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探索

时间:2023-06-22 17:06: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等优势,建立起服务功能强大、辐射作用显著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和竞争机制

目前,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体制障碍仍然比较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大部分行业仍然处于垄断经营的状态。如金融保险业、铁路及航空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等大多属于垄断经营。垄断经营造成这些行业的进入门槛很高,市场难以实现充分竞争,企业发展缺乏应有的活力,抑制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进入壁垒的存在导致服务业内部的企业之间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抑制了这些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应该加大力度进行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加大公用服务业事业及国有服务企业市场化改革力度,正确区分教育、医疗、文化、科技、咨询服务等行业中的营利性服务、非营利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加快推进大中型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的力度,促进制造业企业将设计研发、仓储物流、广告营销、人力资源培训等非生产核心业务实行服务外包,推动企事业单位由内部自我提供服务转变为由外部的社会提供服务。同时,政府在操作中应该更加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大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降低相关行业的准入门槛,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吸引多种资本企业进入进而加大市场竞争力度,提高服务业企业的活力和生产效率,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促使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切实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相互支撑、相互推动的紧密联系,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五)吸引外资流入,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模式

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通常是原有制造业企业与其周边临近的生产性服务业相互作用,所以要重点加强在制造业企业聚集的地区发展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而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吸收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针对性地吸引国外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流入,利用辽宁省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辽宁是装备制造业大省,具有巨大的潜在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因此,在利用外资时,要注重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吸引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入驻。同时,要利用制造业本身的优势,吸引先进制造业企业的进入,从而间接地吸引为那些先进的制造业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入。进而大力拓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技术开发、法律会计、商业贸易、信息服务和咨询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为辽宁省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专业化高技术的生产性服务配套。

(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外包?穴包括离岸外包?雪,强化产业关联

按照分工理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制造业内部服务环节的“外包”,当前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推动作用发挥的不明显,部分行业的增长速度低于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辽宁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外包的动机较弱,多数企业仍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形式,由企业自身提供所需的生产性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发展。历史原因决定了辽宁很多生产性服务业都固化在第二产业中,例如科研机构很多附属于工业企业,很多工业企业还有自己的车队、自己的医院等。怎样把这部分固化附属在工业企业中的服务业分离出来,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

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交易费用是影响一个企业经济活动的主要原因,同样,交易费用也是影响一个制造业企业将其生产性服务环节外包的主要因素。当制造业企业将其生产性服务环节外部化而产生的交易费用超过其所获得的收益,那么外包行为将不会发生。而当外包的交易费用较低时,制造业企业在生产性服务环节外包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削弱“搭便车”的行为,并且将能够有效地发现隐藏的信息、甄别虚假信息,从而降低外包的风险,获得稳定的外包利润。所以,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从降低企业服务环节外包的交易费用入手,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如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加强诚信建设,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等,为制造业企业服务外包提供良好的环境。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当企业参与外部分工的交易成本或预期风险大于内部分工的直接成本,内部分工就不会转化为外部分工。因此,促进制造业分工深化的首要任务是完善企业信用制度,加大对企业外包合同履约情况的监管,降低业务外包的交易成本或预期风险。为此,政府要从制定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入手,建立并完善市场环境,促进竞争并降低交易成本,引导和推动制造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来实现业务流程的再造,从而将一些研发设计、会计审计、信息物流、广告营销等各种服务性业务从企业内部剥离出来,外包给不同的专业公司,独立成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服务业企业的配套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进而提高其生产效率,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而形成良好的二者协同发展局面。鼓励那些具有规模优势、信誉度比较高以及服务质量好的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形成组织,培育出一些服务业龙头企业,进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及中介体系,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制造业环节的无缝对接。

(七)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式发展

辽宁省在一些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比如沈阳的金融商贸开发区、物流园区、商务服务业集群,大连的物流业、软件业集群等,都已经初步形成,但是辽宁省的服务业集群存在规模小,企业关联度低的特点,集群内部的企业之间产业链条较短,趋同现象严重,因此集群效应并未得到真正发挥。因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是促进其与制造业互动的关键。在这方面,政府应该把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作为抓手,打破阻碍人口流动的障碍,引导制造业向城市周边扩散并形成集聚,从而形成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来支撑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钟韵,闫小培.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5,(3).

[2]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9).

[3]聂清.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效应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2006,(1).

[4]田曦.生产性服务影响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7,(11).

[5]王玉龄.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3).

[6]张世贤.工业投资效率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兼与郭克莎博士商榷[J].管理世界,2000,(5).

[7]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8).

[8]王贵全.论生产性服务对贸易格局的影响[J].亚太经济,2002,(2).

[9]郑吉昌,夏晴.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分工的深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

[10]李庆杨,孙秀秀.刍议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J].经济问题,2009,(10).

[11]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6).

[12]童洁,张旭梅,但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策略研究[J].软科学,2010,(2).

[13]薛立敏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之研究[D].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1993.

[14]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对工业发展外溢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5,(12).

[15]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16]郑吉昌,夏晴.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以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例[J].财贸经济,2004,(9).

[17]高峰.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J].现代管理科学,2007,(1).

[18]王金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论文,2005.

[19]唐强荣,徐学军,何自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模型及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

[20]韩德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18).

[21]刘权,李洪雄.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集聚效应影响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11).

责任编辑 宫秀芬

推荐访问:互动 服务业 制造业 探索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