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地区陶瓷技艺的发展与创新

时间:2023-06-22 13:18: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沅湘流域是中华文明最初发源地之一,“高庙文化”诞生于此。现今,怀化地区传统陶瓷技术的落后与日益进步的现代化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陶瓷传统制作技艺历史和制作技艺的传习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了当地制瓷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让本土陶瓷再现生机,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关键词:怀化地区;陶瓷技艺;现代化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制造国、消费国及出口国。在我国古代,制陶业已经有辉煌、独特的成就。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众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陶器碎片。

怀化地处湖南西部偏南,发展历史悠久,生态环境优良,森林植被茂密,这里有早于距今5000年的高庙文化。据怀化境内最早的制陶技艺考察,该地区制陶年代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在高庙遗址(今洪江市)岔头乡岩里村的文化层中曾发掘出少量的陶片和烧土。在新晃县方家屯乡大洞村和怀化高坎垄遗址中,曾出土了一大批陶器,其中最大者高达60厘米。多数陶器胎壁有如蛋壳,重量较轻,且造型复杂,体现了该地区高超的陶器烧造工艺。据《怀化地方志》记载:“制陶较为发达的为辰溪、黔阳、怀化、芷江、溆浦等地……1990年,全区有制陶企业24个,产各类陶器350万件。日用粗陶有缸、钵、罐、花缸等120余种,精陶有茶壶、鼓形壶、酒瓶、蚊香盒、旅行壶、柿饼壶等12种,釉色有灰、黑、红、绿、黄,产品销往贵州、四川、湖北、云南、广东及省内各地。”近10年来,怀化地区各县陶瓷厂也生产过出口产品和大宗日用陶瓷产品订货单,开发过陶瓷工艺产品,都因文化性、地域性制约,技术落后不能满足客户要求,最终失去订单,也失去了市场。

如今,昔日制陶的繁华盛况已不复存在,陶瓷产业近些年来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第一,生产力落后,次品率高。在洪江、辰溪等地陶瓷厂调研中发现,现阶段尚在经营的陶瓷厂多以家庭式经营为主,工厂的所有资金均来自日常的销售盈利,盈利不稳定,大多只能满足工人的工资支付和原料采购,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厂的技术发展。辰溪境内制陶工厂仍保留古式龙窑的工艺,但由于燃料木材需求量多,受当地村民抬高出售价格的影响,大大增加了制陶成本。投入的高成本与产出的低回报严重倾斜,使该地区的陶瓷业发展难以与发达地区工业化生产相匹配。

车间内的致瓷设备均已老化,有的使用的还是20世纪的老式机器,既费电也经常出故障,维修机器是工厂的常态,也因此原因耽误了不少货品的出货时间。生产厂房的环境也不够理想,很多区域昏暗无光,工人基本都是靠微弱的自然光操作,有的更是在黑暗的车间里凭经验操作,这很难实现产品的精细度。生产线流水作业配合度不够,经常一个师傅同时负责几台机器,短时间操作几个环节实属不易,况且现有的工人也都是一些40~50岁的老师傅,文化程度不高,反应速度较慢,很容易在环节中出现错误,易产生瑕疵、破损的陶瓷产品。

第二,市场推广局限,销售面窄。早期受山林地域的影响,怀化地区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与外界交流较少,大多是自给自足或是满足小面积的周边区域。因此,企业的规模局限于小规模的作坊,因而难以实现工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小厂商制造的大坛、大缸由于缺少品牌附加值,经济效益低,在当今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很难占得一席之地。

比如辰溪的新建瓷厂生产陶制产品,以罐、瓶、壶、缸等器皿为主,款式老旧,颜色单一,造型至今还沿用20世纪的产品形态,缺乏新颖性。这类产品市场定位低端,批量化生产,质量参差不齐,很难登大雅之堂。销售地区大多是贵州的各大酒厂或是周边的农村地区,销售范围有限,人群接受度低。

第三,家庭模式经营,人才储备弱。20世纪,由于体制改革、设备老化等多个原因,怀化地区原有的公有制陶瓷工厂基本已解体,固定资产均被廉价变卖给私人群体。现阶段怀化境内的多家制陶企业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型工厂,规模小,技术传统。

