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过程模式演化及发展研究

时间:2023-06-22 16:48: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通过对一个证券类应用软件产品——柜面系统的创新历程的实证解剖,揭不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过程的演化特征,同时以杭州软件产业集群为例,分析我国目前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过程存在的局限性,并与硅谷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构筑了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模块分包的创新过程模式,实现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网络化创新。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集群;模块分包;创新过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1.5;F270 文献标识码:A

技术创新过程可以看作是创新要素在创新目标下的流动、实现过程,关于创新过程模式的研究,Rothwell划分了技术创新过程的五代主导模式,从这个划分来看,前面三代模式主要还是停留在线性过程的基础上;第四代尤其是第五代模式强调系统一体化与扩展的网络化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创新者企业不仅在内部更好地实现各功能的平行作业和一体化,而且能广泛地同供应商及其他战略伙伴在技术创新上进行广泛地协作和外包,就具体模式而言,Kline和Rosenberg提出著名的“链环一同路模型”,模式否定了当时的线性过程模式,充分强调知识库的作用及其在各阶段的参与;此外,不同学者分别从内外知识流动、缩短技术创新周期、社会过程的角度提出了整体观模型、共生模式、网络模式。等,从上述技术创新过程模式演化及具体的创新过程模式不难得出,技术创新过程的一体化和网络化将是创新过程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可以发现,现有的、对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还是更多地从单个企业的层面上进行解剖分析,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兴的创新组织形式,网络化创新将在其内部得到很好的体现,Freeman认为,创新集群网络化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反馈环缩短;非正式技术合作;用户成为创新者;循序渐进创新过程被打破;技术创新出现阶段性跃迁等,但是,目前对产业集群创新行为的研究更多地还是从创新系统层面来揭示集群的内部创新,很少有研究从创新过程层面来揭示集群创新特征,即使有的提出了集群网络化创新的一些特征,也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缺乏一定实证研究,还不能很好地深入揭示集群内部的创新特征,同时,对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过程,由于其产业特性、所处阶段、创新网络等方面和传统产业集群存在一定的差异,集群内部的创新过程模式也会有所变化,本文通过对杭州软件产业集群创新过程演化的实证剖析,及与硅谷模式的比较分析,提出高技术产业集群模块分包的创新过程模式,探讨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过程的发展方向,这对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杭州软件产业集群中产品创新过程模式分析

1.1 集群简介

软件产业是杭州市近几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它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于90年代中后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软件企业的数量、规模、效益、实力等均有显著提高,软件业集群也迅速崛起,据统计,目前集群集中了全省大部分软件企业:杭州市目前从事应用软件开发、销售、培训、服务和系统集成的企业共有516家,占浙江省软件企业总数的50%以上,约占全国软件企业总数的10%;软件企业从业人员现约有2万人,占浙江省的50%以上;杭州市软件产业收入占全省的80%以上,其中,集群中的恒生电子、信雅达、新利软件、新中大、爱科电脑、浙大网新、浙大中控、创业等企业已成为全国某些行业和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软件企业,122家软件企业通过“双软”认定,占浙江省总数的80%以上,集群中软件企业主要是以开发专业应用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及系统集成为主。

杭州软件产业集群的发展很好地体现了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的一些共有特征,本文以该集群中某个典型应用软件产品柜面系统为例,对其开发过程进行剖析,试图揭示现有高技术集群内部的创新过程模式。

1.2 集群产品——柜面系统技术发展及创新历程

柜面系统是杭州软件产业集群中一个典型的应用类证券软件产品,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产品创新经历了四代演变,下面通过分析研究柜面系统四代演变(图1)来剖析该集群创新过程模式的发展。

