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理论下的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宣传画册英译研究

时间:2023-06-21 10:0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该文为2014年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文化翻译视域下会展文本英译研究---以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为例》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 ZD2014150

摘要:旅游宣传画册的翻译有其特殊性,本文运用文化翻译观的有关理论对旅游画册的文化信息翻译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翻译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文化翻译理论;旅游宣传画册; 翻译原则;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引言

进入21世纪,国际旅游业已经从简单的度假或者观光旅游阶段发展到文化旅游的新时期。旅游者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更期望了解旅游目的地的独特文化和风土人情。桂林风景秀丽,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山水名城,是世界旅游组织向全球首推的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成为欧美旅游者到中国的首选旅游目的地。目前,桂林正在加快建设国际旅游胜地,桂林如果要想在国际旅游市场立于不败之地,进一步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就必须做好对外旅游宣传。而旅游宣传画册的英译便是重中之重。如何使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宣传画册的英译更加规范,更能容易被国外参会人员接受和喜欢,从而促进思想各文化交流,扩大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的影响值得进一步反思和研究。

一、文化翻译理论

传统上,翻译被认为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活动。20世纪70年代左右,文化研究开始在西方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兴起,翻译活动逐渐从过去的“重文本和语言”的静态系统,开始向“文化研究”转向。翻译研究更加细致地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语码转换,更加注重对文本的研究。1990年,“文化转向”的倡导者苏珊·巴斯纳特(Susan Bassett)在《翻译.历史.文化》一书中提出了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發展方向。她认为:第一,翻译应该以文化为基本单位,而不能只注重文本层面;第二,翻译不仅是文本间的纯语言解码的语言结构转化,而且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过程;第三,翻译的本质就是原语与译语的文化功能的等值;第四,翻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文化翻译应遵循“文化传真”的原则,译语要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和风格,即把原语文化信息在译语中原汁原味地体现出来。

二、旅游博览会宣传画册的翻译原则

旅游宣传画册的翻译是以国外普通旅游者为对象、以传递旅游信息为主要目的、十分重视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文本翻译。

三、旅游博览会宣传画册的翻译技巧

旅游博览会宣传画册中的文字材料题材丰富,语言生动,包含大量的文化信息。在翻译旅游博览会宣传画册时,译者不但要精通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还要

充分了解两种文化的内涵。在翻译活动中,要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

性,特别是旅游文化的不同之处,才能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旅游文化的特点,同时不会引起误解。

3.1音译或直译

宣传画册中出现的带有人名或地名的景点基本都是由“专有名称+通名(种类名称)”构成。而且专有名称最能体现景观的独特之处,反映当地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由“专有名称+通名(种类名称)”这类景点时最好采用音译的办法,尽可能保留景点特有的文化内涵。如:“漓江”应译为“Lijiang River”,“灵渠”译为“Lingqu Canal”,“木龙湖”译为“Mulong Lake”,“桂海碑林”译为“Guihai Steles”。但对于具有明显特点的、能够反映当地来独特的文化或者自然地理特征的景点,则适宜用直译。如:“象鼻山”应译为“Elephant Trunk Hill”,“月亮山”译为“Moon Hill”,“骆驼山”译为“Camel Hill”。

3.2音译加注释

对于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景点,可以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式来翻译。这样既可以保留原语的文化特色,又可以通过释义来帮助译语读者理解异域的文化。如: “七星岩”的名字是取自天上的北斗七星这一独特的文化寓意的, 因此“七星岩”译为“Qixing Cave (Seven-star Cave)”会更好保留这一文化特色。“龙隐岩”译为“Longyin Cave (hidden Dragon Cave)”会更好,因为龙在中国文化中有很重要的文化内涵,表示吉祥和权威,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却表示邪恶和灾难。

3.3变通

有些旅游景点专有名称含有独特文化内涵或性质,英译时需要变通,采用译文读者比较熟悉的方式来表达。如:“文庙”应译为“Confucius Temple”,“广寒宫”译为“The Moon Palace”,“世外桃源”可以译为“Shangri-La”。

3.4增词释义

在旅游宣传画册中有很多人名、地名、民间传说和风土人情等都是中国文化特色的,在西方文化中没有相对应的概念。因而,译者可以采用增词释义的方法对宣传资料中的有关词语增补相关的背景知识,以方便译语读者了解相关情况,从而理解中国文化。如:

1)石洞和寺庙中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译文为:In stone caves or Buddhist temples there are “16 Arhats”, “18 Arhats” or “50 Arhats”. The arhats is a Sanskirt term which means a Buddhist who has reached the stage of enlightenment.

2)尧山顶上有一尊观音像。译文:There’s a statue of Guanyin on the top of the Mount Yao. Guanyin is the only female Buddha in Chinese Buddhism.

“罗汉”和“观音“是西方游客不了解的佛教术语。为了克服文化交流障碍,方便西方游客理解,译者在译文中增加了对“罗汉”和“观音“的解释,向西方游客传递了中国文化。

3.5 改译

改译就是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在不影响原文的主要意义,不损害原文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原文的文体、语序进行适当地调整,增加或者删减相应的文化背景或者修饰语,以便西方游客理解。如: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诗中写道:“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原文中引用的诗句意在说明漓江两岸的景色十分优美。但这些描写对西方游客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此,在翻译时这些诗句可以不译出来,采用改译法,用简明的语言说明即可。译文为:

The scenery is so attractive that many famous ancient Chinese poets wrote poems vividly describing Li Rive and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on its banks.

四、結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前来中国旅游。旅游宣传资料实际上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游客之间的一种桥梁和纽带,能够使外国游客了解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因此,在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中,译者应该从跨文化的视角,以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尽可能把原语中的中国文化信息完整地融入到译语文化中,传递中国文化,弥补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中西方文化实现完美对接。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中国文化与英汉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 苏飞燕.论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对接[M].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9. 06.

[3] 阳琼.以灵渠为例谈旅游景点宣传画册英译[M].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03.

[4] 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 05.

[5] 张鲲鹏,魏天婵.从文化翻译理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策略[M].教学与管理,2012. 05.

推荐访问:画册 中国 博览会 国际旅游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