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

时间:2023-06-21 17:36: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在下姓陶,家中有陶瓷、陶片粉饰门面,哄抬身价,算是与陶日夜相伴,茶余饭后,午倦晨昏,便把陶作为把玩的尤物,细细地品匝,似乎便于这陶中悟出些真谛来。

在一堆堆的篝火旁,原始人席地围坐,在土坑中烧起火堂,烘烤野物,随着灰飞烟灭,他们看到了火的力量,这火堂边的土块比起别的任何土块都要板结,近乎于石块。可以想见,奴隶社会刀耕火种的漫长岁月中,人们为生活寻找些微新意所作出的努力,是那样的让今人觉出它的不足道,但是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浸染着先驱者思维的火花,原始社会中原始智力的开发并不像今人想象的那样简单,或许这火花是瞬间的稍纵即逝,或许这火花是一种原始生活智能的积累,或许是天意,或许是悟性,终于他们从火花——原始的火光中得到了启迪。

于是,一些有灵性的原始人开始试着用火烧烘泥块,各种形状的泥巴成了瓦缸,成了小罐,成了泥钵,成了陶壶,一个成功的现实摆在他们面前,成了他们的骄傲,成了他们新生活的开始。这群原始人就是尧帝的后裔——陶唐氏。

陶姓是陶器最早的创造者和发明人,已是不容置疑了。他们用自己灵巧的手,为人们的生活添上各种形状简洁而又粗糙的生活工具。陶制品成了原始社会的工业品,陶器也许应该算是人类文明迈开第一小步的发端和标志。人类开始懂得用智慧和技艺来改变生活。在奴隶社会中,使用陶制品,或许是一种奢侈,象征着使用者的身份,显示着征服者的高人一等。

陶唐氏成了最早的工匠,用今天的术语说应该算是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吧,制陶技术的开发让他们觉出自己的荣耀,于是他们便商量着用陶作为他们这些工匠的统一称呼,也就是姓氏。陶姓便诞生了。

陶唐氏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原始社会的荒凉给陶唐氏提供了一个驰骋想象和发挥才干的好机会,由于陶泥的烧制,陶唐氏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为尧帝所器重,所赏识,他把他们带到自己的都城——唐城,开始建立自己的封国,也给陶姓子民开辟了一条通观达识的路,启动了一扇智慧的窗。

于是陶氏便把尧帝当成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天尊,摆在祖宗牌位最高层次,尧帝成了陶氏的人文始祖。

陶进入这一层,就多了深一层的涵义。在人们的羡慕中,陶唐氏兢兢业业,一刻也不敢懈怠自己,只想着怎样为仁慈而又宽厚的尧帝多多创造一些原始的“高科技产品”。他们没有凡念,没有官欲,总以一个工匠自居,保持着某种矜持和不屑一顾,用自己的智慧去赢得社会的尊重,赢得大众的认可。他们推动了奴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后来封建社会的新型生活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陶唐氏的自谦和脱俗,是自我养成的良好秉性,他们用这种习性和骨气延续香火。于是,当社会在朝前跨出一步又一步时,陶姓却在孜孜以诚地甘居本分,坚守着自己的道德防线。甚至闭门思过,反省自己制陶又在哪个地方,哪个环节出了差错?而没有去盘算明天的功利,官职金钱,成了陶唐氏的身外之物。

陶唐氏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思维定势和生活层次开始慢慢地向后移,封建社会前期,陶氏“凤隐于林”,啼唱的调门显得嘶哑而没有力度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

陶制品渐渐逊位于铜制品、铁制品,当那些刀枪、矛头显现时,陶土在褪火后所呈现的青色和灰色,无法与刀矛的锃亮相媲美,它的灰头垢脸,成为社会生活的陪衬。在大肆炫耀武力和暴力的秦王朝,陶唐氏终于在大起大落中回归平民生活,陶制品的泛滥也使自己开始走进平民百姓的家什中间,成为常见的、不足珍惜的生活道具。

不过,陶人并没有为自己的遭遇和情境感到沮丧,他们认命而甘居清贫,岁月磨蚀了他们好强的性格,却也给他们增添了应对穷困的本领。

陶人的德行,在制陶的经历中得到升华。不求富足,不求高官厚爵,只想通过一种普通人的实实在在的生活,换来社会对自己的尊重。虽然,这种认可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可是他们把命运看成是自己把握的舵柄,只瞄准自己的航向,朝前驰奔。

他们从唐城中搬出,带着自己的家口,背着行囊,顺着黄土地那一条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踏着满地残破的零碎的陶瓦片,当然,他们手中也还抱着一只钵 、一口缸,作为自己对一段历史的回顾和见证,这只钵、这口缸,在家族的祭奠中,一直摆在祖宗的牌位边,享受着香火的祭拜。不过,历经岁月的风霜,这只钵、这口缸也就成了古物,成了人们的掌中宝,价值不菲。艺术的长廊中,研究者的目光,聚焦在陶制品上,这陶片附庸风雅,又成了弥足珍贵的东西,成了文物拍卖行的上等品,被拍出一个个天价来。

几十年后,也许,我的灵魂也将羽化成这陶片,成为众多的零碎的陶片中的一员,被丢弃于山角、路边,供路人践踏,甚至被路人忽略,但能做这样的一小块,这也算是我对历史的承载吧。

作者简介:陶江,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昌市文学院特聘作家,至今在全国报刊发表报告文学、小说、散文等作品一百八十余万字,并有部分作品获奖。长篇小说《水边的仙茅草》为2007年中国作协重点扶持篇目,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