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在民族意识中的地位变化

时间:2023-06-21 19:3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汉字是人类文明史的“活化石”,反映了华夏民族在繁衍进化过程中的观念意识、社会制度等内容。本文从“女”部汉字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的变化,探究了女性在民族意识中的地位变化。

Abstract: Chinese characters are the "living fossils" in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hey reflect the concept and consciousness, social systems in the process ofreproduc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d the status changes of women in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from the chang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bout "female" in human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关键词:汉字;女性;地位;变化

Key words: Chinese characters;female;status;change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273-03

1析形说“女”,释“母”溯源

跪坐这种姿态来源古代的衣着和居家方式及习惯。华夏先民最早的衣着,仅是身前有一块遮布、后来增为前后两块。再后来,变成整块的围裙。一直到殷商时期,多数先民仍是赤足、裹腿、短裙,没有内裤,显然,这样的服装,在席地跪坐时,只有跪跽才能遮蔽私处,这是最好的席地居坐方式,也最能显出女性的文静端庄。可见“女”字的取形,是上古生活的真实写照。

古人造字时,即注意到了女性的特征:文静端庄、慧丽娴雅,也考虑到女性的特点:弱小柔妩、温顺阴柔,如古代城上之矮墙称“女墙”,女即表示小。《诗经·七月》:“猗彼女桑”,女桑:指柔弱小桑。“女”即指女性,又代表阴、阳之阴。还取义婀娜妩媚之柔。

“女”的取形造字,先民不仅对女性没有辱贬,而且还有不少的褒赞。这个“女”字造形十分优美,如同一个女人跪坐席上,双手自然优雅地交于胸前,显得很规矩,似乎有点羞涩,样子既优美雅致,端庄文静,意义也非常深刻。

“母”与“女”字形相近,是“女”的发展变化,只比女多了两点,加以强调或表示女性的乳房。母亲在哺乳婴时,乳房因乳汁而胀大。突出乳房正好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母亲的这一特征,乳峰高耸,正是哺乳奶孩的母亲的真实写照。甲骨文字形,象母亲有乳之形。本义指母亲。

《说文解字》:“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1]许慎认为“母”的本义就是“育子”,说明每一个人的生长都是母亲用乳汁喂养大的。

“母”的造字,不仅表现了母亲乳峰高耸这一外形特征;而且表现了母亲对人类繁衍、哺育之恩:是母亲经受了十月怀胎的苦累,并且以分娩的鲜血和痛苦,带来了新的生命;又以爱心乳汁哺育婴孩长大成人。没有母亲,人类就没有生命的繁衍,就没有笑声和欢乐。母亲对人类有繁衍之功、哺育之恩,是我们人类之根源,是值得崇敬和报达的。

所以说 “女”与“母”,是我们人类之根源,没有“女”与“母”就没有“人之初”。

母亲是无私和伟大的,母亲给予人类的母爱是无限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对人类的恩惠就如三春阳光,是我们永远享用不尽,也报答不尽的。所以子女对母亲有着永久的依恋。“儿不嫌母丑”母亲在人类的心中永远是美丽!

有人这样赞美母亲:古今中外,凡文学作品,都少不了对母亲的颂扬敬赞。母亲无私、伟大、美丽、慈爱……母亲是世间一切最美好词语的总和。人们把祖国比作母亲,因为祖国是生养我们的地方;人们把就读过的学校比作“母校”,因为母校用知识的乳汁培养了我们,我们最初学会的语言叫母语,因为母语是母亲教给我们永不忘祖的语言。[2]

“女”与“母”二字的产生,应该在造字的早期,先民需要寻人类之源,对“女”与“母”的观察也深刻入微,很准确地抓住了特征。这为二字的产生和演化奠定了基础。

汉字是人类文明史的“活化石”,她不仅记录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也反映了华夏民族在繁衍进化过程中的观念意识、社会制度等内容。

母系社会时期,从社会观念和地位讲,女性地位是崇高的,女性是美好的象征,是非常受尊敬崇拜的。

2女性是造物之主、美丽之神

“女”在上古采食野果和狩猎为生的自然经济社会,曾处在社会的中心地位。人类经历过“母系社会”,女性曾被看作是造物之主,美丽之神。

“女娲”《说文》:“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造人、补天、化万物的造物之神。

“嫘祖”:黄帝之妻,教人养蚕,桑蚕之母。

“姜嫄”:后稷之母,踩天帝脚印而孕育后稷。

“婵娟”、“嫦娥”:奔月神话中的仙女。

“娥皇”:唐尧长女。

“女英”:唐尧次女,或作“女瑩”、“女罃”。

“女宿”:传说中的“天星”

