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软件成本研究述评

时间:2023-06-22 18:0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软件产品生产和消费国,其软件成本研究一直世界领先地位。FASB(美国准则委员会)早在1974年就发SFAS2《研究和开发成本会计》;1985年FASB发布SFAS86《出售、出租或以其它方式上市的计算机软件成本会计》。随着软件产品的演进,在管理工程领域出现了几个比较有影响的软件成本估算模型:IBM模型(1977)、Putnam模型(1978)、COCOMO-81(1981)COCOMO-II模型(2000)。

Abstract: U.S.A Be in the world the biggest software product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country, its software cost the research has been being placed in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world. FASB(American standard committee) is as early as to deliver the SFAS2《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st accounting》 in 1974;FASB releases the SFAS86《sell, rent or become available in the market in other way of calculator software cost accounting》 in 1985. Along with software product development, the United States is managing engineering realm to produce several software cost that relatively has influence to estimate model: The IBM model(1977), Putnam model(1978) and COCOMO-81(1981) COCOMO-II model(2000).

关键词: 软件成本;成本模型;生命周期

Key words: software cost; cost model; life cycle

中图分类号:TP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150-02

0引言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均诞生于美国。同时,美国也是最早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国家。随着电子计算机在美国的普及,软件业务从1949年在美国起步到世界第一家独立软件公司(CUC)于1955年3月28日由埃米尔·库比(Elmer Kubie)和乔治·谢尔登(John Sheldon)在美国创立,“软件”初期的发展几乎都是在美国完成。随后的十年美国出现了四十多家规模较大的软件公司。在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美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软件产品生产和消费国,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对全球软件行业起着引导的作用,垄断着全球超过80%的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网络应用软件市场[1]。

1美国软件行业的发展

美国在软件行业的特殊地位导致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软件成本研究一直落后于美国。美国的会计研究者和软件工程师一直引领着软件成本研究的先进水平。在美国会计实务界,FASB(美国准则委员会)早在1974年就发SFAS2《研究和开发成本会计》,但未能清楚地界定软件成本的资本化和费用化的界限问题;1985年FASB发布SFAS86《出售、出租或以其它方式上市的计算机软件成本会计》将软件成本分为四部分:研究与开发费用、生产费用、存货费用、其他费用。SFAS86界定自软件开发之日至获得技术可行日止的费用均归入研究与开发费用并按照SFAS2费用化;获得技术可行日之后发生的费用归集为生产费用并应当资本化为软件生产成本,同时按收入百分比法和直线法孰大的数额予以摊销;从生产完毕到交付顾客前之间的费用归集为存货费用,存货费用按产品资本化,销货时结转销售成本;交付顾客后的费用归入其他费用,直接费用化。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化软件摊余成本,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列示[2]。1998年AcSEC(美国证监会)发布SOP98-1《开发或取得内部使用的软件成本会计》。至此,美国实务界用了20多年的时间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软件成本核算体系。SFAS2、SFAS86以及SOP98-1制定思想的演进,也能反映出整个发达国家软件成本理论发展大体脉络,基本是沿着将软件成本模糊地分为费用化费用和资本化费用到比较清晰的界定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划分点,再到按照线性时间划分成本阶段,再到资本化成本价值的反映,直至到自用软件产品成本确认的轨迹。

当FASB不断完善其软件产品成本核算准则体系的同时,美国管理工程和管理会计领域也一直在积极推动着软件产品成本研究的前进并且建树颇丰。这两个领域也已经成为软件产品成本研究创新的主要方向。伴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许多重要的软件工程管理思想和成本估算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并成为推动着软件成本研究的发展和软件成本管理水平提高的积极因素。美国早期的软件成本管理发源于一些电子信息产品提供商,在生产实践中软件提供商们已经感觉到传统的成本方法不能使他们得到想要知道的软件成本信息,从而影响了其管理决策。另一方面,为了便于软件成本的管理和控制,软件企业需要在软件产品形成的早期就能知道软件整体的成本信息,所以开始在实践中探索软件成本的估算方法。那些最早探索软件成本估算技术并获成功地公司,后来大都成为世界知名的信息技术企业。在软件发展的初期,研究者已经认识到不单单是出于竞争和追求利润的需要在早期获得软件的完整成本信息,而且由于软件产品绝大部分成本都在软件早期设计阶段就确定了,所以软件成本的估算技术对软件成本的控制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最基础的软件成本的估算技术是专家法,就是软件工程师根据经验在早期对软件成本做出估计。专家法从软件发展的早期一直沿用到现在,由于技术相对简单,在软件规模比较小的时候精度还可以满足管理要求,因此专家法也就成为软件成本估算的一种基础方法。另外,专家法也是软件领域常见的一种评估方法,主要用来克服决策数据信息不足的问题。随着软件成本管理研究的发展,逐渐提出了一些软件成本估算模型,在软件发展的初期对未来影响比较大软件成本估算模型有:1977年由IBM的Walston和Felix正式提出的一种以软件机器指令条数为参数的IBM估算模型和1978年由Larry Putnam正式提出的一种动态多变量Putnam模型。IBM估算模型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将软件机器指令条数为参数,“指令条数”日后成为软件成本估算技术的核心参数,对日后的软件估算技术有着重要影响。指令条数作为人类智慧的表现是软件产品中人类智慧总要体现,也是人类智慧在软件产品中最重要的“量”的表现形式。因此,指令条数作为软件产品成本估算的核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IBM估算模型也是较早和软件产品成本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估算模型。由于IBM估算模型抓住了软件成本估算的核心参数,使得IBM凭借的先进软件成本控制和管理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早期得以快速发展。IBM估算模型总体上说还是单因素模型,在软件发展的早期Putnam模型对后世影响在于它是一种动态的多元的模型,动态与多元适应了软件产品的复杂性,也成为后来软件产品成本估算模型的主要形式。早期的软件成本研究多是出于软件工程师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工程技术领域。

