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课程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3-06-21 19:48: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迫切要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倡导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逐步在自由活跃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创新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综合能力,突破历史过程中的思维定式、轻松应付考试、培养创新性人才等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创新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综合能力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就中学历史课程而言,多年相成习的“记忆一复制型”纸笔测验模式,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所倡导的解放学生、释放学生潜能真正实现其学习主体性的宗旨是不相符的。在传统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强化和训练,容易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现象,一方面,提高不了学生对学习历史学科兴趣;另一方面,在当前的升学考试中,往往造成学生面对日益灵活多变的试题时,发憷或无从下笔,最终造成学生学得无味、考得不优。孔老夫子曾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历史知识的学习需要记忆,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融会贯通。在当前升学压力等相对较大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倡导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逐步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创新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突破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定式、轻松应付考试、培养创新性人才等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学生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社会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自学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只有及时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务之急。通过教学实践,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初浅认识。

一、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关键

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奇性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智力冒险是合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意识,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独创性人才。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见。

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每一堂课,我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的想、问、辩。刚开始绝大部分同学胆小,也不知如何提出问题,我就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讲维新变法运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你认为变法的结果会怎样?鼓励学生大胆的作答,只要能积极思考回答,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都给予表扬或肯定,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打开了,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书上的内容,还将课外知识,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有了独特的见解,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许多学生能在老师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从不同得到角度去分析问题,对学生的关心、尊重及尽责的美好情感,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效应,从而转化为创造性和内驱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主动性、创新性。如讲《明末农民战争》时,一位原发言就脸红的学生,却自告奋勇地根据所学知识,对“闯王进京”作了创造性的场面描述:“1644年3月19日中午,李自成头戴毡笠,身穿青布衣,肩背弓箭,腰悬宝剑,骑着高头大马,率领农民军官兵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入北京城。城内百姓,张灯结彩,欢迎农民军进城……”通过创造性的描绘,一个保持劳动人民本色的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学生如身临其境,分享到农民推翻明朝封建统制的胜利喜悦。这位学生的发言也博得了满堂彩,可见,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潜意智能,并使之成为创新意识的策源地。

二、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前提

创新,就是不囿陈说,深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提出新观点、新理论,以指导新的实践。中学历史课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如何从“记忆一复制性型”传统教育方式中走出来,是目前中学历史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读书是获取知识的很好的方法。但,我们要教育学生不应该成为书本的奴隶,不能淹没在书本知识里浮不上来。目前高校招生考试过程中,是否能有效地启动知识积累、借助已知求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检验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历史教育走出传统,就必须遮掩着眼于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观念的改革和创新,教师和学生要变“为复制既往而教,为应试而学”为“为创造未来而教,为创新而学”,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学生能结合史料,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针对具体的历史问题,灵活利用掌握的历史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辨证分析,提出独到见解,加深对历史基础知识点的记忆、理解、接受。

三、质疑是创新的源泉

创新是一个由生疑、存疑、质疑到释疑的循环过程。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疑乃学之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本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先知的“知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他的智慧、才能,而历史上的诸葛亮非“不食人间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说以后,同学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提出了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①用人多疑,不会招贤:②事无大小,亲自过问;③实无大事,缺少勇气和判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涵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

上做文章。当然,“新”和“异”并非随心所欲,毫无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史实,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判断,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哗众取宠。

“创新意识的培养”,“学会到会学”的飞跃等创新教育的尝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同时,教师一定要强化自身的创造意识,调动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塑造其创造精神,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为宗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不断探索和改进,才能益完善。

中学历史课教育,不仅要教授学生历史知识点、解决学生惑而不解的问题,更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打破教条、不断超越。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使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掌握的或书本所记载的知识。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掌握,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原始积累的一个阶段,而中学历史课教学中,老师应更多加入“授渔”,培养学生学习的实际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学生在领悟老师所传授的分析问题的方式的同时,要善于质疑,这样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才会产生知识的迁移,从而构建一种新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达到创新目的。