第一代产品(1993~1994):该产品出现主要源自创始人的市场敏感,发现这个产品潜在的市场需求,该产品的上游供应“材料”,也就是基础软件以直接购买的方式采用Novell公司的Netware操作系统和Btrive数据库,同时也会使用其他一些数据库,由于该产品是应用类软件产品,企业充分认识到产品开发过程中与客户合作的重要性,当时就积极和券商合作,培养热心的客户,进行试运行产品,发现问题,马上反馈进行程序调整、修改,在新利公司的开发过程中,还充分利用集群内部的资源,积极和浙江省工商银行科技部进行合作开发,因而第一代产品的开发主要是市场拉动模式,特征是将市场需求作为创新的起点,市场是R&D设想的真正源泉,R&D是对市场需求的一种反应,但创新还仅停留在线性过程阶段,简单地说,在创新过程中更多地也只是与客户互动,缺乏和“第三者”(包括同行企业及供应商)的沟通与合作。

第二代产品(1995—1996):由于第一代产品采用的Btrive数据库小、关联度也较差,导致系统不稳定;同时证券市场的变化日新月异,交易结构也不断变化,原来的产品已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利公司的衍生企业——恒生公司在第一代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和修改,第二代产品的主要特征是统一的数据库,统一的字段,并有版本编号,同时,第二代产品关联度加深,开发了电话委托功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加快,参数定义更加详细,操作也更为简单方便,在修改开发过程中,公司的技术人员到现场和客户沟通,了解他们的要求,并在现场指导实施,因而,与第一代产品类似,公司创新过程仍然停留在与客户合作开发的层面上,但由于第一阶段技术积累,产品功能得到了很大的完善。

第三代产品:到1997年,证券公司行情开始变好,股民不断增多,业务量不断增长,原来的系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安全性也不断受到挑战,同时上游供应商也不断开发出新的操作系统,在这样的情况下,恒生率先采用了微软的SQL数据库和NT操作系统,在新的平台软件基础上重新进行产品设计和研发,开发出了第三代柜面系统,新利也随之跟进,当时公司与哈尔滨证券公司合作,公司派3人,证券公司出2人,组成供应商客户的项目团队,进行合作开发,这样开发出来的产品更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也加快了开发进程,公司采用微软的平台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碰到问题,微软将直接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公司还花了20万元和微软公司结成了优质服务伙伴,因而在第三代产品开发过程中,公司在保持和客户频繁互动的基础上,加强了与供应商联系,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吸收外部(微软、哈尔滨证券公司)的先进技术,优化了自身的创新过程,也提升了自身的技术能力,应该说,在第三代产品开发过程中,企业建立了较好的网络开发的意识,特别加强了与集群外部的联系,加速了集群内外部知识流的速度,从某种程度上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技术

能力,但是,出于种种原因,企业没有很好地利用本地资源,忽视了与本地企业的合作、交流,因而在不自觉的结网过程中出现了较明显的网络结构空洞。

第四代产品:1998年以后,称之为第四代产品,该阶段产品、市场、人员都不断趋向于成熟,证监会要求统一操作系统,数据库和操作员分离,SQL数据库能很好地满足这一点,公司在开发过程中也不断完善产品,采用大系统集成的多重备份,三层的数据传输结构,在安全、监控、成本、绩效考核、业务操作等方面的功能都有了很大提高,这也是公司在合作开发过程中技术能力提高的一个很好的体现,但比较遗憾的是,公司自始至终都没有展开与本地企业的合作;虽然不断加强与上下游之间的合作,但创新过程没有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即始终停留在线性创新阶段。

1.3杭州软件产业集群创新过程的特征

从上述创新过程的发展来看,虽然企业自觉或不自觉地试图通过构筑创新网络来达到优化创新过程的目的,但迄今为止,集群内企业仍然停滞不前,重复着以往的加强与客户、供应商甚至外部机构的合作联系,而没有通过真正发展新的合作伙伴(特别是本地企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等)来拓宽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思路,以达到优化创新过程,进而提升技术能力的目的,杭州软件产业集群创新过程有以下几个特征。