2软件技术的大发展

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后,软件技术获得飞速的发展,软件功能越来越复杂,软件规模也越来越大,软件工程管理链条也由直线式转变为多纬度多经度的螺旋式,软件产品成本控制和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一时期软件成本估算从早期的单一因素的估算转变为多因素的估算,是软件成本管理研究快速发展的时期。软件工程的过程越来越复杂和管理者对软件产品成本信息精确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形成了一对矛盾,也是需要软件成本估算技术研究者平衡的关键点。在这对矛盾作为内因的推动下和管理理论和技术进步作为外因的作用下,软件成本管理研究获得比较大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生命周期成本”(life-cycle cost, LCC)逐渐在管理学领域引起重视。美国军方在20世纪60代就开始生命周期成本计算的研究,主要出于控制处置成本和控制国防经费的目的。管理会计学者查尔斯·亨格瑞(Charles T.Horngren)、斯坎特·达塔(Srikant M.Datar)和乔治·福斯特(George Foster)在其合著的《Cost Accounting》中提出的生命周期成本预算(Life-Cycle Product Budgeting and Costing)使得管理者在定价决策中,对所产生的收入应能补偿价值链各个环节上所发生成本给予充分的关注。同时他们提到的锁定成本理论也为软件产品成本管理研究对软件早期设计对成本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伴随着软件及软件数据库大型化,特别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贝叶斯定理(Bayesian principles)和软件产品开发周期设计逐渐受到软件工程师的重视。贝叶斯定理或者称为贝叶斯方法是不同于传统统计学的统计技术主要可以解决信息数据不足条件下的统计问题。贝叶斯定理首先是解决了软件搜索技术发展的瓶颈。著名的搜索引擎Google和Autonomy都使用了贝叶斯定理为数据搜索提供近似的(但是技术上不确切)结果。贝叶斯定理简单的解释就是:某件事情发生的概率大致可以由它过去发生的频率近似地估计出来[3]。贝叶斯定理还为软件产品成本估算模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为提高模型精确度提供了合理的方法。软件产品越来越复杂,软件产品开发周期设计也越来越重要,为了管理和控制软件的成本,必须要求一种“经济”的软件开发周期模型作为软件成本控制流程。由于开发结束后软件产品就可以直接销售,所以软件开发周期就等同于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狭义)。基于“经济性”的软件开发周期模型就是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的经济性模型,其中最重要的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经济性模型有瀑布型以及瀑布型的迭代模型-螺旋型。

在软件产品快速发展与软件成本管理相关理论发展的相互作用下,软件成本管理的核心研究软件成本估算技术也迎来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发展。1981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的贝瑞·贝姆(Barry W.Boehm)在其《Software Engineering Economics(软件工程经济学)》的著作中通过理解应用于软件工程中的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确认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的经济性模型,寻找出对软件成本影响最大的因素,并用这些因素来建立软件产品成本估算模型以确定其成本,为软件工程决策提供“经济”的依据[4]。贝瑞教授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软件产品生命周期并提出了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经济性模型有瀑布型以及瀑布型的迭代模型-螺旋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寻找对软件成本影响最大因素的确认,建立了软件产品成本估算模型或者说是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的定量模型COCOMO-81模型(Constructive Cost Model,构造性的成本模型)及其以后在结合专家法和贝叶斯定理校准的COCOMO-II模型[5]。贝瑞教授担任过美国空军科技顾问委员会信息技术小组的主席,因此他的关于软件成本管理理论最早是运用于美国空军的软件产品开发和生产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COCOMO模型科学性和实践性,使得贝瑞教授提出的软件成本管理理论成为当今最为流行和成功的软件成本管理理论。贝瑞教授的主要贡献在于用微观经济学观点建立了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的经济性模型,其次是运用贝叶斯定理提高了软件成本估算的精度。

3结束语

综合起来看,美国软件成本管理研究在国际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与美国在软件业的特殊地位是分不开的。美国软件成本管理研究核心领域集中在成本估算方面,另一方面,美国软件成本管理研究与实践结合的很紧密,能够使理论和实践有很好的互动发展。由于美国软件业成熟度高,无论从准则建设方面,还是成本管理研究方面,都是比较全面。另外,通过对美国软件成本管理研究的了解,可以总结出对软件产品成本的管理就是成本的控制,成本控制要求对成本科学的确认,科学的成本信息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旭梅.软件企业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李明辉.美国软件成本会计简介[J].财税与会计1999(7).

[3]阿诺德,泽尔纳.计量经济学贝叶斯推断引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Barry W.Boehm,Software Engineering Economics[M].Prentice Hall.1981.

[5]贝瑞,贝姆.软件成本估算COCOMOII模型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推荐访问:述评 美国 成本 研究 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