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认识—理性分析—感悟升华”教学模式的应用

时间:2023-06-21 16:1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关键词】初中历史 感性认识 理性分析 感悟升华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31-02

经过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感性认识—理性分析—感悟升华”教学模式是值得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的。在该教学模式下,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充分考虑了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符合一般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九年级世界历史教学实践,谈谈应用“感性认识—理性分析—感悟升华”教学模式的体会

一、感性认识

众所周知,初中生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其理性分析能力尚不成熟。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图片、实物、故事、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历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以教学四川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上古亚非文明》中的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为例,笔者下载了新浪视频《埃及胡夫金字塔和人面狮身像》,用视频工具对视频进行了剪辑,将视频播放时间控制在5分种内,视频的内容包括胡夫金字塔的外观和内部构造、埃及奴隶社会时期的壁画、狮身人面像等。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了解了以下知识:埃及大约有80余座金字塔,它们散落在尼罗河下游吉萨一带。法老胡夫的金字塔最大,塔高146.59米,塔身由230万块巨石构成,每块巨石重约2.5吨。虽然埃及离中国非常遥远,但是多媒体教学拉近了学生与埃及的距离,古老的金字塔仿佛就在学生身旁,学生能感受到金字塔的伟大和神奇,这样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

史料是构成人类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人们是通过史料来了解和认识历史的,掌握史料的多寡,认识史料的深浅,是衡量人们对历史是否理解透彻的标准。因此,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教师要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历史,就需要在教学中补充必要的史料。

例如,教学四川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中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笔者通过展示材料、解释材料等途径,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笔者出示以下教材中没有的史料: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田令》 通过教学解释,学生明白了“班”是分、赐的意思,当时土地属于国家,国家每6年按人口把田地分给农民,田地不能买卖,受田者死后归还土地。同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中国隋唐时期的租庸调制的主要内容,笔者通过增加文字材料让学生理解: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谷物2石;调——纳绢2丈或布2丈4尺;庸——服役20天,不去可纳绢或以布代役。通过在学生有疑惑的地方及时补充材料,教师作简要说明,学生能清楚地了解大化改新的内容,从而为进一步思考“日本为什么要学习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的问题提供了空间。可见,教师合理补充史料,可以丰富历史课堂。

二、理性分析

历史教学要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容易理解感性的事物,不易理解理性的知识。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感性认识是理性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重视这一客观规律。教师应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事物,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以教学四川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上古亚非文明》中古埃及金字塔的内容为例。笔者播放相关视频使学生感受金字塔的雄伟和神奇之后,设置了以下问题:(1)金字塔的每块巨石重约2.5吨。当时,没有先进的机器设备,只能靠人力,古埃及人是用什么办法开凿和运输这些石料修建金字塔的呢?(2)金字塔有很多未解之谜:金字塔底周长×43200=赤道的周长,金字塔高×43200=北极极点到赤道平面的距离,金字塔底的面积÷塔高的两倍=圆周率,金字塔斜面高×600=1个纬度。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巧合,或是“外星人”建造了金字塔,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以上两个问题能很好地刺激学生的思维,笔者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金字塔建造过程的认识,同时通过数据理解金字塔的神奇。小组讨论环节,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能使学生由表及里、深层次地理解历史。

又如,教学四川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中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笔者通过补充必要的史料,丰富学生对日本大化改新内容的认识,使学生形成最近发展区,然后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请认真研读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你觉得日本改革后的制度要比之前的制度先进吗?先进在哪里,为什么?由于笔者做好了教学铺垫,学生对大化改新有了较深的认识,他们的分析很到位:在政治上,中央集权制代替了世袭制,以才选官;在经济上,土地由私有变为国家所有。显然日本借鉴了中国隋唐时期先进的制度。这次改革是成功的,因此日本很快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有意义的探究学习必须基于相应的知识基础,只有使外界的新知识和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相互作用,使新旧知识相互同化,学生才能真正消化和吸收,“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在以上两个教学案例中,进行问题设置时笔者都遵从这个原则,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是外表的积极,而是一种内心世界的触动,这样的讨论才不会虚有其表。

三、感悟升华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教学除传授历史知识外,更应该开展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多元化、开放性的人文思考能力,对人和社会的领悟和理解,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和担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升华,使其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人格、创造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人。

例如,教学四川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上古亚非文明》中古埃及金字塔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学习完毕后,教师要点题:金字塔所表现出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反映了古埃及建筑技术的高超,它是古埃及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奴隶社会进步的文明标志!从而让学生不仅认识金字塔的神奇和伟大,更让学生高度认识历史基本发展脉络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想层次。让学生既认识到奴隶社会令人心酸恐怖的一面,也认识到其文明的一面。

又如,教学四川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中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时,笔者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他国先进文明的民族。我们要正视中日两国之间的差距,虚心学习,勇于创新,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样教学,学生能自然而然地产生感悟,思想得到了升华,较好地渗透了人文教育。

教学实践证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感性认识—理性分析—感悟升华”教学模式,能够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黄珺.中学史料教学刍议[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9).

[2]冯长运.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03.

[3]陈其.美国高中世界历史教科书的特点及启示[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1).

(责编 雷 靖)

推荐访问:感性认识 升华 教学模式 感悟 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