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运用

时间:2022-08-06 09:06: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运用,供大家参考。

作文素材运用

 

  例谈议论文运用素材的技巧

 我们选好素材后, 还要对素材进行合理运用, 下面谈一点运用素材的技巧。

 一、 用富有文采的语言运用素材

 巧妙地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对素材进行阐释。

 语言一旦亮起来, 文章一定会异常耀眼,与人不同。

 我总结了以下四种方法。

 第一, 排比列举

 用排比句的形式列举一组素材, 让这些事实“胜于雄辩”。

 一篇文章里若能安排一两处排比句, 不但会加强语势, 突出内容, 加重感情, 而且会更有力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适合自身才是王道”这一主题时, 列举了史蒂芬·霍金、 巴尔扎克、司马迁三个人。

 他写道:

 “一部《时间简史》 诠释了史蒂芬·霍金这位呕心沥血的科学家的整个生命历程, 一部《人间喜剧》 演绎了巴尔扎克这位孤独而热烈老人的全部心声, 一部《史记》 升华了司马迁这位受宫刑老人的尊严, 他们都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而成功。

 ”(2009 考生优秀作文《适合自身才是道》 )

 第二, 名句串联

 名句串联, 就是将一些名言名句、 诗词歌赋按照需要镶嵌在文句中, 串联成文, 造成一种前呼后应、 排山倒海的气势。

 有一点要注意, 只能作为一种必要的辅助形式, 要把“引”与“证”结合起来, 光“引”不“证”, 会使文章成为经典言论的堆砌。

  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拥有豪迓慷慨的双翼去飞翔”%--主题时这样写:

 “豪迈慷慨的人生态度让人生充实、 快乐。

 但凡有名留世者, 无不是拥有豪迈慷慨人生态度。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李白自信的豪迈慷慨;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王昌龄杀敌报国的豪迈慷慨:

 ‘胡未灭, 鬓先秋, 尘暗旧貂裘’是陆游壮志未酬的豪迈慷慨: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毛泽东英雄人生的豪迈慷慨……这些彪炳史册的人,哪一个不是拥有豪迈慷慨的人生态度?”

 第三, 参差句式

 我们根据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 有变化地使用不同句式, 以变换节奏, 可以使语言抑扬有致, 变化而不呆板, 丰富而不单一。

 这样, 文章既摇曳多姿, 又朗朗上口。

  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扬长避短”这一主题时这样写道:

 “短跑冠军, 兔子莫属, 为避狼追, 强学游泳, 重短轻长, 此路不行。

 小溪没有大海的伟岸雄壮, 但它发挥出自己清秀灵动的特长, 谱出了高山流水的乐曲。

 梅花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 但它发挥特长演绎了傲雪的经历; 由此而悟, 扬长避短。

 ”(2009 考生优秀作文《扬长避短》 )

 第四, 妙用设问

 运用设问句式自问自答, 既能有力突显文章的观点, 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收到良好效果。

 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拼搏方能成功”时, 举了铁人王进喜的例子, 他这样写道:

 “是谁, 让自己的画像和雷峰、 焦裕禄等名人并列在一起?是谁, 让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外国友人面前多次提起自己的名字?是谁, 连续打破钻井的记录?是他, 号称铁人的王进喜。

 这一切成功都是他靠拼搏取得的。

 ”

 二、 把素材运用得与众不同

  上面几种方法能够把素材用准、 用好, 但我们还要对素材有独特的感悟与加工能力,做出个性化的分析, 使其与众不同。

 我总结了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 从现实切入

 从现实切入, 就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已有的素材, 对素材进行现实意义的分析,来完成文章观点的阐发。

 例如一位学生从现代人团队理念切入, 写出刘邦成就千秋大业的原因。

 他这样写道:

 “刘邦之所以成就千秋大业, 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

 在激烈险恶的斗争中, 好的团队凝聚的力量无可抵挡。

 张良的智慧、 樊哙的勇猛、 刘邦的缜密(以退为进), 组成了一支力挽狂澜、 绝处逢生的力量。

 然而项羽的团队缺乏沟通、 人心涣散,项伯夜会刘邦、 项羽优柔寡断、 范增怒言相斥, 四面楚歌的结局已露端倪。

 团队的力量可以决定个人命运, 甚至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

 ”

  第二, 多角度审视

 多角度挖掘素材的内涵, 寻找材料之间的交叉点, 对材料进行边缘化处理, 写出个性化的材料。

 例如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 现有两种分析:

  (1)死可以明志, 生则可以践志。

 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 就算死, 也不枉一个铮铮之臣, 但他选择生, 让朋友亲人都感到难堪的生。

 也许只有那部“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 《离骚》 ”的《史记》 才能证明这一行为的价值:

 虽斗转星移, 仍不失为与日月争光的鸿篇巨制。

 有一个流传的“退麝临岩”的故事, 当麝鹿被猎人追赶至岩边时, 麝鹿会将麝香取出, 还与大地。

 司马迁隐忍痛苦, 开后世史书先河, 无异于将自身宝贵的“麝香”交还中华文化。

  (2)面对李陵被俘降敌的消息, 朝堂上下瞬间凝固了。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 刘彻目扫群臣。

 群臣或面面相觑, 诺诺唯唯:

 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 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 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

 他敢在万众一声的局面下说公道话, 他敢在众口一词的局面下讲出真话, 刘彻震怒了, 结果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 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 你依然是一个敢说真话的男子汉, 一个顶天立地、 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同是写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的素材, 但不同的是例(1)写出了司马迁“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 例(2)写出了司马迁“敢说真话”, 同一个素材是可以多角度分析的。

 第三, 合理演绎

 有很多素材所写的人物往往是粗线条的, 对这些素材, 我们可以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运用想象, 合理演绎, 以表述文章的观点。

 例如庄子, 他的故事有“鼓盆而歌”“庄周梦蝶”“濠梁之辩”“钓于濮水”等, 我们可以依据文章的主旨, 灵活变通素材并进行叙述、 描写、 议论,达到应有的目的。

  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全面诚可贵, 适合价更高”这一主题时, 演绎了“钓于濮水”这则素材。

 他这样写道:

 “庄子因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而坦然生活。

 茫茫大雾中, 依稀看见一叶扁舟, 一位老人正持竿垂钓, 他就是放弃楚相的庄子。

 河水汤汤, 庄子静坐, 脸上挂着微笑, 他清楚自己不是当官的人选, 并且当官也不是自己所长, 要不然, 今天所看到的庄子将是一位官场中的庄子。

 非宁静无以致远……他走适合自己的路, 过着淡泊宁静的幸福生活。

 ”

 三、 独辟蹊径:

 老素材的新处理

 老素材主要是指那些古老而显得过时的人、 事、 箴言、 警句等。

 运用老素材的好处是典雅而有文化品位, 不足之处是容易老生常谈, 被旧论及其思维所牵制。

 对于老素材, 最好的办法就是独辟蹊径, 推陈出新, 是谓之新处理。

  如学生对于项羽及其乌江自刎的故事很感兴趣。

 我简单地归纳了一下, 学生对于这个古老素材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来证明英雄末路的或悲哀或悲壮的情怀, 二是用来论证“成王败寇” 的历史潜规则, 三是稍作修改使之成为新编历史故事, 四是从性格悲剧

 的角度阐发领袖人物的情商。

 看起来这一历史素材似乎已经被运用得比较充分了, 事实上却形成了一个始终无法突破的怪圈。

 我指导学生对这个素材进行了创新式的探究, 提出了“四个走出” 的策略:

 一是走出悲剧怪圈, 把项羽当作一个喜剧人物, 用旁观者的视角看他临终前的种种表演; 二是走出英雄怪圈, 把项羽当作一个普通人来看待, 破釜沉舟也只是垂死的挣扎而已; 三是走出个人崇拜怪圈, 爱江山更爱美人其实很傻, 皮(江山)

 之不存, 毛(美人)

 将焉附; 四是走出敬仰怪圈, 多些批判, 多些理性。

 一素材多用 素材一 济南 5 名大学生当上掏粪工

 [素材展示]

 201 0 年 3 月 2 日, 济南 5 名经过层层考试被录取的大学生掏粪工在济南市城肥清运管理二处拜师、 上岗。

 这 5 名大学生是 2009 年 10 月在近 400 名报考者中被录取的, 录取比例达 78.2:1。

 经过近半年的培训和环境适应, 单位为他们正式举行了拜师暨聘用合同签订仪式。

 他们从此将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掏粪工人。

 他们当中有学计算机的。

 有学会计的, 还有学建筑的和政法学院毕业的, 4 个大学本科毕业。

  ——摘自 2010 年 3 月 3 日《新京报》

 [多用点拨]

  1.职业无贵贱

 劳动是光荣的。

 工作无贵贱, 职业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掏粪工不仅是其中的一个行业,更是一份职业和工作, 掏粪工与木工、 砖瓦工、 钳工等各类技工等应该是一样的, 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他们都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正常的人是不会、 也不应该去鄙视一个劳动者的,除非他从事的所谓劳动是于法于理都不能被世人所接受的。

 当年, 时传祥掏粪掏成了全国劳模, 成了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 刘少奇接见时传祥时握着他的手说, 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 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

 对于一名毕业大学生来说, 大学学习最原始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提高自身谋生取食的能力, 最中性的目 的就是要让自身所学的知识有用, 最高尚的目的就是要在劳动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2.教育的悲哀

 大学是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地方, 它培养出的应该是知识型人才, 是以知识适应社会、奉献社会、 报效社会的人才。

 如果大学培养出来的仅是能适应掏粪工作的人才, 那确实是当前大学机制的悲哀。

 一个学计算机、 法学的大学毕业生, 难道在当前的就业体制下, 就真的找不到一份掏粪工以外的工作吗?如果大学里培养出来的, 都是掏粪工的人才, 那何必还去搞什么高等教育。

 让大学生变成掏粪工, 是当前大学教育的一个失败, 也是对高校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能不能适应掏粪工这份工作, 不需要太高的文化, 关键能不能吃苦耐劳; 掏粪不是造原子弹, 同样不需要什么高科技。

 一个人如果跨进大学的校园只是梦想成为掏粪工式的人物, 那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用呢?