“女夷”:传说中掌春夏万物之神。《淮南子·天文》:“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鸟、草木。”

“织女”:神话传说中的星神,美女。

“汉女”:《诗经·汉广》中游女——是汉水之神女,水神。

“女志”:相传为有莘氏之女,鲧妻,生禹。有莘即高辛部落帝喾之后裔,与夏联姻。《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作“女嬉”。

“女歧”:古代传说中的女神,既九子母,也作“女岐”。《楚辞·天问》:“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

这些神话传说时代的女神,她们是造物之神,也是美丽之神。

再看看下面几个与“女”相关的汉字:

能多生多育为“好”,这种认识在人口稀少的古代,是十分普遍的观念。“好”在先民的认识观念上是以“生儿育女”为重点的,这种意识的影响是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女子不肖,无后为大”就是封建意识中最典型的反映。

“好”也指女性貌美。后引申扩展为:美的、善的,优点多的,合乎理想,令人满意的,值得肯定的,都称之为“好”。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蓬君。”好风景:显然指美好的景致,古乐府《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好女:指容貌美丽、漂亮的女子。

“好”另一个读音hào,意义为①喜爱,爱好,嗜好,好高骛远,好大喜功,好逸恶劳。②指容易发生某种现象:如冬天好刮北风。

“妙”的构字:“少”和“女”组合,这本身就是一个奇妙的构思,可谓好极了,巧极了,妙极了。“妙龄女郎”:青春年少的女子。

最早用“妙”字的似乎是《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玄本是黑红色,是幽远混沌,一团漆黑,看不清楚有什么。这就是妙。“玄妙”是奥妙难以捉摸。道家在各地有不少“玄妙观”,一则大概源于他们的祖师——老子,二则也表明了道教的神奇。

“妙”的意思在神妙、奇妙与美好之间。本义指精微,“女”为形,“少”为声兼表义,表示细微。

《战国策·楚策》:“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这里的“妙音”指美妙悠婉的音乐。“妙”是难以说清的,于是有了“妙不可言”、“莫名其妙”的成语。

“妙”产生于虚无,所以有玄妙,奥妙,神妙,奇妙。

“妙手回春”赞扬巧手能扭转乾坤,有起死回生的神力,仿佛能把春天召回人间。“神机妙算”则比喻心机谋算出神入化,极其高明。

“妙”是超凡脱俗,非同一般的美丽和神奇,这个造字无不充满对少女的赞美神往。

早期“女”部汉字大多与女性的优雅娇美相关,如:

婀娜——形容女子之体态轻盈婉娩多姿。

娉婷——美好貌。

姿色(姿媚)——形容色形貌“姿容媚悦人曰姿媚。”

姱容——谓美容也。《楚辞·招魂》:“姱容修态,姮洞房些。”

姝孋 ——犹言美丽绝于众也。

姣好——犹美好也。

还有“媛、娇、嫣、嫔、妙、娴、姗、妍、妩媚、娓婉、娟、婕、婧……”等等。

以上字词无不表达对女性的尊敬、赞美之情,不仅表现了女性的美丽媚柔娴静,也表现了女性的温顺、善良、优良品德,这就是汉文字的表“义”性。

3女性在上古时期的中心地位与权威

在母系社会,女性居于支配地位,中心地位,氏族部落女子留守,血统维系于母亲一方,“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女娲造人”传说中的女娲就是华夏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

没有“女”何有人类的繁衍,始祖之意不言而喻。万物开端与“女”相关。造字本身就将母系氏族女性的中心地位确定了。

“始”的本义含有初始、开始,引申为开端,当初,最早,方才等意义。《老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百姓民众养活生者安葬死者没有遗憾,王道就开始了。

《论语·季氏》“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只担忧社会不安定。

“安”字反映了先民憧憬安宁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最朴素理想:一要有房子安居,二要家中有个好妻子。这就是先民安逸、舒适、完美安定的“家”。上古时代,人类祖先没有房子住,与禽兽为伍,或躲在树上,或掘地为穴,生活是何等动荡,进入对偶婚时代,人们学会了盖房子,有了相对固定的配偶,能讨得一个妻子,让她操持家务,生儿育女,这当然是安然稳定、舒适幸福的生活了。如果有室无女,房子再大再好,也空空荡荡,索然无味。《诗经·关雎》就描写了一个男子因追求“窈窕淑女”,“求之不得”而至于“辗转反侧”的情状。可见有房子无女子,对一个男子来说,内心是孤寂凄凉而痛苦不安的,所以,安适幸福的生活既要有房子,又要有女子,二者缺一不可,有“房”有“女”才有家园安定幸福。