四、实践是创新的动力

中学历史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基础历史知识点的记忆与实践分析解决能力的培养相统一,传统历史史实教授与科学历史观分析当前社会政治形势培养相联系,努力创造出不同以往的新方法、新思路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改变重教授知识轻培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做法;独树一帜的创新性思想产生之初或许不够完善、不够成熟,为师者要以宽容的态度去培育它,要对学生在创新思考探索过程中出现的不完善之处予以理解和支持,帮助学生树立敢于思考,敢于探索的信心;鼓励学生针对某一显示社会政治问题结合历史展开讨论,如:针对二00五年四月二十六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一行访问大陆一事,让学生展开讨论,以此调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五、自由、活跃的课堂教学是创新的保证

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依赖于自由、活跃、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历史老师需注重设计多元化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如课堂剧编演、课堂小品编演、手抄报编写、课堂辩论、小组活动、历史小制作、历史名著读后感、历史影视作品观后感、专题历史问题探究小论文、历史名胜古迹小游记等,设计多元化的测试方式,如语言测试、文字测试、动手测试、表演测试,使各种测试方法有机渗透、使历史教学在浓厚的人文主义气围中、使学生增添对历史的亲近、对历史追求、对历史的热爱。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习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传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是步如攀登科学颠峰的阶梯。例如:世界史中有关改革的问题。日本、俄国等国发生过重大的改革,我重点分析了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影响,使学生理解大化改新,使日本历史发生转折,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那么,在以后学习“明治维新”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参考“大化改新”,分析其原因,学生就会以分析“大化改新”原因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借鉴,从而得出。由于封建统治的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内忧外困,同时辨出两者的不同,前者是奴隶社会的阶段矛盾尖锐,后者是封建社会的内外交困的危机,每当讲完同一类问题时,都要总结出这一类问题规(下转第148页)律性的东西,分析共性和个性;当讲完所有改革时,我引导学生思其共同原因,不少学生能归纳出“落后的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导致危机的出现”,能够从现象分析到本质。通过实践,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会学知识,学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不知道知,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熟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的过程。只要让学生自己“会学”,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在人生的征途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

中学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淡化书本权威和自身权威,努力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不一味“填鸭式”教学,允许思维的多元化,大度地接受学生在探索中所犯的错误,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勇气。这种良好的育人环境的形成,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将得到充分的发挥,极大地培育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将极大地推动中学历史教学饿发展。

六、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创新的基础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做到厚积薄发,否则,创新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单纯地传授知识为知识外延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教会学生怎样去思考、去探索、去质疑,变抽象教学为具体实践,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好感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分析问题的能力,即指对问题能够进行分解,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所教授的知识做深层次的分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之对历史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从方法论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法、形象思维法、理想对比法等分析问题的技巧。中学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牢固掌握的历史知识点,针对不同题目测试,熟练运用解题方法,顺利解之,提高学生对历史测验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提高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在中学历史课教学的创新过程中,教师需有创意地整合教材内容,有创意地组织教学活动,有创意地命制练习题目。要让学生切实参与其中,针对现实生活,运用历史学分析、对待。近年来高考某些试题参考答案的不唯一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教科书出现不正确和过时的知识,以正反两个方面表明了我们教育学生不能“惟书本是从”。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与书本上不一致就体现着创新。只有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步。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是与天俱来的,而是靠中学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体制,营造浓厚的创新教学气围,靠教师加以培养,形成创新型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这样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历史教学论》第一版。陕西师范大学出赵克礼版社,2005年

[2]张迎春.新课程教师读本(第一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吴萌.课堂教学案例(第一版).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4]《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9年

[5]杜泽逊 .文献学概要(第一版).中华书局,2008年

[6]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第一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作者单位:陕西省岚皋县城关小学

推荐访问:浅谈 培养 能力 课程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