家修行的虔诚心理和对佛的敬重。

二是以宣扬传统道德观念即劝人行善行孝、从善节俭、勤劳戒恶等为主,这类题材内容在洛阳经歌曲目中占大多数,如《试试儿的心》、《十大劝》等。由于这类经歌以劝善为主,故在民间又被称为“劝人方”。

其三,是以讲述古代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故事为主,虽然没有体现佛教内容,但它连续使用衬词“弥陀佛”构成一个相当于“副歌”的衬腔,加强佛教的色彩,如《霸王鞭》、《四出戏》等。

(二)表演种类特征

洛阳经歌的表演最早为室内清唱的形式,后来随着不同场合性质的需要,逐渐衍变为座经、跑经和耍经三种主要演唱形式[5]。

座经是指在佛堂室内面对佛像的诵唱,主要有独唱或齐唱两种方式。座经以《五上香》、《十二盘果子》等为主要曲目内容,以寺院的木鱼、碰铃为特色乐器敲击伴奏,气氛庄重、肃静。

跑经一般在佛堂室外的广场上表演,其方式为领唱者领唱正词,有时边扭边领唱,众人和唱衬腔“嗨嗨弥来、嗨嗨陀来、嗨嗨佛来…”。跑经的伴奏乐器同样以木鱼、梆子或碰铃等敲击乐器为主。跑经的主要曲目以《十朵莲花》、《扫经堂》、《一根经担三尺三》、《打岔歌》等为主。

耍经是以诵唱民间风情或历史人物的为主要内容,其表演场所比较自由,不受限制,是“自己耍着唱”。耍经的诵唱曲目以《十二月招亲》、《观花》、《弹琵琶》等为主。

(三)伴奏乐器特征

洛阳经歌的主要伴奏乐器有木鱼、梆子、响板、碰铃和铃铛等,木鱼原本是寺庙佛院里的木制法器,是用于调音节音调。传说一般鱼在睡眠时从不闭眼,把木鱼作成鱼形状,提醒和尚在诵经时要集中精力,不要闭眼入睡[5]。

因此,以木鱼为主的伴奏乐器在洛阳经歌演唱时,不仅使其气氛清彻、静穆,而且在经歌的唱词中逢强拍必敲击,具有提示和调节人们的精神和注意力作用。

三、 洛阳经歌的审美特征

(一)经歌的内容美

洛阳经歌所表现的具体思想感情、题材内容外,还包含一定范围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性格气质、美学爱好等意思在内。经歌是“表现艺术”而非“游戏性”的艺术,所表达内容不仅是歌词的意义表达,还包括“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力量、最初灵感的新鲜性、声部进行的和谐”。如经歌中各种表演形式所使用的不同曲目。

(二)经歌的形式美

经歌的形式美,通过音乐各种表现手法来实现的,如节奏、音高、音区、旋法、音调、调性结构、曲式结构等每一种结构因素在表现内容上,展示了不同的功能和特性,构成了完整的艺术形式。其形式结构总是寓深刻于简单,以小见大,并在表现手法上有明显的风格特征。如《十朵莲花》、《打岔歌》、《劝善歌》等,曲调比较欢快跳跃、热烈轩昂、优美动听,歌词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三)经歌的情感美

经歌的情感美是指河洛地区人民寄托于经歌歌中的各种情思,它能够真实地反映河洛地区民众的丰富感情世界、细腻而又微妙的感情变化、美好的情绪、积极的情调。因此,河洛地区经歌歌大多是质朴情感和现实生活的反映,它的率真、不经雕刻、自由的情感交流,从生命的开始就保持着天然的痕迹。

结语

河洛地区经歌是一种未完全脱离物质生产活动的精神产品,是“活动在人类下意识的自然力量所转化的结果”(巴托克语)。它的简单化体现了一种单纯和质朴,成为运用简洁的形式和手段表达丰富的乐思,给人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感。总之,河洛地区经歌歌从早期的佛教音乐与民间音乐融汇、发展到发展到今天从内容到形式都面目一新的新民歌,是河洛地区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的真实写照,是河洛地区社会发展的生动反映。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编辑委员会主编: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6.10,第15页.

[2].赵金昭:《洛阳文化与洛阳经济》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7,第5页.

[3].葛坤英:《古河洛音乐艺术成就》,《音乐探索》1992年第2期,第29-30页.

[4].洛阳市地方史志编撰委员会主编:《洛阳市志·文化艺术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5 第86页.

[5].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主编 《中国音乐词典·续》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3 第94页

[6]何 云:《佛教文化百问》[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6,第8页.

作者简介:王莹(1979.7—)女,河南洛阳人,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讲师,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民间音乐

推荐访问:洛阳 地域 特征 色彩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