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探析

时间:2023-05-17 15:42:04 思想汇报 来源:网友投稿

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通过比较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异。为了我们建立一个自由体系,指出自由是偶然的,自我意识是构成自由的基本要素。他所追求的自由是现实性的自由,这种自由是通过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来实现的。

1841年3月,马克思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这是马克思在这个阶段哲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他所强调的自由是 “作为主体的人不能屈服于必然性的命运束缚,要善于打破限制自由的各种外在的限制,去创造作为一个自由的人去生存 ”。可以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人类自由解放的前奏,所以正确认识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主义思想对于实现现实世界中的自由具有重要意义。

1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选题背景

马克思的论文题目的选择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立场是分不开的。青年黑格尔派关注希腊后期的哲学,而自我意识哲学是青年黑格尔哲学的研究立场。马克思博士论文题目的选择,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马克思看来,青年黑格尔哲学和希腊后期哲学在形式上具有相同之处。马克思强调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历史重要性。原因在于,他们都关注“自我意识”哲学。认为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共性,即自我意识已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如果说在希腊晚期,在自我意识遭到践踏的罗马社会中,人们试图摆脱现实,在精神世界寻求自由。而在黑格尔以后的德国中,人们开始从精神的自由中走出来,开始追求现实生活中的自由。所以,马克实际上认为晚期希腊哲学体系是自我意识的先驱,并借用晚期希腊哲学来表达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意图。

其次,马克思认为晚期希腊哲学与青年黑格尔哲学具有共同的命运。马克思写作的目的是通过批判希腊哲学来界定黑格尔后期哲学的发展方向。他认为,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和怀疑主义是希腊哲学的必然发展,认为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体系是希腊哲学发展的完成。

最后,马克思认为希腊后期哲学和青年黑格尔哲学在使命方面是相同的,马克思认为希腊哲学的自我意识哲学是为了获得人的个性解放,目的是为了使人获得幸福和自由,但是他们的自由却是枷锁中的自由,不以改变世界为目的。青年黑格尔派所倡导的却是自由与解放的时代精神,所以马克思试图通过对希腊晚期哲学的研究来解释当前哲学发展的任务,以便获得人类解放的途径。

2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由思想的内涵

2.1 偶然性自由

马克思通过比较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发现他们的区别是对原子移动方式的理解。德谟克利特强调的是原子的“直线”运动,而伊壁鸠更多的是强调原子的偏离直线运动,马克思认为这正是伊壁鸠鲁思想值得关注的地方,尽管伊壁鸠鲁的这种思想在当时遭到许多学术家们的议论,马克思却看出了其中的重要意义,指出原子偏斜运动彰显了自由,为人个性的自由提供了空间,伊壁鸠鲁想通过原子偏离直线的偶然運动来打破“命运的束缚”,获得自由。由于当一些学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才使伊壁鸠鲁的这个运动遭到非议。马克思认为,如果一个原子只是在一条直线上移动,那么它就是一种纯物质存在。德谟克利特是基于对原子物质性存在的理解,并将一切都归结为不可避免性,因此原子失去了自由。伊壁鸠鲁的运动恰恰是因为原子内部的结构稳定性,使自由成为可能。

基于两位哲学家生活的背景,马克思分析了他们在必然性,偶然性,自由性之间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德谟克利特生活在古希腊最繁荣时期。人们的求知欲强,哲学家渴望获得对外部世界的确定性知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获取知识。而伊壁鸠鲁却生活在城邦衰落的希腊晚期,人们乐于寻求对生活的理解,并希望找到幸福。在这种背景下,伊壁鸠鲁提出,心灵的平静是一种幸福的理论,哲学家们因此将其关注对象从外部转移到对人的内在关注。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目的是追求自由和幸福。 虽然马克思在思想方面倾向于伊壁鸠鲁的学说,但是对于伊壁鸠鲁的学说也不采用完全肯定的态度,指出伊壁鸠鲁的自由是追求自身的宁静,是存在于枷锁中自由,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马克思指出,自由的实现不能与外部世界完全分离,需要通过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对于“偶然性何以可能”的问题,马克思运用思辨的方式来为他“正名”。认为偶然的事件不是主观的随意性,是有自己的现实基础的。作为可能性,当偶然扬弃了各种限制之后便变成了一种现实性,在现实中,偶然性的可能性根据在于主体,在主体自身主动性的发展过程中,主体必须突破自身的约束才能实现自由。

2.2 自我意识与自由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所宣扬的自我意识源于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思想,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思想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不是一种单纯的存在,而是一种活动,他扬弃一切限制,把自身延展到界限之外,充满着主动性,充满着力量,另一方面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形式,只有主体在外界中形成自我意识,绝对精神才能把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 青年黑格尔派面对自我意识两方面的含义扬弃了第二方面,强调主体的地位。马克思所宣扬的自我意识思想,既黑格尔自我意识思想的第一方面的含义。

