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文明公共的密码

时间:2023-06-21 15:48: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自从有了文字,人类才开始真正进入文明时代。

什么是文明呢?在我看来,文明就是通过文字这种符号让人思路变得清晰、心里变得敞亮,通晓事理,通过认识世界从而能够改造世界。如果这种表述还有些道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让人变得聪明晓理,离不开文字符号这种载体。

的确,拥有高级的、复杂的思维与情感的人类,之所以能有今天繁荣富足的生活,走出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是因为人类能将自己的文明成果传承下来,而别的动物却不能。人类传承自己的文明成果,需要借助一些载体,这种载体本身,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形象与抽象的合体。如人类最早的记事方式,是结绳记事。绳子本身是物质,由人打成不同形体大小的结,就表达不同的意义,曾经生香活色的生活画面、场景,被几个绳结就固化了;也就是这些没有生命的绳结,储存、记载了丰富的、无穷无尽的信息。对一般人而言,看到的只是绳结,可是对于设置这些密码的人来说,看着这些或大或小、或近或远的绳结,还原的却是当日所有生活内容。由打绳结演化、进步成更高一级的文字符号,更是物质与精神、形象与抽象的结合体。因此,文字是记录文明的密码。人类学习的过程,就是熟悉乃至熟练掌握这种信息交流公共密码的过程,从而能够不断破译所有人类的成果,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同时也能使用这种公共密码记录自己的思考与发现,最终也给后人留下越来越文明的印迹。

人类的文明,或文字的成熟与发展,是在奴隶社会。这个时期的文字是一种高级精神产品,为国家机器、贵族阶层所掌控。当时的社会大众,看文字符号记录的信息,有如看天书,因为无法破译这些文明的密码。所以,在奴隶社会,两个部落交战的过程中,如果让一个奴隶去送一封信,根本无需担心他中途会偷看信的内容,也无需担心其会泄密。即使信落到敌军奴隶手里,也无需担心,因为这些内容,只对能看懂这些文字符号的人才有价值。

在我国,奴隶社会的末期——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孔子这个没落贵族的出现,因为他政治上的失意,于是他杏林设坛,大兴私学,广收弟子,最终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文化垄断局面,使得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扬。能解密文明与记录文明的人越来越多,故而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因为孔子在传播文化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与贡献,才有了中华文明在封建王朝时期遥遥领先于世界的辉煌。

如今,语文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要实现的目标就是接受教育者通过学习,熟练地掌握这套公用的密码使用规则,从而破译人类积累的所有文明密码,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借助已有的文明成果,创造更多的价值,更好地为人类的生存服务。如果说前者是一个人学习的过程,后者则是一个人通过工作、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在新时期里,我们将语文课程的功能界定为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人文性,是要我们从中汲取精神文明的成果,而“工具性”,则是让我们从中获取一种能力,一种能够运用自如破译人类文明密码的能力,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当这个时代有文明成果出现的时候,我们能够娴熟使用这套约定俗成的公共密码来书写、记录。让人具备在社会上生存、工作的基本素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从而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让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这应当是教育职责所在,也是人必须进学校学习的原因所在吧。

而我们所进行的写作活动,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将人的思想与情感,智慧有序地输出与表达。写作的过程,是将外在的火热生活与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全部转化为一种公共密码,记录在册;而读者的阅读,就是利用已掌握的密码破译技巧与能力,来解密那一个精神与物质文明的世界,是获取文明信息的过程,是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也是获得人类自我发展基础的过程。

因此,写作过程,既是输出信息的过程,也是交流信息的过程。如果输出的信息是杂乱无章的,不是约定俗成的线性输出,不符合人们的接收习惯,对接收方来讲,接收起来也就不是那么的顺畅,就需增加破译的环节。如,习惯了阅读现代白话文的我们,看《诗经》《尚书》《论语》就不是那么好懂,需要借助译文或一些注释,这既有历史久远的因素,也有用词、用字上的不同,更有表达语序、语法不同的原因所在。《诗经》《论语》,因为它们是中国文化源头的一部分,我们才这样费神费力地去读,如果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内容,又写得晦涩难懂,或只有写作者本人能够理解,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肯来问津吧,它存在的价值或意义也就在一点点的削弱。这是我们学习约定俗成的文字书写的重要意义所在,也是我们学习约定俗成的表达输出的原因所在吧。

推荐访问:密码 文字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