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职业发展能力为主线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时间:2022-10-21 11:48: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馝v}n
:}׭Mm5nwi学习和积累过程,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须经历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实践专家5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能力特征、做出不同的行动,并指出向上阶段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类型和学习内容。

根据这一理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设计应根据学生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来规划安排课程的系列。学生个人的职业成长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还包括从开始能胜任初级工作任务到后来能胜任复杂工作任务的个体职业能力成长过程。不同的知识形态对应着不同的成长阶段,因此,应该设计科学可行的方法,把学习者从低级发展阶段逐渐引入高级复杂阶段。当然,从“新手”到“实践专家”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校阶段,职业院校应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有能力者”,同时也要为把学生打造成为未来“实践专家”做好准备。

(二)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哲学家贝塔朗菲所开创。系统理论基本的思想防范就是把对象看作一个系统整体,必须严谨地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活动规律。

利用系统理论在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时,应紧紧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做到中高职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贯通和衔接,从而形成一个能够产生更大整体效应的课程体系。

二、“12533”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内涵

“12533”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是:以职业能力发展的阶段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会计岗位和任务群的调研分析,以系统理论的观点,从整体化、全局化角度将中职、高职阶段的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及优化,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及工作情境组织课程,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强调够用性、渐进性以及衔接性。

(一)1条主线

1条主线即以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在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中,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的认知规律和由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根据不同阶段培养目标要求,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贯穿中、高职两个阶段,从而达成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促进人整体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2个阶段

2个阶段指中、高职两个阶段。中高职衔接,既要把中、高职两个阶段连续贯通起来,看作一个整体,又要兼顾两者处在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有差异,从而培养侧重点各有不同,中职阶段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开端,按照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理论,是从“新手”到“高级初学者”的阶段,应当注重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会计职业基础技能。具体的,就是让学生熟练掌握点钞、珠算、计算器、小键盘录入、日记账登记、对账和银行业务办理等出纳基本技能以及记账凭证填制、账簿登记、结账和财务软件操作等会计基本技能。高职阶段应当是学生从“高级初学者”到“有能力者”的阶段,在学生已经对会计职业有一定认知并具备一定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应当注重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强化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阶段,学生应进一步掌握会计核算、相关的财经法规、财务管理和审计等专业课程知识,能够熟练掌握账务处理办法和财务分析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和处理企业的真实业务,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和对策,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5个课程模块

通过对会计职业的分析,梳理出出纳、会计核算、成本核算、纳税业务、审计、财务管理等岗位群,对各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形成按职业能力复杂程度递增的行动领域,再进一步进行序化和重组,组合成五个职业能力递增的课程模块,分别是基础能力课程模块、单项技能课程模块、能力进阶课程模块、综合技能模块和发展能力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都体现为职业能力的三个方面: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有的包含在专业课程之中,有的是独立设置的课程。前两个能力课程模块主要针对中职层次,重点是对学生单项职业技能的培养,兼顾综合职业能力。后两个模块针对高职层次,培养目标定位在更高层面上,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而处在中间的能力进阶模块,是中职教育转向高职教育的过渡与衔接模块,设在中职第六学期与高职第一学期,这个模块要对文化基础课进行复习巩固,对所學的会计基础技能、专项技能进行强化提升,通过组织转段考核、会计从业资格考证等手段,促使学生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实现由初级技能型人才向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转变。

(四)3类课程

每个课程模块包含三类课程: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课。公共基础课包含文化基础知识以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行为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课程,也包含部分培养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课程。专业课不仅是培养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更要通过教学设计实现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课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

(五)3级内容体系

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建立“学习任务、学期项目(专项实训)、毕业项目”三级内容体系,即课程以任务为内容,课程模块以学期项目为内容(中职阶段以专项实训为主)、最后一个学期以毕业项目为主要内容,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

“12533”课程体系如下图:

三、“12533”课程体系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中高职培养目标不明的问题

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的“12533”课程体系,能够更加明确中高职各自的培养目标,避免了以往各自培养目标定位不明,使中高职培养目标不能体现层次性、差异性和连续性。课程体系以模块化的形式,确定了中高职不同的培养目标,即中职阶段通过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备会计岗位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会计基本技能操作,能适应初级会计岗位的工作需求。高职阶段侧重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具备熟练的会计操作技能,更要教会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面对不同岗位的职业迁移能力,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衔接模块,使两个不同的培养目标得到有机衔接。

