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自由意志”思想探析

时间:2023-06-07 10:18:05 思想汇报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佛教语境中的芸芸众生是有自由意志的。有自由意志意味着人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只有拥有自由意志,其所作的行为才具有相应的伦理价值。

关键词:佛教;自由意志;思想探析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4-0048-02

谈到自由意志问题,我们很容易地想到哲学语境中这个词的意思,在中国传统儒释道的学说之中并没有明确提到自由意志这个词语。而实际上关于自由意志的讨论也一般是宗教哲学的讨论。这个问题原来涉及的是人的意志自由与上帝对人事的前知的关系,具体说就是,如果全知、全善、全能的上帝预先知道人将怎样做,那么还能认为人的意志有自由吗?这二者是相容的吗?中世纪有许多哲学家讨论了这个问题,在此就不赘诉。我们在此谈论关于佛教中的自由意志问题。

一、佛教中的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关于在佛教语境中是否有存在自由意志的问题。这个问题似乎是显然的,佛教语境中的芸芸众生是有自由意志的。有自由意志意味着人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倘若是没有自由意志去决定自己是行善除恶或是为恶去善又怎么会修得福报功德或是造业感果呢。只有拥有自由意志,其所作的行为才具有相应的伦理价值。但是同样的当我们深入思考时会发现文首的基督教语境中全能的上帝和人拥有自由意志这种性质的矛盾似乎也存在于佛教语境中。虽然佛教中佛陀并不是如耶稣基督那样至高无上的神,但是佛教教义中关于业感缘起论和因果报应论的说法与自由意志是否可以兼容,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每一件事情,包括我们脑海中细微之一念都是因因缘条件而生成的,而这些因缘条件又毫无例外地由其他姻缘条件而生,及一切都落到因果关系之中,那么每一件事情的出现都被先前的或同时的因缘条件决定了。这么说来,人是否还有自由意志。这样的自由意志是否只是一种假象。同时当人们的行为在这样缘起论和因果关系似乎就被设定成了一种宿命论或决定论。但是这不符合佛陀说法的本意的。

在《中阿含经.度经》中,佛陀很直接地开示诸比丘说,对业论有三种错误的认知:1、“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宿命造”;2、“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尊祐造”;3、“谓人所为一切皆无因无缘”。第一种“宿作因说”,是极端的宿命论。这是耆那教的观点。耆那教徒以为人之所受皆由宿作使然,若藉苦行的修持,则可灭旧业,而在旧业得以灭尽,又不再造作新业的情况下,则诸业便得以灭尽,而得以解脱苦。第二种为他作因,也就是以为今生的一切苦乐皆是神或超自然力量加诸于我。而第三种则属无因无缘的偶然论者,或者亦可称之为无作用者、非业论者,以为一切都既非他作也非自作,而是偶然形成的。无因无缘论,乃是一种否定业论的主张,以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出于偶然。主张无因无缘论的乃是当时的顺世派信徒。

佛陀反对上述三种业说的主要原因,曰:“若一切皆因宿命造,见如真者,于内因内,作以不作,都无欲、无方便。诸贤!若于作以不作,不知如真者,便失正念、无正智,则无可以教。”这句话的意思是若是认定一切是宿命所造(尊佑所造或无因无缘)的话,那对于一切应做或不应做的事,都不得依自己的意愿,对于一切事应做或不应做,都无决心、无精进。因为一切若不是已经注定,便是偶然发生的,人们根本无法于当下做出自己的决定,或努力的方向。如此,若不能对业因有真正的了解,便会失去当下的正念、正智,而于眼前当作或者不当作,不能真正有所判断,这样的人即无可以教。由此段经文即可知,佛教业论所重视的并不是过去作了些什么,而是在乎当下应为的行为造作,当下的行为若能为所当为,即可称得上是正知、正念者。

因此佛陀在此反对了完全的宿命论和决定论的观点,捍卫了自由意志的存在,注重修行者本身是否正念、正智。同样只有存在自由意志,人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子才有“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佛教业论观。因此对于佛教理论本身来说自由意志的存在也是不可或缺。相反若把人心思意念的产生也完全归咎于业感缘起的话,也就是认为有情众生在过往的所造的业在时空相续保留下来造成的余势或者说惯性导致了人的起心动念。那么在理论上势必造成一种现象,即善人永远做善事,而恶人永远行恶。而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没有的,亦不符合佛陀关于无常的说法。因此佛陀在悟出一切缘起和业报轮回的同时并未否认自由意志的存在和作用。二者之间之间并不矛盾。因此佛陀曾既自称是业论者、业果论者又是精进论者。

二、佛教中的自由意志——一种“潜在”或是“现实”

“潜在”本是哲学用语,指尚未发展,尚未展开。源于拉丁文potentia(意为潜能)。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最早在接近于“可能”这一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与“现实”相对。在我们确定了自由意志的存在之后,那我们需要考察这种自由意志是一种潜在或者现实,若是潜在如何能转化为现实。

佛教缘起论中关于十二因缘的描述揭示了这样的一个循环。“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于是我们看到佛教中的有情众生从生到死乃至未来世的每一个生存活动始终是在这环环相扣的因果轮回之中。而这轮回的起点便是无明。“就十二缘起中无明支解之,无明为一切烦恼之根本。阿含经谓,无明乃对于佛教真理(四谛)之错误认知,即无智;且其与渴爱具有表里之关系。“这种无明是人无始以来便具有的。我们在生活中自由地进行选择,对外境根据我们的爱欲进行执取,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自由意志。比如我们自由地选择吃饭或者不吃饭,上课或者不上课甚至我们自由地选择往哪儿条路回家这似乎能给我们带来某些看得见的变化,但是在佛教看来人们所有的这些行为的终点仍然是一个死循环——若是人不能认识并摆脱无明,便只能永远处在六道的业报轮回之中。于是我们便自由地走向必然——必然的因果轮回,生生不止。这种无明显然不是自由意志,作为逻辑的起点它只是一种盲目的冲动。因为那处在无始以来便有的无明之中我们所具有的自由意志只能是一种潜在,并没有进入我们的生存,体现在我们的选择之中。我们的选择在佛教看来只不过是在无明的支配下进行着愚昧的造业感果而不知的具有命定论色彩的循环。根据佛教的教化要我们把这种潜在中的自由意志转化为现实。即是要首先要破除无明,破除爱欲,认识到佛说的苦集灭道四谛、一切缘起、业报轮回的真理,并且按照佛说三学四摄六度行八正道来修行。如此祛爱欲、破无明才能才能使有情众生拥有真正的自由意志。如此一来我们的选择才是真正的有自由的选择。

三、结语

俄国的佛教学者舍尔巴茨基也认为问题的解决似乎关键在于自由概念的不同含义,佛教的自由意志是在必然性限制之内的自由,是不能逾越因果性而运动的自由,受相依缘起约束的自由。但这种约束又是可以挣脱的。这里的挣脱即意味由潜在走向现实的发心和修行。

行善之人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意志,而恶人的自由意志不是究竟的,自由意志之路实际上被解释为了一种成佛之路。

推荐访问:佛教 探析 意志 思想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