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及《论语》音乐教育之比较

时间:2022-08-02 10:54: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理想国》及《论语》音乐教育之比较,供大家参考。

《理想国》及《论语》音乐教育之比较

 

 1 《理想国》及《论语》音乐教育之比较

 摘 要:

 柏拉图和孔子都强调通过音乐教育来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促进人格的转变,促使国家安然有序,国泰民安。而他们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和哲学理念等方面的不同,故对《理想国》和《论语》中的音乐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效能等方面进行比较,对其音乐教育理念形成整体而系统的认识。

 关键词:

 理想国 论语 音乐 教育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塑造了一个理想的教育体系,通过对具有一定天赋的人在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科目的教学,以达到他们灵魂向“善”转变的目的,从而培养哲学王。《论语》是我国一部儒学经典著作,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文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文中以“仁”为本,以“礼”为用,以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为其目的。雅斯贝尔斯称柏拉图和孔子为人类历史“轴心时代”的文化巨人,他们都倡导并重视音乐的教学,强调音乐教育意义。因他们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和哲学理念不同,他们的音乐教育理念也是不同的。本文将从《理想国》和《论语》两书的音乐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效能等方面进行比较。

 一、音乐教育目标

 “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就在于达到对美的爱。”[1](110)

 2 柏拉图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美的爱。教育者对年龄较小的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培养他们的心智,具有节制的品质。孔子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89)孔子强调君子“文”与“质”要达到一种“中庸”的状态,二者应该相互统一,和谐融洽。不过比较而言,孔子更重视“质”。“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97)颜回死后,孔子痛哭不已,不仅是因其好学,更是因为其心三月不违仁。

 柏拉图和孔子的音乐教育都有培养品性的目的,都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较之其理性色彩,柏拉图的理性更为抽象,孔子的理性则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2](130)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的三月,师生迎着和煦的春风,在水之沿,台之上,沐浴大自然之恩赐,以天地为室,各抒己见,乐而歌。此诗情画意之景,怎不詠而归,怎不让人乐?在我看来,孔子的音乐教育更具有一种意境之美。

 二、音乐教育内容

 《理想国》中的音乐教育不仅指音乐,而且指文学,故其内容包括音乐(狭义)和文学两个方面。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思想必须是善的,是美的。作为启蒙教育的音乐,其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应该能把儿童引向勇

 3 敢、不怕困难。要想将来的护卫者的具有什么样的品性,使儿童今后朝哪方面发展,就需在小的时候进行教育,因而音乐教育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但其内容绝不能脱离儿童的接受能力,而要根据人本身所具有的实现善的理解能力为基础,发掘灵魂中本身具有的“善”,从而实现心灵的转向。音乐(狭义)的教育包括歌词、曲调、节奏三个方面的内容。歌词内容要健康,质朴的音乐产生心灵的节制。“我们首先要审查故事的编者,接受他们编得好的故事,而拒绝那些编得坏的故事,用这些故事铸造他们的心灵,比用身躯塑造他们的身体还要仔细。”[1](71)曲调和节奏都要以歌词为核心,“混合的吕底亚调,高音的吕底亚调,以及与此类似的一些音调属于挽歌式的调子,都要废弃掉。”[1](103)对儿童进行的音乐教育的曲调“可以适当地模仿勇敢的人,模仿他们沉着应战,奋不顾身,经风雨,冒风险”的多利亚调和佛里其亚调。[1](104)至于谈到音乐教育的节奏,柏拉图反对软绵绵的靡靡之音,认为音乐教育中的节奏“应该考虑什么是有秩序的勇敢的生活节奏,进而使音步和曲调适合这种生活的文词,而不是使这种生活的文词凑合音步和曲调。”[1](105)对护卫者进行的音乐中的文学教育主要是指诗歌的教育,诗歌(史诗,抒情诗,悲剧诗等)都要写出神之所以为神的原因,写出神的本质。

 《论语》中的音乐教育的内容其思想也是积极上进的,健

 4 康的。孔子认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解释为“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则不能无寤寐反侧之忧;求而得之,则宜其琴瑟钟鼓之乐。盖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2](66)孔子的音乐教育内容的标准是“中和之声”、“正乐”,提倡一种既善且美的音乐。孔子说“行夏之礼,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放郑声。郑声淫,佞人殆。”[2](164)孔子反对郑声,认为其不正。中国诗与歌素来接下了连理之好,孔子时代诗歌都可以琴瑟鼓之,故《论语》中的音乐教育与诗歌是连在一起的。不过,孔子所提倡的音乐教育更是以“礼”为标准。音乐应随演奏的对象和场合而异。“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61)孔子以正礼乐为治国之首,而大夫季氏却用天子之乐,这是僭礼,孔子深疾之。从孔子的音乐教育的内容可以从侧面探其思想之道乃“忠恕而已”。

