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05-12 15:12:02 教育整顿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发展得良莠不齐,这样的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干扰,致使当代中学生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本文通过分析中学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原因,并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学生;中学体育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及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对我校分别从三个年级抽取的共三百名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发现:大约有32%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品质大多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为自责倾向、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孤独倾向等,而且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大都比较薄弱。近年来,中学生由于焦躁、偏执、自卑、孤僻、懦弱等心理障碍而出走、自残、自杀的事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随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出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地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不仅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学校体育教学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促进人体健康,也可以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绪。在竞争极为激烈的时代,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而在体育教学中,可以为累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消除轻微的情绪障碍,减羟抑郁等心理症状。体育教学中常以竞赛的形式组织教学。而在竞赛中获得成功可以提高信心,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价值,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通过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二、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当代中学生具有众多的优良个性品质,如学习积极性高、思想向上、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知识面广、思维敏捷、获取信息能力强等。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个别学生心理问题还比较严重,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令人担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急需努力采取合理有效的办法予以解决,逐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很大,是心理素质教育、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他们在内心上希望渴望独立自主,以独立的思考、独特的个性去拥有世界,以摆脱对成年人的依赖,但他们心理仍处于未成熟期。这一时期是否能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心理健康状况及各方面的发展。由于当前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期望值高,学校受应试教育影响,不少学校还存在重视智育,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从而导致很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疾患,影响了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所以迫切需要科学、及时、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有效调节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共同参与下,通过运用合适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培养体育能力、人际关系、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减缓或消除中学生焦虑与抑郁症状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2]。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体育运动的渗透作用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非常突出,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得到公认。研究认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对中学生实施系统的心理自我保健教育干预措施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降低或减少不良心理的发生[3]。心理调适即有目的地培育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通过对学生心理机能的调节,使其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表现为身体是健康心理的载体,良好体质是健康心理的表现。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具有良好身体素质的个体,才能在各种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坚定的信心及勇敢果断、坚定刚毅的意志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转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情感、意志,成为推动他们进行各种体育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激发他们自觉进行体育运动和养成终身体育运动的习惯;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可帮助学生改善在体育教育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排除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确保体育运动的正常、顺利进行。

四、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在体育教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这项工作需要体育老师有意识、有目的去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才能达到,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要发挥自身知识、能力,兴趣、爱好,个性、专业特长,把体育课上的生动、有趣,让学生认识到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其对自身增知强身,提高能力,促进良好个性形成方面的作用。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加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研究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技能和教学内容的技术特点,更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使他们的身心协调发展 中学生男女生在生理特点上有明显的差异,教师应给学生进行身体和心理健康理论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自我,知道自己这个年龄阶段会出现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并讲授相关的处理方法。

总之,体育教学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它能够让学生在掌握体育锻炼的手段和方法的同时,使学生通过这种体验去认识体育、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使这种认识升华到信念、世界观的层面上,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不可忽视,它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参考文献

[1]季浏.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赵绛波.论体育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河南中医,2003,12.

[3]李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中国学校卫生,2002,23(3):214-125.

推荐访问:浅谈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