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域下文化自信在世界史课堂的彰显

时间:2023-06-22 08:06: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并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践行文化自信,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和神圣使命。笔者以初中历史《世界四大古文明》一课的教学为例,打破教材体例的限制,灵活运用比较视域,串联中外历史,在传授具体学科知识点的同时,凸显中华地位,激发学生的家国意识,彰显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历史教学;世界四大古文明;比较视域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2-0233-02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相较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可以让中国人自信的文化,是“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并传承这些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和神圣使命。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将中国史与世界史这两大通史相分割,以断代史为体例,分年级进行分段式教学,彼此间缺少铺垫与衔接。如在世界史的教学中,就甚少提及同一时期中国的发展情况,使学生缺少中外对比的思考,全球史观意识薄弱,难以看到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所处的位置,给在世界史教学中培育初中生文化自信带来了不小的困惑。在这种教学现实下,基于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分析,笔者以北师大出版社2018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为基础,以《世界四大古文明》一课的教学为例,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重整教学资源,串联中外历史

北师大出版社2018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对“世界四大古文明”的介绍分散在第一课《西亚和北非的古代文明》和第二课《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两课之中。《西亚和北非的古代文明》主要介绍了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和古埃及的建立及其各自著名文明成果——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和金字塔。鉴于古代中国的相关内容已在七年级上册中重点呈现,《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一课将重点放在了梳理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重要的文明成果——种姓制度和佛教之上;对古代中国的介绍仅在课文末小字部分寥寥几笔带过。为了避免知识点的分散,帮助学生形成“世界四大古文明”的整体印象,笔者打破了教材原有划分,将第一课和第二课内容合并,选择性补充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知识点,结合学界的一般界定,将教学课题重新确定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串联大致相同时期的中外历史进行比较教学。

二、对比中外异同,凸显中华地位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地,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在历史研究和教学中,比较法也一直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笔者将比较法渗透进《世界四大古文明》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对比奴隶社会阶段的“世界四大古文明”,分别让学生归纳古代中国与其余三大文明的“同”与“异”,在掌握具体课程知识的同时,感知中国特色、体会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笔者围绕教材中涉及的丰富文明成果,为学生揭示了“世界四大古文明”的“同”。“‘世界四大古文明’都以其各自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而闻名于世。同学们,结合课文和七年级所学知识,你能列举这些地区的文明成果分别有哪些吗?这些成果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在学生回答后,笔者以表格的方式,按地区将文明成果加以归纳和评析。在这样的比较中,一方面,学生掌握了九年级上册第一课和第二课的主要知识点,另一方面,学生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的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其文明成果无论在数量还是后世影响上都毫不逊色,在文字、历法、律法、建筑、宗教、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传世之作。作为原生文明,中国文明对东亚影响巨大,在世界文明史中举足轻重,当得起“文明摇篮”的美誉。与此同时,学生们也了解了其他三个地区的古代文明,认识到了其影响的深远,中国能与它们比肩,被世界尊为“四大古文明”,也是世界对古代中国文明的认可与赞美,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

而针对古中国与其他三大文明的“异”,笔者则以时间为线索,为学生将历史画卷徐徐铺展。笔者先向学生展示一条时间轴:公元前539年巴比伦王国为波斯帝国灭亡,两河流域文明走向灭亡,最终被兴起于公元7世纪的伊斯兰文化所取代;公元前3世纪古埃及文化逐渐衰落,并最终消失于公元3世纪;公元前187年,印度孔雀王朝灭亡,之后外族入侵不断,文明停滞不前,近代遭受英国入侵后,英语成为印度通用语。随后,笔者介绍:“而对照中国的情况,在其他三大古文明走向衰落、停滞,甚至灭亡之时,中国文明虽形成时间稍晚,也曾经历多次改朝换代,甚至在近代遭受列强百年欺辱,却始终未使属于本民族的文明消失。从这种文明从未被中断和灭亡的不同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生命力,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民族自信心自然升腾。

三、探讨异同原因,升华民族情感

在對比完“世界四大古文明”的异同后,笔者开始引领学生共同探讨文明出现异同的原因。笔者再次展示简要古代世界地图,并设问:“同学们,四大古文明都曾盛极一时,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而人类早期文明的兴盛都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匪浅,结合这幅地图,大家找一找这些文明共同的地理优势。”结合地图小字标注和教材内容,学生很快会反映:“世界四大古文明”在境内都至少有一条大河的灌溉。以此为基础,笔者向学生介绍:“大河的灌溉使得这些地区水量充沛、地势平坦、土壤十分肥沃,适宜农耕,因此,在经济上,农业成为它们的主要经济部门。地理环境的优越、经济生产的繁荣,使得这些地区快速发展起来,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先进文明。”接着,笔者展示中国在地理位置、文化特点和面对外敌入侵时的表现等多则史料,引导学生总结出:中国东面大洋、西南多高山的地理条件,兼收并蓄、昂扬进取、包容开放的文化特点,以及面对列强顽强抗争、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等都使得中国文明独具特色、演变延续,至今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并熠熠生辉。

通过“世界四大古文明”异同原因的探讨,笔者完成了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与提升,深化了学生对于我国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性与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和国土的重要性;也让学生“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的同时,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正确的国际意识。

在世界史的教学中培育初中生文化自信,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比较法,善于发现中外历史的联系,勇于打破教材体例的限制,在传授具体学科知识点的同时,凸显中华民族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家国意识,彰显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2016年“七一讲话”[EB/OL].http://ex.cssn.cn/zx/yw/201607/t20160713_3119560.shtml.

[2]朱汉国.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周亚敏.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9).

推荐访问:视域 世界史 彰显 课堂 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