1)客户合作互动明显,在应用类软件占70%的杭州软件产业集群内,应用软件开发一个很明显特征就是和客户的互动非常频繁,而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是很高,公司的竞争主要还是体现在对行业的理解深度,也就是说进入壁垒不在于技术,而是在于对客户的理解深度,因此,了解客户需求,和客户的频繁互动将是公司获取产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式。

2)集群外供应商技术支持和互动,集群软件企业以同外公司的产品作为系统开发平台,然后根据我国行业客户的具体需求,在此平台上作外围开发,使其能更好地贴近和满足客户需求。在合作过程中,通过培训、讲座、合作建立项目组等形式学习国外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提升公司的竞争能力。

3)企业衍生中创新,杭州软件产业集群中的金融证券业产品的开发最早是新利公司,而从新利公司衍生出来的恒生和信雅达公司充分利用原有新利公司的技术和资源,进行新一轮的创新,集群产品柜面系统的创新历程很好地见证了这一特征。

4)线性创新,杭州软件产业集群创新过程更多的还是一个线性的创新过程模式,虽然在创新过程中也体现一些集群网络化创新的一些特征,但集群还仅处于一种“集而不群”的状态,也就是众多软件企业仅仅是一种地理上的集聚,远没有形成软件企业的生态群落,这将极大影响集群的创新过程。

2高技术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的实现途径——借助模块分包的创新过程模式

2.1 我国高技术产业现有模式与“硅谷”模式的比较分析

从集群的创新过程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更多的是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垂直互动,严重缺乏企业间的水平互动,从而使集群内企业处于一种平行状态,即使是从新利公司衍生出来的恒生、信雅达,他们之间的互动合作也相当少,因此集群产品的创新并没有充分利用集群内部的资源,主要还是依靠公司的力量以及与终端客户的合作互动,很少获得因产业关联与互动而产生的集群效应,与国内高技术产业创新模式比较,硅谷的企业是一种自发的、自然的集聚,企业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也正因为企业间的紧密联系,在创新过程中,企业间的互动非常频繁(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例如,在硅谷随处可见一种类似于职业群体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由那些从事同样或者十分相似工作的人组成,他们或者是同学,或者是朋友,或者是某一俱乐部的成员,经常不定期地组织一些活动,相互交流从而共享行业内的知识和技术,显然,杭州软件产业集群缺少硅谷那种自发式内生性的“触媒剂”。

从产业链来看,杭州软件产业集群还没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甚至我国目前软件同内还没有形成“产业链”的概念,这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强,多数企业只能将产品定位于产业链最下游的应用软件(2001年我国软件销售总额达到120亿元,其中应用软件占到95%以上),而对于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平台及中间件的开发几乎无人问津;②从事同样应用软件开发的软件企业之间缺乏通过借助软件模块的分包形式形成分工与合作链条的思想,如,即使是从新利衍生出来的恒生和信雅达,产业链定位也基本相同,它们或集中于不同的细分市场(如恒生与新利),或从事同一细分市场的不同产品开发(如新利与信雅达),这种现状所导致的结果就是软件园内产业链严重脱节,中上游基本处于国外强手垄断之中,我国软件企业则只能竞相从产业链下游分得一羹,SUN公司中国工程研究院院长官力曾经指出,美国硅谷软件业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两条腿走路”,即稳定的大公司周围活跃着众多小公司,这些小规模软件企业专门为大公司提供类似于“半成品”的技术产品,供大公司改造后集成到其产品中,再加上风险投资公司在企业并购和重组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硅谷的软件业就形成了一个顺畅的“食物链”。