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将自由与自我意识联系起来,并从自我意识的角度阐述自由。这种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所阐释的自我意识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精神,它甚至代表着自由。因此马克思认为,理论和实践都不能离开自我意识。人们通过张扬自我意识来抒发人的自由,马克思想借助自我意识既人的主动性来帮助人们获得自由,认为只有人们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才能获得更多的自由。

2.3 自由的实现

作为一名实践哲学家,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不仅解释自由,还关注偶然性和自我意识。 最终目的是指出实现自由之路,既如何实现自由的问题。在他看来,这种实现方式是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他指出,伊壁鸠鲁所说的自由是一种抽象的自由,由于当时的哲学家没有改变生活条件的能力,所追求的自由也仅仅是精神方面的自由,因而这种自由,不能在现实世界中反映出来。因此,要实现人的自由,就必须打破束缚自由的理论。把哲学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实现两者之间双相互动,同时也要对哲学和现实世界不断的进行革命。要实现自由就不能让自我意识仅仅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而是要让自我意识进入现实的世界,把整个世界革命化,通过这种革命化的过程,把世界从专制中解放出来,让自我意识和世界两者都获得解放。既有必要用自由哲学启发人们,使自由可以投入到现实世界。同时也要让哲学自觉走近现实世界。马克思认为,如果自由哲学只存在于精神的王国中,那么它无法为现实世界带来真正的自由。

因此,哲学应该被视为促进世界发展的力量。通过世界哲学的内在自我满足和封闭主义,使那些关注内心世界的人被打破,进而关注整个世界。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自由的真正实现。所以,从根本上说,世界的哲学化也是哲学的世界化。

3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由思想的进步之处

3.1 马克思博士论文思想内容的进步之处

当时的学者普遍认为,古希腊晚期的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和怀疑主义是希腊哲学鼎盛时期后的衰落。 马克思对此并没有采取赞同的态度。而是重新审视当时流行的观点, 指出“这些体系是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历史的钥匙”。马克思比较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异,揭示了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纠正了当时流行的观念,解决了希腊历史上“悬而未决”的古老问题。

1)从社会背景出发,分析指出两者是不同时代精神的代表。德谟克利特由于生活在繁荣时期,追求的是物质方面的生活,哲学家的研究也致力于物质实体的构成;相反,伊壁鸠鲁生活在马其顿入侵希腊和城邦的衰落时期,哲学家们的思想便不再致力于追求物质实体的构成,恰恰相反他们开始寻求在心灵中的自由与幸福。根据不同的社会背景,指出了二者存在差异的原因。马克思在此处的探讨蕴含了后黑格尔哲学的发展趋势,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所包含的自我意识和个人自由恰恰是德国资产阶级所需要的时代精神。

2)揭示了两者的相似之处只存在表面,不存在于实在的方面。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是借助自然哲学的概念来关注人本身,目的是为了求得心灵宁静,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論却只是对自然本身的认识。

3.2 马克思在方法论上运用了辩证法和批判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1)马克思运用辩证法进行分析,在比较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时候,并没有极力的贬低德谟克利特的学说而张扬伊壁鸠鲁的学说,而是采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二者的不同。马克思辩证的看待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特别是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的理论克服了德谟克利特的机械论的思想,阐发了人的能动性,论述了人的自由。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完全的肯定伊壁鸠鲁关于自由的学说,认为他脱离社会而献身哲学所获得的自由是有缺陷的,认为伊壁鸠鲁把自由抽象化了,自由不可能在人与社会分离的情况下获得。马克思运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这一问题,认为人获得自由要在现实的社会中,而不能与社会脱离,所以,马克思没有片面的继承伊壁鸠鲁的自由思想,而是辩证地对待继承与批判的关系,这为马克思以后自由观以及后期哲学的发展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2)马克思运用了批判分析的方法,同时德国的批判传统也对马克思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马克思批判了当时流行的观点,揭露和批判了一些学者对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从二者生活的社会背景,批判的分析了二者的相似处只是表面的现象,推翻了当时流传的“剽窃”的不实之词。其次,对伊壁鸠鲁哲学的批判,虽然马克思认同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但是马克思并没有采取完全肯定的态度,相反,它使用批判性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哲学中的缺点,并得出他认为符合时代要求的自由思想。最后,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所倡导的理论的批评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观念,指出,应该实现 “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此时,马克思虽然还处于唯心主义的立场上,仍然把哲学的实践看做是理论,以实践作为中介主体,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但是却为正确的理解主体的能动性开辟了道路;也为马克思突破青年黑格尔派的界限,为他的自由观思想由唯心主义走向唯物主义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推荐访问:马克思 探析 博士论文 思想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