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为小儿选用抗菌药

时间:2022-10-28 12:4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最频繁的一大类药物。但是,经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发现,许多成人使用的抗菌药物,小儿尤其是新生儿必须慎用甚至禁用。这是因为,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初级阶段,身体各组织器官尚未发育成熟,体内用于催化药物代谢的酶分泌不足,使很多药物都不能在小儿体内进行正常代谢。这就使得小儿对很多药物异常敏感。若用之不当,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为小儿选择抗菌药,必须根据其生理特点、药物性质、临床适应症以及临床经验等进行综合考虑。那么,为小儿选择和使用抗菌药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呢?

1.下列药物必须慎用或禁用(1)氨基糖苷类药物: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依替米星、西梭米星、异帕米星等。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药物也有一定程度的耳毒性和肾毒性,也应尽量避免给小儿使用;如果确须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则应密切观察其不良反应并及时进行药物浓度的监测。(2)四环素类药物:如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此类药物可导致口服该药的小儿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所以该药不可用于8岁以下儿童。(3)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加替沙星等。在动物试验中发现此类药物可引起幼龄动物的软骨关节病变,且年龄越小损伤越严重。虽然,目前此类药物在儿科临床应用中还缺乏例证,但为了用药安全,应尽量避免将该类药物用于骨骼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的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且年龄越小越不应提倡使用。(4)新型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此类药物在临床使用中日趋广泛,但其是否十分安全还有待于证实,所以,建议2岁以下儿童避免使用或谨慎使用此类药物。(5)头孢菌素类药物:目前,该类药物已被广泛地应用,但是这类药物在治疗小儿疾病时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近年来普遍使用的头孢拉定注射液导致小儿出现肉眼血尿、蛋白尿、腰痛的报道不断增多。所以,为小儿选用此类药物时须谨慎,如果必须使用此类药物,则须严格掌握其用法和用量。(6)磺胺类和呋喃类抗菌药物:这两类药物均可导致新生儿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所以为小儿选用该类药物如磺胺嘧啶、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等时,均应十分谨慎。

除此以外,可引起灰婴综合征的氯霉素也应避免用于小儿疾病的治疗。

2.必须慎重对待小儿使用抗菌素的用法和用量 很多药物不良反应的调查报告都表明,小儿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时间大多是在静脉注射抗菌药物时。因此,专家提倡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可根据病情为小儿选择安全的给药途径。一般应首选口服给药,其次是肌肉注射,最后是静脉给药。对于轻度感染又能接受口服药物的患儿应首选口服给药;对于重度或是全身性感染的患儿,为确保疗效应先行静脉给药,待其病情好转并能口服药物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同时,在静脉给药时,药物的剂量不宜过大,浓度不宜过高,输液速度不宜过快。小儿用药要讲究个体化,需根据其感染的程度、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等明确计算用量,决不能让小儿盲目地使用成人剂量。

3.要正确地更换药物,准确地掌握疗程 在临床治疗中,医生往往是先根据经验为小儿选择抗菌药物,然后在用药2~3天后再根据治疗效果及致病菌的培养和药敏的检查结果为患儿进一步确诊,并决定是否继续使用先行使用的药物或是更换其他抗菌药。专家要求,在为患儿使用抗菌药时,应根据患儿不同的感染情况调整用药时间。一般情况下,在患儿体温恢复正常、炎症消退3~4天后可停用抗菌药。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患儿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患儿则需延长抗菌药的使用时间,以防疾病复发。

4.避免局部和盲目地使用抗菌药物 小儿的皮肤、黏膜等处血管丰富且十分娇嫩,如果为其局部使用抗菌药物极易损伤其皮肤和黏膜,并易引发不良反应和导致耐药性的形成,如局部为小儿使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则极易发生过敏反应。若必须局部使用抗菌药,则应选择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产生耐药性、不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对于患有非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小儿不应使用抗菌药物。如患有病毒性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患有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及长期或大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都不宜常规预防性地应用抗菌类药物。

推荐访问:小儿 选用 抗菌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