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以史育人

时间:2023-06-21 20:54: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是提高我国公民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其中编写一套高水平的历史教材显得尤为关键。以中国史学会前会长张海鹏、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徐蓝为总主编的普通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组承担了这项历史重任。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数百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教材通过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于今年9月在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山东、海南6个省份率先使用,这是可喜可贺的大事。

“吹尽狂沙始到金”:精益求精编写教材

作为这套教材主要审核专家之一,我亲眼目睹了编写组成员在两位总主编带领下,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地研究、编写。国家教材委员会历史学科专家委员会、思想政治审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以及有关专家,以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审核,不断提出修改意见,使教材日臻完善。根据个人不完全统计,除编写组召开的不计其数的编写、改稿、统稿会议,仅审读专家参加的指导、审查会议就有12次之多,参会专家近200人次。教材成稿后,按照要求又在北京、上海、海南、宁夏、新疆等11个省份开展教师审读、试教等工作,涉及157所学校、576名教师、近1.2万名学生。古诗有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辛勤付出必有回报。相信如此集众人之智慧,经过反复琢磨、修改而成的教材,应当是高质量的,完全能够担负起“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时代使命。

“万紫千红总是春”:统编教材亮点纷呈

这套统编历史教材严格依据新修订的高中课标进行编写,在编写体例和内容上具有突出的特点。

就体例而言,其特点可概括为“一纵一横,一简一繁”与“点、线、面相结合”。所谓“一纵”,即以通史体例呈现的《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上册为中国通史,下册为世界通史,是历史学的基础知识,规定为必修课教材。所谓“一横”,即以专题史形式横向展开的选择性必修三册——《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供高中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要而选择使用。在教材编写中,《中外历史纲要》大体贯彻“简”的原则,删繁就简,详今略古,用更多心力勾勒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重点培养学生历史纵向思维的能力。三册选择性必修教材则是在必修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知识面,由“简”而“繁”,让学生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不同角度分别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繁”,并非指知识的“繁难”,而是指相对于《中外历史纲要》而言,在历史内容的介绍上更为具体、深入,涉及面也更宽,引领学生从不同视角多层次去认识历史。“点、线、面相结合”,既是教材结构的特点,也是教给学生完整知识结构的需要。“点”是具体生动的重大史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面”是观照较长时段、较大范围的历史,是“点”与“线”的延伸、扩展和提升。相对而言,必修的《中外历史纲要》是“点”“线”“面”的结合,三册选择性必修教材则更侧重于“面”的延伸和拓展。

就内容而言,统编历史教材的特点可概括为“两个统一”与“四个突出”。“两个统一”主要指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学术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关键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历史教育相结合,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历史叙述与阐释之中,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和正确评价历史,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学术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则是要恰当把握学术性与知识性的“度”,既要及时体现我国历史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如“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等中国考古的新发现,又要尊重教材沉淀学术共识的特点,着重介绍那些比较成熟和取得公认的学术成果,并且以准确无误、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给学生,避免过度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四个突出”,则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突出唯物史观的指导。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教材编写的根本遵循,必須体现在教材内容的方方面面,贯彻于历史发展过程的始终。本教材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中,生产力的发展构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是突出中国视角。“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国历史教材是为中国的青少年编写的,其目的是让我国青少年真正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因此中国视角与中国立场是必须坚持的。我们固然也要学习世界历史知识,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但需要从中国视角讲述世界历史,“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不能生搬硬套,削足适履,而应从本国本民族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取长补短、为我所用的原则,从人类文明成果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三是突出“人民中心”。中华民族的历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本教材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能够打破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传统史学狭促格局,始终坚持“人民中心”的立场,从“君史”到“民史”,以中华民族的“创业史和发展史”为主线,展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既总结历朝历代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又着重介绍历史上劳动人民的各种发明和创造以及农民斗争和起义,旗帜鲜明地宣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史观。

四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套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与以往“一纲多本”教材的最大不同,便是制定了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要求逐一落实到教材和教学各个环节之中。力求通过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服务于“立德树人”的育人总目标。因此,如何将历史核心素养同历史叙事、历史分析密切结合,做到“以史育人”,便成为教材编写和教学的关键。本教材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较好地诠释了历史核心素养诸要素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

“举一纲而万目张”:让教材充分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

我个人认为,根据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要真正达到“学史明智”“以史育人”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内容的学习:

第一,要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和精神品质,诸如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崇尚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情怀,等等,皆为中国人骨气和底气的精神之源,必须加以继承和弘扬,用以培养青少年的浩然之气和优秀品质,使之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第二,要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中国近代历史,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由来。近代史是离我们最近的历史。学习中国近代史,关键是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因落后而挨打的苦难经历,了解近代以来各派政治力量都曾尝试过以不同的方式挽救民族于危亡,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彻底改变中国的命运,使中华民族走上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第三,要引導学生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增强“四个自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对照就不了解历史进步的尺度。必须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辉煌历程和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成就,使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本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把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让青少年更多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多感悟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发愤图强的光辉历程,更多认识新中国走过的不平凡道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重要论述已经指明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以国家统编历史教材的使用为契机,将“以史育人”“以文化人”落在实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千千万万栋梁之材。

(作者系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 施久铭

推荐访问:育人 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