目前,陶瓷厂的工人年龄层集中在40岁以上,经验较丰富的大多是50岁左右的中年人。这部分人留在本地工厂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年龄较大,外出工作劳动时间长,体力不足;二是文化程度低,存在语言沟通问题,缺乏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三是尚有老幼需要照顾,不适合远行;四是来自农村居多,农忙时节基本停工回家处理。这些人主要负责陶瓷工厂的日常运行,但层次结构的不合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了陶瓷工厂人员储备的健康发展。

第四,品牌意识薄弱,创新性差。品牌维护管理缺乏远见,往往制约了品牌的持久发展与文化塑造。早期洪江瓷大部分都用于出口,国内有很少的一部分,但是价值不菲。市场经济条件下,90年代的洪江瓷厂被私企收购,商人的唯利是图降低了做工与画工的精细标准,导致产品品质后期越来越粗糙。外销市场发展受阻,内销市场后劲不足,从此,曾经名声大噪的“洪江瓷”逐渐从精品的美誉中淡去。

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怀化地区大多数陶瓷企业没有像沿海地区陶瓷企业那样强大的研发能力,更没有相应的科研创新意识。很多作坊型的企业、中小型家族企业只是把生产陶瓷产品作为一种谋生的选择,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很少考虑。

思考如何转变陶瓷的传统发展模式,突破企业与市场地域性的局限,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区域性陶瓷企业发展的新方向,为其注入新的动力。

第一,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在21世纪科技主导的信息时代,怀化地区陶瓷产业的发展需要以传统制陶技艺为基础,并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和借助工业文明成果来进行。陶瓷技艺的现代化提出整个生产链的标准、设备的先进、管理人员的科学性操作。现代陶瓷行业的振兴离不开创新,必须以技术进步与创新为根本,不断提升陶瓷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洪江瓷生產所需的大球泥富含矿物质,且颜色洁白如雪,制作出来的产品如天然玉石,非常美观。如今,大球泥的产量逐年减少,阻碍了瓷器的大规模生产,因此基础原料的合理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装备,减少泥料浪费,提升洪江瓷产品品质,打造高规格、定量生产的精品化产品路线。

第二,文化品牌的延续与塑造。细数历史的发展,明清时期就能发现洪江瓷的魅力,更于新中国时期闻名遐迩。瓷器花面的设计精美,深受外国人的喜爱,远销海内外。20世纪,洪江瓷器胎体造型及图案色彩等方面受醴陵釉的影响,相似度高,但后期新湘瓷厂设计出来的湘彩系列瓷器在中国瓷器界独树一帜,曾和广彩、粉彩齊名。

如今,“洪江瓷”“辰溪陶”等只流传在当地居民的口碑中,外地知名度低,缺少成熟的品牌塑造。树立品牌良好的文化形象与文化内涵,有助于促进品牌的形成与发展。应明确“洪江瓷”“辰溪陶”的产品定位、建立品牌信仰、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黏性,扩大和创造市场对陶瓷的需求,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产品影响力和美誉度。

第三,校企互动储备陶瓷才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要素。怀化地区的陶瓷工厂因经营结构的问题,人才流失已成常态,守不住核心人员,就很难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寻找优秀的陶瓷设计师、制陶匠人就尤为重要。

可以与周边高校合作,启动校企“共创、共生、共赢”的产教模式。校企双方以区域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遵循工业设计发展的规律,共建产教融合特色专业。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学生之间都是开放性的,这些都有助于技术与经验的交流,促进技艺的创新与发展。直接与教师对接、与学生对接,将企业设计的创新难点融入专业的教学中,获取最优资源。例如,大球泥制作瓷器工艺极为复杂,要求特别高,这些就需要企业下到教学中指导学生,既可培养合适的接班人,也能促进陶瓷文化推广,改善企业的精神文化。

综上所述,怀化地区陶瓷产业应重视历史遗产的积极影响,将传统技术与现代生产结合,突破传统企业发展的难点,研发高端瓷器,重塑产品品牌。努力成为湘西地区区域品牌的新亮点,使该地区陶瓷产业在民用和工艺美术领域大放光彩,真正意义上实现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喆民.中国陶瓷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1.

[2] 熊廖.中国陶瓷与中国文化[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

[3] 孙兰.“非遗”语境下长沙窑陶瓷传统技艺传承与产业复兴[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作者简介:魏璋(1988—),女,讲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推荐访问:怀化 技艺 陶瓷 创新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