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析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思想

时间:2023-06-21 20:30:04 思想汇报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中国古代体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体育活动,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体育的价值取向趋于伦理化、养生化、人格化。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禁锢臣民思想,致使体育表现出单一化的特点,大多以礼仪和嬉戏的表现形式存在。对中国古代体育价值取向进行探析,采取杨弃和内省的方式,以期实现对中国古代体育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 价值取向 表现形式 体育思想

解读中国古代体育价值取向,需要植根于当时的历史时期,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是大陆农业文化的产物,注重情感和尊崇道德观念。封建统治阶级通过体育活动对人们思想进行束缚,能很好的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精神。中国封建社会以封闭、分散的自然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并且表现为大汉族主义,对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进行排斥,因此体育种类少、活动范围狭小,抑制了体育健康全面发展。

一、中国古代体育重视思想教育,以维护社会稳定为主要目的

中国传统的文化主体是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属于道德性文化,不论先秦儒家,还是两汉儒学、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其基本价值在于伦理[1]。儒家思想重视“礼义”和“道德”教育,如唐代的木射,在十五柱球上分别写上“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和“傲、慢、佞、贪、滥”,只是把体育作为一种传播礼义道德的思想工具。道教主张各任天命,无为而治,追求一种自然的人格。佛教主张世俗间的超脱,提倡目空万世,追求心空万物的超然人格。

在儒家、道家、佛家的影响下,中国古代体育主要是用来进行思想教育的工具。例如,射箭是中国古代习武活动,却有着繁琐复杂的礼仪程序。孔子主张“射不住皮”淡化射技,重视道德礼仪的培养。中国古代体育主要是通过由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活动促成无形精神的升华,对身体的要求不高,仅仅是为了养护生命、祛病、和延年益寿为目的,以塑造理想的人格为主要目的。如中国的武术,纵观古今所有门派都把培养德、礼作为习武的前提条件,“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习武者相见必抱拳以礼,若要切磋武艺,交手前必有“有礼”、“承让”等谦语,一般点到为止,不伤及性命。在进行比赛时,一般抱有“胜亦可喜,败则无忧”,“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不以成败论英雄”,“无绝对胜者”的心态,注重过程,不看重结果,体现了朴素和谐的思想。从而可以看出,统治者把中国古代体育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维护社会政治和伦理秩序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的工具。

二、中国古代体育重视内在修养,轻视竞技运动

中国自古讲究“以德服人”和“以和为贵”,重视“礼节”与“过程”。在封建社会时期,体育的思想观念起伏不大,无非是在“重文轻武”和体育的地位有所提高之间徘徊。体育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养生、军事、嬉戏、礼仪,动作轻柔徐缓,重在内部修养,不过分追求速度与力量。大多数活动项目出现在宫廷和民俗节日当中,以表演为主,主要是为了取悦人心,追求感官刺激。身体运动被限定在微微出汗的程度,剧烈运动如赛马、摔跤等,都被认为不适于健康的目的,而被列在专门化的军事技术之列[2]。

春秋战国时期在《礼记·射义》中有关射击与礼仪关系的记述,不同等级的人所用的弓、箭、箭靶的形制和伴奏的音乐各不相同,射箭的先后秩序需按照射箭者的等级贵贱安排。东汉时期,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创造了《五禽戏》。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玄士大多雅好棋艺,北周武帝曾制《象经》,梁武帝著有《围棋品》一卷。隋唐时期推行武举制,体育的地位有所提高。在《云仙杂记》中可以得知,唐代上至帝王、下至贫民都喜欢下棋。从唐佚名所画《秋千图》可以看出,秋千受下层民众喜爱,尤其是女士。唐朝进士薛胜写过《拔河赋》,形象的反映了民间的拔河运动。在宋代的《齐云社轨》和元代捶丸专著《丸经》中,都把道德教化方面的要求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2]。宋代十分流行蹴鞠,在民间并有了蹴鞠组织——“圆社”,蹴鞠力求营造“三朋和气满,入队笑声喧,四海人皆喜”的和谐氛围。南宋时期,出现了专门的角抵组织——角礼社,比赛过程中重视技能和表演,不过分追求胜负。明清时期棋类运动繁盛,由于象棋广泛发展,已有多种棋谱专书问世,如唐寅著《棋双》、朱晋桢辑《桔中秘》、徐芝选著《适情雅趣》薛丙撰有《心武残谱》[3]。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养生,尤其注重静养,以“自养”为主,不在人体,而在人之“气”、“志”、“心”、“性”。纵观古代的体育活动形式,可以得知中国古代体育注重内在修养,不重视竞技运动。

三、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思想概论

经过先秦儒家、道家、医家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的认识观,“养气”与适中的锻炼被认为是体育的基本原则。不重视体育本身的活动,而重视体育的伦理道德教育作用;重过程、轻竞技,肩负着道德与秩序的强化作用;注重内外兼修,倡导天人合一、形神一统,练养结合的锻炼理念;讲究以和为贵的处事准则,经世致用的主体精神;重文轻武,限制女子体育的发展,排斥少数民族体育活动。质言之,中国古代体育的价值取向趋向人格化、养生化、伦理化和单一化。中国古代体育价值取向是当时时代的产物,符合历史的需要。在推进全面健身和学校教育改革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和挖掘中国古代传统的体育项目,并进行选择性的吸收与创新,这样才能满足当代人们文化心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谭华.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体育的影响[J].四川体育科学.2000(4):5.

[2] 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3] 袁红军.中国古代体育文献述论[J].北京: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9):143.

[4] 李富菊.中国现当代体育课程问题史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3.

推荐访问:中国古代 思想 体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