 从上可知,柏拉图和孔子的音乐教育的内容都注重德育,内容健康。但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是为了培养哲学王而准备,是一种精英教育,而孔子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大众教育,“有教无类”[2](168);《理想国》中的音乐教育内容比较具体,《论语》中则较为抽象;《理想国》音乐教育与体操训练相辅相成,《论语》则以“礼”相成。

 三、音乐教育方法

 5

 柏拉图认为音乐的教育是终身的,应该从一开始就应培养儿童对美的爱好,让美从小就浸润其心灵,并坚持循序渐进,是一个“美形体,美理念”的过程,其《理想国》中只提到对儿童进行美的爱好的过程。孔子音乐教育的过程,则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104),由诗——礼——乐的过程,从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来推算,所言的音乐教育最少是少年期。因音乐教育过程之异,他们所采取的方法也不相同。

 柏拉图倡导用讲故事和游戏的教学方法。“如果孩子们从一开始起就能借助于音乐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而这种守法精神又反过来反对不法的娱乐,那么这种守法精神就会处处支配着孩子们的行为,使他们健康成长。”[1](140)柏拉图提倡模仿的教学,一个孩子如果从小持续地模仿,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成为生活中的第二性,以后就会显示这种习惯。孔子则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101)的教学方法,强调正己而后正人的榜样教学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92)。孔子很注重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89)虽然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有上智下愚之别,但只要好古且敏而求之,有朝一日用其力而至于身,无不达者。学习要遵循“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94)的规律,才能本末兼收,内外交养。孔子注重启发式教学,强调启发的时

 6 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95)

  柏拉图和孔子都强调音乐教育要得其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柏拉图提倡用游戏法来吸引孩子的兴趣,孔子则是主动参与到音乐演奏之中,“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2](101)。

 四、音乐教育效能

 “音乐之所以被认为更善于表现人的情感,是由音乐的特性决定的。首先从结构形态来说,音乐与情感同在时间流程中展开、变化;其次,在体验的形式上由于音乐可以给人以急驰,缓行,低落,紧张,放松,增强,减弱的感觉,因而与人的情感活动形式——情绪状态的体验具有同构关系。”[3]

 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不仅有利于个人,而且有利于国家。“通过习惯以教育护卫者,以音调培养某种精神和谐(不是知识),以韵律培养优雅得体,还以故事(或纯系传说的或较为真实的)语言培养与此相近的品质”[1](283),从这可以看到音乐对个人的教育作用。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儿童的心智,节制之品质,而且有利于一个国家保其本性,繁荣昌盛。“因为音乐的任何翻新对整个国家是充满危险的,应该预先防止。因为,若非国家根本大法有所改动,音乐风貌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改变的。”[1](139)音乐教育能培养人

 7 遵守法律之精神,从而处处支配着孩子们的行为,让孩子们健康地成长。当国家发生变革之时,他们就会起到恢复固有的秩序之作用。

 孔子认为音乐教育的作用是成就君子。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君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朱熹对“成于乐”注为:“乐有五声十二律,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艺精仁熟,而自和顺于道德者,必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2](105)朱熹对此的注释表达音乐教育之功效。从“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2](96)之境界,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对人的情感的影响。“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杨伯峻解释为:“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力,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呢,可以运用其中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呢,可以用来服侍君上;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4]

 柏拉图和孔子都认为音乐具有感化和教育作用。“音乐通过作用于人的情感,通过同情共鸣产生作用,对单纯的情感发挥威力。”[5]《理想国》的音乐教育能使人向善的方向转变,培养节制、智慧之品性,但不能使理想的品德内化,只是为辩证法而准备;而《论语》中的音乐教育能转化人格,使性情由外显转变为内圣,达到修身的目的。

 8

 总之,《理想国》和《论语》两书的音乐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效能方面有所不同,但都强调通过音乐教育来达到自己理想的教育目的,促进人格的转变,促使国家安然有序,国泰民安。

 参考文献:

 [1]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O].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3]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78.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2):185.

 [5]杨家海.孔子与柏拉图的音乐观比较[J].宜宾学院学报,2004(3):82.

推荐访问:《理想国》及《论语》音乐教育之比较 论语 理想国 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