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内知识转移机制研究

时间:2023-06-22 19:3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在阐述产业集群内知识转移主体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集群内知识转移的两个层次:集群外部知识向集群内部的转移和集群内部知识扩散。从产学研合作、知识联盟和产业链合作三种模式对知识转移进行了研究,全面分析了产业集群内知识的转移机制。

关键词 产业集群 知识转移 转移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不是为共享基础设施,节约交易成本、运输成本等静态的聚集效益而集聚,而是更多地为进行技术和知识的转移、创新等动态的聚集经济效益而集聚。产业集群通过知识主体间的合作以及人才的流动等为产业内组织的知识转移提供了适宜环境和强大动力,为产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产业集群知识转移的主体

产业集群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相对庞大的网络,其中的每一个企业几乎都可以在集群边界内接触到大量的知识源——从事相似生产经营活动的同行、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客户以及集群的公共服务机构等。由此可知,集群内知识转移的主体具有两类不同的组织:

(1)各种企业。包括了水平网络上的生产同类产品的竞争企业、生产相似产品的相关产业、生产互补产品的同一价值链上的企业和垂直网络上的供应商企业、需求方企业,各类企业之间是竞争与合作关系;

(2)集群的公共服务机构。与群内的各种企业不同,这些机构具有集群共有性,对所有企业来讲是公共的。如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实验室、生产力中心、企业联合中心、技术孵化器等。

2产业集群知识转移层次

产业集群的知识转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集群外部知识向集群内部的转移;另一个是知识在集群内部的扩散。

2.1 集群外部知识向集群内部的转移

知识通过两种途径从集群外部转移到集群内部:其一是宏观途径,全球性分工和产业链转移带来的知识转移;其二是微观途径,专业市场和人员的流动产生了知识转移。

(1)全球性分工而产生的知识转移。全球化生产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发达国家将其淘汰或不具比较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这些产业往往会在接受国家以集群的形式存在。跨国公司为保证当地供应商的技术和管理必须符合其要求,需要将自身的部分技术和管理知识传递给当地供应商,这样,跨国公司就将集群外知识通过区域供应商传播到集群。跨国公司通过各种机理传递知识,它可以通过有偿和无偿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进行。

(2)随着产业链转移而发生的知识转移。随着产业链转移而发生的知识转移。在这个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浙江嵊州的领带集群的形成。经过10多年的培育、发展,领带产业已成为嵊州市最有特色、最有影响、最有生机的支柱产业之一。而领带集群的形成是根据以下产业链转移而发生:意大利→科墨→韩国→中国香港→深圳→嵊州,在产业链转移过程中,知识也相应地发生流动。

(3)知识通过个体而实现转移。这种转移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动而产生的知识转移;二是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流动造成的知识转移。

2.2 集群内部知识扩散

集群内部的知识扩散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个体组织知识向集群组织的转移;二是集群组织知识向个体组织的转移;三是集群内个体组织之间的知识转移。

(1)个体企业知识向集群组织的转移。主要是指集群内的企业将其零散、显性知识转化为集群的共有知识,共有知识应为所有企业所共享。

(2)集群组织知识向个体组织的转移。当个体组织的知识转化为集群共享知识后,它就会被其他人所共享,这样,集群内的个体组织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例如: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一些大企业或跨国公司,为了了解和紧随有关电脑软件业和信息产业的最新发展,往往就将公司总部或研发机构设在目前全世界电脑软件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最密集的地区——硅谷。

(3)集群内企业个体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集群内的组织通过各种正式或是非正式的交流和合作使得组织知识能够在共同的文化认知、业务认知下有效的传播。

3产业集群知识转移模式

产业集群知识转移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模式进行: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知识联盟模式、产业链合作模式。

3.1 产学研合作模式

所谓产学研合作指的是企业和学校或研究机构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合作进行知识的转移和技术的创新。产学研合作涉及到三个方面的主体:一是企业;二是高校;三是政府。在产业集群内,因为地域的接近和相互的了解,产学研间的联系较为紧密。科研机构和高效能及时把握集群内企业的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研究和人才培养;而集群企业也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作用和成果有更直观的认识,必然会从促使其不断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和互动。

3.2 企业知识联盟模式

知识联盟是知识经济时代适应外部日益的竞争环境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战略组织模式,是联盟发展链条中的较高级形式。它是从知识角度划分的一种联盟,是组织间通过联盟的方式,共同创建新的知识与进行知识转移,是企业适应全球竞争和知识经济环境挑战而做出的战略反应。知识联盟组建的目标就是学习和创造知识。在知识联盟的运行过程中,需要联盟各方共享其知识,实现知识在联盟中低成本而高效地互相转换、溢出与释放。知识联盟首先强调地是组织间的互动学习,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联盟内通过知识的学习、共享和转移而创造出新知识和新能力。

3.3 产业链合作模式

产业链在本质上是以知识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功能网链,通过知识的分工和知识转移创造递增报酬,为顾客创造价值,产品的生产联系和由此产生的物质流动只是产业链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行业的产业链其知识转移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传统产业大都建立在大规模生产之上,面临的需求是相对稳定的,所以,产业链上知识转移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产品的知识,例如 工艺标准等,知识的转移主要是结构知识。随着电子、通信、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模块化的生产方式逐渐成为主流,产业链也逐渐从线性发展成网状产业链。网络状产业链以功能分工为基础,每个模块实现一项或几项功能,每个模块的生产知识是隐藏的,它们通过公开的设计规则所确定的界面与其它模块相联系。在网状产业链中知识转移的内容主要是系统设计规则,模块供应商依据设计规则来独立进行各模块的开发和创新,但在复杂性产品的创新中,不同功能模块实现模块化组合后,往往在事前事后需要对组合产品进行功能测试,需要组织之间实现研发技术共享。

4结束语

根据以上对产业集群知识转移层次及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通过加强集群与外部组织的联系、集群内组织之间的合作以及集群内组织与个人的交流,能有效提高产业集群内组织的学习效率,带动整个集群竞争力的提升。知识转移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基础,本文的理论分析,为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知识转移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岚,王凯.基于认知模式的企业集群知识转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

[2] 张志勇,刘益,陶蕾.企业网络与知识转移:跨国公司与产业集聚群的比较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25(4).

[3] 周晔.产业集群知识系统研究:基于网络演进与企业行为的分析[D].南京: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6.

[4] 吴洁,刘思峰,施琴芬.基于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体系与知识转移研究[J].企业经济,2007(3).

[5] 陈培樗,屠梅曾.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6).

推荐访问:产业集群 转移 机制 知识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