 3.无奈的选择

 就业难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严重痼疾, 残酷的现实, 迫使他们作出无奈的选择。

 这些勇敢和可爱的年轻人们经过十六年“寒窗苦读”, 难道就是为了选择一份掏粪工的工作?这些勇敢和可爱的年轻人们的父母辛辛苦苦把他们的子女养大, 难道就是希望他们孩子找一份掏粪工的工作?这些勇敢和可爱的年轻人们学的都是计算机、 法学等专业, 难道突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了而喜欢上掏粪的职业?5 个掏粪工的职位有近 400 人去抢, 而竞得掏粪工岗位的是 5名学计算机、 法学等专业的大学生。

 这不管从哪个角度讲, 当前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着实堪忧。

 4.面子与生存

 大学生当“掏粪工”, 看起来是有失面子的事, 有点“见不得人”, 但当一个人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 也就不会对面子考虑得那么多了。

 因为生存比面子更重要。

 也许这 5 名大学生如果不做这个工作, 就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他们的处境会更困难。

 现在, 虽然在“面子”上有点失去, 但至少生存问题有了保障, 而这是生命延续的保证。

  5.学非所用

 大学生当“掏粪工”, 是典型的“学非所用”, 我们相信在掏粪过程中肯定不会用得上大学学的计算机和法律知识吧。

 况且, 他们去做了这个工作后, 造成了其他真正合适的人找不到工作。

 坊间流传的“专科生、 本科生干中专生的活, 研究生抢专科生的饭碗”就是明证。

 当然,“学非所用”的根子是教育问题, 而“学非所用”增加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这两个问题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6.转变观念, 更新思维

 大学生热捧“掏粪工”职业反映了 大学生就业理念的转变, 这种观念的转变和思维的更新,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传统的“学而优则仕”不再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信仰, 只要自己喜爱,任何工作都有潜在的价值。

 常言道: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只要你努力, 每一行都是你的用武之地, 实现人生价值的所在。

 凭自己的双手从事掏粪的工作, 也是一种社会劳动。尽管这种劳动很平常、 很普通, 甚至在一些人眼里还有点卑微, 但这些大学生们能够转变观念, 放低姿态, 战胜世俗的歧视和偏见, 以自己合法的劳动获取自己应该得到的利益, 与那些宁愿“啃老”也不愿意用自己双手养活自己的人相比, 不知强过多少倍。

 此外, 甘当掏粪工的大学生, 说明他们心智成熟, 敢于直面现实, 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分工, 有自己对于生命的本质思考。

  素材二 小鲨鱼觅食

 [素材展示]

 深海里, 一条小鲨鱼长大了, 开始和妈妈一起学习觅食, 它逐渐学会了如何捕捉食物。

 妈妈对它说:

 “弦子你长大了, 应该离开我去独自生活。

 ”鲨鱼是海底的王者, 几乎没有任何生物能伤害到它们, 所以虽然妈妈不在小鲨鱼的身边, 但还是很放心。

 它相信, 儿子凭借着优秀的捕食本领, 一定能生活的很好。

  几个月后, 鲨鱼妈妈在一个小海沟里见到了小鲨鱼, 它被儿子下了一跳。

 小鲨鱼所在的海沟食物来源很丰富, 它就是被鱼群吸引到这里的。

 小鲨鱼在这里应该变得强壮起来, 可是它看上去却好象营养不良, 很疲惫。

  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 鲨鱼妈妈想。

 它正要过去问小鲨鱼, 却看见一群大马哈鱼游了过来, 而小鲨鱼也来了精神, 正准备捕食。

  鲨鱼妈妈躲在一边, 看着小鲨鱼隐蔽起来, 等着马哈鱼游进自己能够攻击到的范围。

 一条马哈鱼先游过来, 已经游到了小鲨鱼的嘴边, 也丝毫没有感觉到危险。

 鲨鱼妈妈想, 这下儿子一张嘴就可以美餐一顿, 可是出乎它意料的是儿子连动也没动。

  两条, 三条, 四条……越来越多的马哈鱼游近了, 可是小鲨鱼却还是没有动, 盯着远处剩下不多的马哈鱼, 这时小鲨鱼急燥起来, 凶狠地扑了过去, 可是距离太远, 马哈鱼轻松地摆脱了追击。

  鲨鱼妈妈追上小鲨鱼问:

 “为什么不在马哈鱼在你嘴边的时候吃掉它们?”

 小鲨鱼说:

 “...

推荐访问:作文素材运用 作文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