(二)中高职专业课程重复的问题

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和职业能力发展的角度构建“12533”课程体系,做到了课程设置由浅入深,对于同一岗位群,能针对其典型工作任务按能力发展的顺序确定相应学习领域并形成课程,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技能。例如会计核算岗位,根据其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生在中职阶段主要学习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等课程,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能够进行一般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高职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中级会计实务、成本计算与管理、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涉外会计等课程,使得会计核算技能进一步熟练、深化,并侧重提高分析管理能力和综合应用及发展能力,这样不仅达到能力的逐步提高,还避免了以往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综合实践课课程及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

(三)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课程薄弱的问题

在中职学校多年办学形成的传统课程体系中,比较注重学生各种会计技能的培养,但忽视文化基础课程,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而文化知识的浅薄将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中职毕业学生进入高职后,在经济数学、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的学习上感觉吃力,再加上高职会计专业的有些专业核心课程如中级会计实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需要有一定的分析计算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很多从中职升学进入高职的学生明显学习后劲不足,无法适应高职阶段的教学要求。“12533”课程体系强化了中职教育阶段的文化基础课,为中职学生的后续学习和深造打下基础,也有利于提高中职毕业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四)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的问题

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应聘工作时,企业十分看重各类会计资格证书的获取,为此,中职、高职都要求学生“双证书”的获取,但目前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的认证比较混乱,有的中职学生毕业前就考取了会计证,而有的高职学生毕业时会计证还考不到。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可以从全局的角度安排学生的会计职业资格认证,在中职阶段,组织学生考取珠算证、收银员证等,部分学生在毕业前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进入高职阶段的第一学年,学院组织学生进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力争大部分学生能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随着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拓展,高职阶段学生还可以获得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证书、涉外会计证书、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等。此外,还建立了学分认定的有关规定,对中职已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以免修相关考证课程并承认其学分。

四、“12533”课程体系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政、校、企合作,建立中高职衔接的保障机制

作为地方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举办的中高职教育“3+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立足于本地生源,培养的人才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必须依托当地政府、企业的支持,通过政、校、企三方合作,建立保障机制,推进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例如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教育局及多所职业学校和企业成立了职业教育联合会,利用这个平台,来自政、校、企的各方人员共同研讨设计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为中高职衔接做好顶层设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院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开展一系列师生交流活动,选派部分高职教师担任中职学校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或兼课教师,并促成教学资源的互相利用,建立了中高职衔接的组织机制、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需要课程内容相衔接,为此,需要做好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教材、媒体等的课程资源建设。目前中高职教材自成体系,内容上重复较多,建立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首先应建立课程标准,其次组织相关教师、企业专家共同开发教材,坚持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理念,一体化设计中高职衔接教材。另外,应加强网络媒体资源的建设,利用开放的电子资源平台,建设教学文本资源、微课资源、题库资源、技能实训资源以及互动交流学习平台,为中高职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实施分类组织教学

高职院校目前招收普高生和中职生两种生源,这两种类型的生源基础各不相同,普高生文化基础较为扎实,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是零起点,而中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但却已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技能,为此,两类起点不同的学生应实施分类教学。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是一体化的构建,中高职两个阶段通过能力培养的递进紧密衔接,因此,在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应单独组班,分开授课,严格按所涉及的“12533”课程体系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从而达到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的预期要求,真正使学生实现由初级技能型人才向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转变。

总之,以培养职业发展能力为主线,根据学生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构建会计专业“12533”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力图系统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会计工作岗位和个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5:122-123.

[2]周衍安.职业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研究[J].职教论坛,2016(10):61-62.

[3]薛栋.意蕴与论域: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一体化[J].职教论坛,2013(1):48-49.

[4]邹静文.刍议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以江西省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试点为例[J].时代金融,2015(12):22-23.

[5]高蓉.中高职会計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研究[J].会计教育,2015(120):123-125.

[6]冯瑞,孙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历史诉求、现实困境与重构对策[J].江苏高教,2016(5):148-151.

推荐访问:衔接 高职 为主线 职业发展 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