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法新闻“民生化”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

时间:2022-10-27 20:1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政法新闻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相关,在媒介高速发展的今天,受众对于政法新闻有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文献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从和谐社会对政法新闻报道的要求、政法新闻“民生化”的必要性、如何将政法新闻“民生化”这三方面阐述要做好、做大、做强政法新闻,更好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就必须要让政法报道更加接近民生的观点。

【关键词】政法新闻; 和谐社会; 民生化改革; 法制宣传

政法新闻包括时政新闻和法制新闻。政法新闻囊括的内容十分丰富,这些内容通常有较强的政治和法律意味,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对民众生活也有引导作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而言,更是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来,政法新闻报道改革一直在新闻改革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 和谐社会对政法报道的要求

(一) 构建民众参与政策决策的平台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担负着维护社会安定、引导主流舆论方向的重要使命。通过政法新闻的传播,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及重大涉法事件的相关信息可以及时为民众知晓,这样有利于政府制定正确的政策,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民众法治意识

努力打造一个法治社会,这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内容。只有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得到提高,才能有利于民主法制建设,所以这就要求政法新闻加强相关的法制内容宣传。公民通过这样的认知,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约束,使得读者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

(三) 发挥舆论监督功能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权力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新闻报道的方式,对某种受众不知情的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從而达到维护正义和民众合法权益的目的。这是现代民主的重要形式,也是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政法新闻报道起到的舆论监督作用日趋重要,早已成为促进司法公正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发挥法制预警引导的功能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果媒体能够提前预警和正确引导,告诉民众什么该做不该做,该怎么做,这样的话就能够使得减少民众不正确或不合乎法规的行为的出现。通过政法新闻报道及时传播相关信息,向社会发出警告,就能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警惕,进而采取相应的趋利避害措施。

二、政法新闻“民生化”的必要性

政法新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政法新闻并没有完全达到入读者的眼、进读者的脑的效果。政法新闻中浓厚的“官腔味”,让普通民众觉得拗口、难以读懂,甚至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使得政法新闻不受普通民众的“欢迎”。

政法新闻“民生化”表达,借鉴民生新闻灵活生动的表现手法,从民生、普法的视角切入,能够很好地贴近读者,服务读者,最大限度地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最大程度地发挥政法报道的功能。

三、如何将政法新闻“民生化”

政法新闻应该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所以需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社会的目标,发挥新闻媒体的喉舌与耳目的作用,这里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政法新闻“民生化”的改革。

(一) 平民视角

1.坚持民本取向,改变“领导为主”的习惯性思维。

传统的政法新闻离不开会议新闻、领导活动和工作的报道,程序性的内容占据了大多数,领导的一言一行成了他们关注的重点,而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取向。过度报道领导活动或者以领导为主的思维,等于是拉大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领导的亲民爱民之举,最容易引起民众的强烈共鸣。这一点在这几年的两会报道上有很大的体现和进步。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前,新华网等媒体策划的“两会调查”显示,民众最想反映以及了解的问题是保障性住房、收入分配、物价调控、反腐、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教育改革等。了解了民众关心的问题以后,央视推出了《聚焦两会》系列节目,将两会的具体内容展示在民众面前,而《小撒探会》、《我有问题问总理》等特别节目,着重聚焦热点法律以及热点民生问题,展现政府在这些民生问题上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2. 从民众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和分析问题。

从大众角度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平民的视角观察新闻。新闻工作者不应该把自己当成说教者,而应该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当做一名普通记者,在报道新闻时想想民众需要什么、新闻提供的信息和民众利益有什么关联等等。

比如在2013年公安部在全国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严厉整治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期间,《今日说法》推出了相关节目,节目先以故事的口吻讲述了几起“醉酒驾驶”的典型案例,然后请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王大伟教授用法律知识进行解析,讲解醉驾、酒驾的区别,向观众传播正确的法律知识,这样的立足点拉近了媒体与民众的距离,比高高在上的填鸭式教诲更能令民众愉悦地接受。

3.注重政法新闻的二次开发,适当进行延伸报道。

事关民生的重大政法新闻的二次开发也是政法新闻民生化的途径之一,通过延伸报道增强新闻的服务性。也就是说不仅简单地进行报道,而是从读者的需求出发,在动态报道之后进行跟踪,反复比较、分析得出事物的本质,进而得出解决的方法,获得受众的认可。

如2015年1月23日,《包头日报》刊登的文章《餐饮企业的冬天真的来了吗》,这篇调查性稿件不仅写出了包头市餐饮企业面临的问题,还通过观察、分析、思考,进而得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记者没有局限于事件的表面,而是有深度地挖掘与分析,才使这篇文章有了更大的吸引力与号召力。

(二) 人文叙事

1.文字生动,增强可读性。

政法新闻本身是较为严肃枯燥的,要让严肃枯燥的政法报道引起大众的兴趣,需要从政法报道的文字着手。在叙述方式上,力求逻辑清晰,表述准确。平等交流,让新闻话语亲近百姓,同时要摒弃官腔官调,在政策条文的分析上面需要通俗易懂。新闻工作者在写稿的时候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进行表述,多一些细节描写,让话语生动形象。

如《湖北日报》在十八大期间的报道,在展现基层生活方面,报道了福田河镇燕窝地村种植菊花,“漂亮的红横幅,串流的各色牌照车辆,夹杂着浙江桐乡吴地软玉……”这种场景式的表现描绘出了现代和谐社会的景象,与民众的亲近感很强。

2. 运用图表等多种形式吸引民众。

政策与法律法规的解析除了使用文字之外,图表的综合应用在辅助读者理解上能够起到更强的效果。因为图片的冲击力强,能够直接刺激受众的阅读兴趣。一张好的图片可以让一个新闻报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表格能够起到表达更为直观明晰的作用。如《长江日报》在介绍五年来中国基层党建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的报道中,以环形图、柱状图、条形箭头灯综合展示了五年来领导班子的来源、经历、结构等各个方面,使得读者清晰地看到了五年来中国基层党建工作的成绩。而如今数码相机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更多的民众能够加入到“民间记者”的行列,在他们的镜头里,越来越多的民众成为了政法报道的焦点。

3. 运用新媒体平台,加强与民众的联系。

如今已进入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工具的广泛运用,使得民众发声越来越便捷、途径也越来越多。所以在政法报道中,应该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与民众的互动,倾听群众的声音。同时新媒体平台应该给予用户更多的选择,增加与用户的粘性。如北京市公安局的官方微博“平安北京”,会播报一些案件的进展,还有社会、政治、经济新闻、生活常识、防骗推送等,民众可以通过这一微博平台反映相关问题,与用户之间互动较多。

总的来说,政法新闻“民生化”改革是为了增加政法新闻的活力,最大化地发挥政法新闻报道的正面作用,对新闻改革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也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马聆道.《晚报政法类社会新闻采写浅谈》[J].《中国地市报人》,2012(5):22-24

[2]秦华.《政法新闻报道应转变关注点》[J].《现代妇女:理论版》,2014(6):305-305

[3]张著昶.《地市党报促进时政新闻活力提升策略研究》[J].《今传媒》,2016,24(2):136-137

[4]呼格吉勒.《地市党报时政新闻若干发展方向——以《包头日报》为例》[J].《新闻论坛》,2015(4):62-63

[5]何怡. 《大型政治活動中党报如何做好时政新闻——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十八大报道为例》[J].《视听》,2013(7):94-95

推荐访问:浅谈 政法 构建和谐社会 民生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