也有一种解释说:古时男人外出狩猎劳累而危险,女人在家相对安全、安静;家有良妻,和睦安定,男人也安心。“安居乐业”、“安身立命”、“安如泰山”、“安定宁静”、“安和调顺”等等都表现了这种安然平静的意思。

“威”即“婆”,“婆”是治家之主——引喻“治国之威”。

3.4.1 指婆婆,即丈夫的母亲《说文》:“姑,夫母也。”唐·王健《新嫁娘》:“三日下厨房,洗手做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按旧规矩新娘子过门三天要下厨给公婆(姑)做第一顿饭,因为不知道“姑”(公婆)的口味,就先请小姑尝尝。

3.4.2 “姑”指父亲的姊妹。《尔雅·释亲》:“父之姊妹称姑”。此义现在还通行使用。另外也将丈夫的妹妹以孩子口吻称为“小姑”。

3.4.3 指岳母,即妻子的母亲。《礼记·坊记》“婚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郑玄注:“舅姑,妻之父母也。”

杜甫《新婚别》:“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这里的“姑”指婆婆,丈夫的母亲,“嫜”指公公,丈夫的父亲。代表公公的“嫜”字为何从女旁?明显是母系社会遗延风俗。已是男权社会的唐代为何“嫜”在“姑”后呢?除了诗歌押韵平仄需要外,也可以看见上古时期“母系核心”地位观念的沉积和影响。

4“姓”是母系氏族部落血缘关系和家庭系统的符号

《说文》:“姓,人所生也,古之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之,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天子因生以赐姓”。“姓”最早的含义与女性生子这一现象有关。“姓”是出生的血缘关系的称谓,“姓”清楚地说明了同姓人群都是同一女性祖先的血缘子孙,“姓”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符号,也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姓”:标志家庭系统的符号,让我们通过下列一些姓氏了解“女”的氏族地位。

“姚”,虞舜姓姚,《说文》:“虞舜居姚虛因以为姓。”虞舜播植百谷,开渠灌溉,知人善任,选用贤才能人,开创了上古时期的政通人和,被誉为明德圣君。

“妘”yún《说文》:“祝融之后,姓也。”相传上古高辛氏火正祝融的后代,以妘为姓。

以上帝王和国姓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人类的确经历了母系氏族部落阶段,部落联邦都是以“女”为主的血缘关系作为部落邦国之“姓”。这一些“女”部首的姓,足以证明中国最早的氏族制是母系氏族这一点。

5男权社会的出现,女性地位一落千丈

母系氏族时代,人类实行的是群婚制,女子在“家”,以维持母系的稳定,父权形成后,为保证父系的延续,男子势必要求女性落户于夫家,以独自占有,而女子一旦从夫而居,就丧失了在生产、家族、婚姻及其他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成为男子的附庸,处于被奴役,被压迫的境地。

“奴”——奴隶,仆从。《说文》:“奴婢也”。“奴”是一个会意字,由“女”与“又”(“又”,表示“手”)组合构成,本义是被抓获或用手牵着的女性,显然是指部落战争中的女性俘虏。在奴隶社会这些俘虏不仅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人身自由,成为被人驱使的奴隶。

从以上几个字可以看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地位确实一落千丈,成为附属品,逐步远离政治文化权力的中心,一步步沦为“奴婢”。

6封建社会的出现,一系列带侮辱性的汉字随之产生

随着封建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妇女受政权、族权、夫权“三权”压迫,处在了社会底层,一系列带侮辱性的汉字随之产生。

奸(葌、姧、姦):乱、干犯冒儿,奸邪诌媚的人。

婊、妓:旧社会被迫卖唱、卖艺、卖淫的人。

妒:妒嫉,心怀怨恨,心胸狭隘的意思。

娼:妓女,旧社会被迫卖身的女性。

妖:(女性被认为是红颜祸水)妖怪,邪恶的人。

婪:贪婪,想要得到不应得到的东西,婪得无厌的意思。

妄:《说文》:“乱也。”胡乱、狂乱、荒诞等含义。

妨:《说文》:“害也。”妨碍、影响、拖累之罪强加于女性。

嫌:本义指疑惑,后指讨厌,不满,怨恨,嫌弃、嫌疑等含义。

娱:《说文》:“乐也。”取悦于人(女性成为消遣供人赏玩之物)。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华夏社会逐步进入男权至上阶段,女性地位一落千丈,处在社会底层,许多含有对女性鄙视和带侮辱性的汉字随之产生并广泛流行,大大损害了女性的形象。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岳麓书社),影印本(2005)第093861号.下文均简称为《说文》.

[2]李梵编著.汉字的故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010286号221页.

[3]古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2004)第136920号283页.

推荐访问:地位 意识 变化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