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2年)

时间:2022-08-07 15:06: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2年),供大家参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2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浅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摘要:

 本文全面的回顾了 小康社会的提出和发展过程, 以及在建设小康社会期间, 我国所取得的各项成就, 然而小康社会的建成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十八大提出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如何建成小康社会。

 关键词:

 小康建成问题发展

  To complete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posal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during the period of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we have made new and major achievements in all fields of our work,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Complet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how to complete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were written on report to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Key:

 a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complete problem development

  “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 , 小康最早源于《诗经》 。

 如今小康是指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

 为了 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让全体人民享受改革开放经、 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我们党带领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适应国内外新形势, 满足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 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不断地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

 一、 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1979 年 12 月 6 日, 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 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他说:

 “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 而是‘小康之家’ 。

 到本世纪末, 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 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

 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 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 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

 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 1984 年, 他又进一步补充说:

 “所谓小康, 就是到本世纪末, 国民生产总值人均 800 美元。

 ”

 (一) 十二大首次使用“小康” 概念

  1982 年 9 月, 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

 “从 1981 年到本世纪末的 20 年, 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 在不断提高经济

 效益的前提下, 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 实现这个目标, 城乡 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 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

 (二) 实现总体小康生活

  1987 年 10 月, 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 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

 “第二步, 到本世纪末, 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 1 倍,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

 1990 年 12 月,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 计划的建议》 对小康的内涵作了 详细的描述, “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 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达到丰衣足食„„”

 (三)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0 年 10 月,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 从新世纪开始, 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会议坚定了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小康目标在本世纪末能如今达到。

 2002 年 11 月,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 对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进行了一步明确。

 十六大指出我国已经实现了‘三步走’ 战略的第一步、 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我们的目标是在 21 世纪前 20 年, 集中力量,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使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

 2007 年 10 月,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发展、 民主、 社会事业、 生态文明等方面一一阐述了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2 年 12 月,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把握机遇, 沉着应对挑战, 赢得主动, 赢得优势, 赢得未来, 确保到二 0 二 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二、 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

 过去的十几年中, 在党中央、 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我国努力克服了 严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生产成本上涨、 罕见的冰雪灾害与大地震、 泥石流, 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 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加快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生态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态势良好。

 全国及各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

 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 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过去五年,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20%。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经济结构优化取得新进展, 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重要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城乡 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

 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增强。

 (二)

 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覆盖城乡 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比 2000 年的 13. 3%上升了 52. 3 个百分点,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城乡 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教育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 2011 年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在校生分别达到2300 多万人和 160 多万人; 保障性住房建设大规模推进。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载人航天、 探月工程、 载人深潜、 超级计算机、 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社会管理不断加强。

 (三)

 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2010 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估计为 10046 元, 是 2000 年的 2. 73 倍, 是改革开放以来增加最快的时期之一。

 城乡居民家庭财产稳定增加, 恩格尔系数为 38. 4%, 比 2000 年的45. 6%下降了 7. 2 个百分点; 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 27. 0 平方米, 比 2000 年的 19. 0 平方米增加了 8. 0 平方米;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 16. 4‟, 比 2000 年的 39. 7‟降低了 23. 7 个千分点; 平均预期寿命估计达到 73. 5 岁, 比 2000 年的 71. 4 岁增加了 2. 1 岁。

 (四)

 民主法制逐步健全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 生动活泼、 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推进科学立法、 民主立法,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完善市场主体、 市场交易、 市场监管、 社会管理、 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五)

 文化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我国文化产业保持高速增长, 尤其是 2008 年以来, 文化产业逆势上扬, 其消耗少、 污染低、 附加值高等优势进一步凸显, 2010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约为 2. 75%, 比2000 年提高了 将近 1 个百分点。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每一步都步履坚定、 力度空前。

 城乡 义务教育努力向均衡发展,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有望破冰, 专业硕士扩招, 中等职业教育免费、 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和教师绩效考核、 “三支一扶” 和“西部计划” 给大学生开辟了另外一片就业的新天地

  (六)

 资源环境保护态势良好

  深入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充分运用经济、 法律和行政手段推进节能减排。

 能源利用率不断提高, 可再生能源比重加大。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 江河湖泊污染治理力度加大, 全面推进江河湖泊的休养。

 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 到 2010 年达到20. 36%。

 全国有 52 个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程, 有 1000 个县开展生态县建设。

 由

 于国家“节能减排” 政策的大力实施, 2010 年单位 GDP 能耗已下降至 1. 21 吨标准煤/万元, 比 2000 年的 1. 47 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了 17. 6%。

 三、 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 党领导全国人民, 集中力量, 使十几亿的中国人们基本进入了小康社会。

 我们目前的小康还只是一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 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具体来讲, 低水平是指我国经济总量虽已达到一定规模, 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2010 年中国的 GDP 总量超越日本, 仅次于美国成为时间第二大经济体。

 2012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为 519322 亿元, 人均 GDP 为 38354 元, 约合 6100 美元, 仍低于 2011 年的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人均 GDP 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还需要一段时间。

 全国至今大约有 1. 28 亿人口属于贫困人口, 有些甚至连日常饮食也无法保证。

 所谓“不全面” , 以生存消费为基本内容, 人民物质生活的满足程度还比较好, 但教育、 文化等生活方面的水平还不高, 农村教育还比较落后, 人民群众对文化、 体育特别是高等教育、 医疗保障方面的需求还没有普遍得到满足。

 所谓“发展很不平衡” , 是指地区之间、 城乡 之间、 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还很大。

 到 2010 年, 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 71. 4%,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8. 7 个百分点。

 从其他方面来看, 西部地区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尤其是在经济发展、 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这三大方面, 2010 年的实现程度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3. 7、 11. 2 和

  8. 4 个百分点。

 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十六大和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更好地顺应了 人们的意愿。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需要从五个方面充实和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实质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动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提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几点:

 第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在发展平衡性、 协调性、 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 居民人均收入比二 0 一 0 年翻一番; 第三,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第四, 工业化基本实现, 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 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第五,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 协调发展; 第六, 培养开放经济发展优势, 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人们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举的旗帜。

 改革开放以来强调人民民主就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重要的位置, 坚定的深化推进, 事民主制度更加完善, 民主形式更加丰富, 人民积极性、

 主动性、 创造性进一步发挥。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 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三)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中国文化需要积极应对回归传统和实现现代化之间的复杂状况, 一方面通过自身发展不断增强自己的软实力, 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与现代高科技和信息传媒手段相结合, 形成世界上具有优势地位的文化; 另一方面加大对外交流力度, 抵御文化霸权主义, 维护国家文化主权, 提倡文明的多样性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 开拓国际文化新局面。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四)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体现的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 扩大了消费、 促进经济的发展, 也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

 第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第二, 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第三, 就业更加充分; 第四,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 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扶贫对象大幅减少; 第五, 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第六, 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社会和谐稳定。

 (五)

 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格局、 生产生活方式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

 面对日益增加的人口和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是推动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建成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做:

 第一,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使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第二,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初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第...

推荐访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 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