从商业模式看,硅谷的业务外包商业模式推动了硅谷地区的企业寻求自己的最佳业务点,南此也带来了硅谷地区的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和优化,营造了企业之间分工合作的良好关系,而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硅谷地区的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业务外包,同时牢牢地把价值链最重要的一环——纯设计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我国目前的软件企业产品由于处于产业链的下端,所以很少有业务外包,基本上从研发到销售都是公司自己完成,创新过程基本上还是一个线性过程,这在杭州软件产业集群的创新过程中都有体现。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我同高技术产业集群还处于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多数企业只能将产品定位于产业链最下游的应用软件;集群内还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集群的创新过程还没充分利用集群创新网络的优势,更多的还是一个线性创新的过程。

2.2借助模块分包的创新过程模式

通过对杭州软件产业集群产品创新过程模式特征的分析,针对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企业存在的“集而不群”现象,本文提出借助模块分包运作模式来推动集群创新过程实现线性创新过程向网络化创新的转变,模块分包运作模式也即在集群内软件企业与其相关企业之间架起协同配套网络(图2),从而充分利用集群资源实现创新的网络化创新过程模式。

如图2所示,当集群中某一软件企业从集群外承接到软件开发项目后,它不是单打独斗地进行软件开发,而是将整个项目分解为若干模块,将它们分包给集群内其他软件企业,这样将更好地实现网络化创新:①模块的分包过程是一个合作伙伴的选择过程,将不同的模块分包给拥有不同技术核心能力的合作者去开发,实现了技术上的优势互补;②模块分包是一种并行开发的研发合作模式,其效率远远大于由某一家单独进行的线性开发过程,从而大大加速了产品的上市时间,体现了平行过程创新的优势;③针对同一模块,一般会有若干家软件公司争相开发,这种市场

竞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模块开发的最优化,在模块开发结束时,分包企业会从中选择最优秀的开发成果,并将这些最优模块组合成最终产品卖给客户,这也将更好地实现创新;④对于整个集群而言,模块分包有助于集群内软件企业彼此结网,推动原有线性创新过程向网络式创新过程发展,最终实现集群的网络化创新,使集群这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在竞争中发挥应用效应。

对该模式的应用条件及可行性分析如下。

条件之一,产业集群内部存在“中心一卫星”式产业结构,即存在有限几家规模较大、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中心企业”(即龙头企业),这些企业承担软件模块分包的发包者角色,目前,我国已有不少高技术产业集群具备这样的条件,以杭州软件产业集群为例,各行业应用软件的开发都有龙头企业,金融软件有恒生,证券软件有信雅达,工业控制软件有中控等,而周围又有一大批相应的从事其他软件开发的小软件企业,因此这些企业完全有可能将模块进行转包给下面的小企业。

条件之二,产业集群内部存在相对较长的产业链,从事下游应用软件开发的软件企业之间有借助软件模块的分包形成分工与合作链条,日本软件业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日本的软件业采取的就是以大公司为中心、周围许多小公司与之配套协同的发展模式,有时一个软件产品的开发甚至转包了五次,其分包市场的成熟度可见一斑,从这个条件看,杭州软件产业集群内软件产品的产业链尚不够长,需要向更高的、系统化的前端产品延伸(如中间件,甚至基础件),

条件之三,链条上下游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即不同企业存在资源共享、技术互补的可能性,如龙头企业可以集中自身的时间和资源进行上游基础软件的开发,拓宽拓长产业链,下游企业围绕该产业链中的节点企业,其产品或技术具有独特性,这样,可以保证集群内企业联结的持久性,加速集群由线性创新向网络化创新的转变,进而提升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网络化创新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文章通过对杭州软件产业集群产品创新过程的分析和已经处于成熟阶段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硅谷的比较分析,提出了我同处于发展阶段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实现网络化创新的途径,即借助模块分包运作模式在配套企业之间进行地更加丰富的技术学习活动,在群内软件企业与其相关企业之间架起协同配套网络,达到集群内网络资源共享,从而实现网络化创新,但是本文只仅仅从集群层面提出了网络化创新的一个途径,对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的进一步研究,如,如何优化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集群的创新过程?政府、大学如何发挥功能,最终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将会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演化 高技术 产业集群 过程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