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洼文化的生产工具与经济形态

时间:2023-06-21 09:3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生产工具一直是衡量生产力水平和认识社会经济形态的重要指示器。兴隆洼文化的生产工具制造水平如何及是否具有多样性和专业化的使用功能,是我们了解兴隆洼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产、经济结构、经济形态的重要的参照物。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兴隆洼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社会发展风貌。

关键词:兴隆洼文化;生产工具;经济形态

中图分类号:K8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004-03

兴隆洼文化①是中国北方特别是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它分布地域广阔,文化内涵丰富。在现已发掘的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发现有严格规整、排列有序的聚落遗址;有不同质地、功能多样的生产生活用具;有技术粗糙、器型单一的陶器;有制作精美、装饰功能突出的玉器;有葬式简单、葬俗奇特的居室墓葬。这充分说明兴隆洼文化先民已经走入定居生活,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兴隆洼文化的分布范围,东起医巫闾山,西至大兴安岭,北过乌尔吉木伦河,东北至吉林省通榆县张俭坨子,向南辐射至河北省三河县一带,分布区域辽阔。其中,西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大凌河等属于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主要分布区。在遍布燕山南北的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具有共同文化内涵的兴隆洼文化也因地域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色彩。而学者们则根据这种地域差别将其划分为老哈河、教来河流域的兴隆洼类型,西拉木伦河流域的白音长汗类型以及医巫闾山以西、大凌河流域的查海类型。

兴隆洼遗址②是迄今为止中国新石器时代住地遗迹整体保存最好、年代最早并全面发掘的典型聚落。已发掘的170余座房址统一规划,选址合理,一次性建成并聚族而居。30余座奇特的居室墓葬,以“之”字纹和横“人”字纹为主体纹饰的手制夹砂陶器,已经采用了抛光、钻孔技术的玉器等在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中独具特色。

白音长汗遗址③是一处以兴隆洼文化为主要内涵,兼含赵宝沟、红山、小河沿等不同类型考古学文化遗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经三次发掘清理出的86座房址明确分为南北两个以圆形围壕隔开的聚落区。有以“之”字纹和勾连纹为主体纹饰、所有器物口部外侧都附泥加厚,形成外迭唇、口唇近平的独特陶器群,最具特色的扁平长方形石铲和一尊圆雕半身石人像在兴隆洼文化中独树一帜。

查海遗址④是东北地区时代最早、文化内涵单一、地下遗存极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风化岩开凿为房基,以较大房舍为中心,围以中小型房舍,排列密集有序的聚落格局。以透闪石软玉制作的精美玉器,以鳞状表现纹饰的龙纹陶片,形象生动、形体巨大的龙形石堆塑赢得了玉龙故乡的美誉。

在三个遗址中,先民除遗留了大量的以陶、石、玉、骨等制作的生活用具以外,主要以石器制作并与农业生产及采集渔猎活动相关的生产工具更是形制各异、多姿多彩。器物种类包括石锄、石铲、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石球、饼形器和石叶等。器物原材料主要是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器物的制作手法主要有打制、磨制、琢制和压制等。打制的有肩石锄、亚腰窄身石铲、盘状器、敲砸器;磨制的有石斧、石凿、石锛、石刀;琢制的有石磨盘和石磨棒;压制的有小石片和将石叶嵌镶在骨梗凹槽内制作的复合工具,这种骨梗石刃复合工具有匕形器、鱼镖等。上述各种石制类生产工具是遗址中较为常见的,据报道,每座房址的居住面上都发现了一件或数件。

生产工具是人类为了生存和不断改善生存状况的产物,生产工具制造技能的高低及是否具有专门化、多样化的使用功能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认识社会经济形态的重要指标。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着工艺极其简单的打制石器艰难地维持着最原始的生存状态。经过一百多万年的发展,到了大约距今五万年前后开始,生产工具发生了它的历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即以弓箭为代表的复合工具登上了人类历史的舞台,人类从石器时代的单体生产工具时期迈进了复合生产工具时期。正如同恩格斯所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而复合工具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人类在生产工具制造水平上的巨大进步,也意味着人类适应生存环境和改善生存状况的能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了大约距今一万年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革命性巨变,打制石器让位于磨制石器,人类从不稳定的被动的食物采集者身份向相对稳定的主动的食物生产者身份过渡或转变,人类迈进了崭新的新石器时代。

如前所述,大约在距今8200—74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土了许多工艺复杂、制作手法精细、器形多样、用途明确的生产工具。例如:器型较大的呈“丁”字状的双肩宽身石锄,其器身厚薄并不都很匀称一致,均为外凸弧刃,刃部因使用磨擦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光滑度,石锄的凸出部分可安木柄。遗址的发掘者观察到,其使用磨擦痕都在靠刃部的地方,且均与刃锋垂直,当属掘土工具。此外,大型亚腰石铲也是兴隆洼遗存中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其上部打成亚腰,便于束缚木柄,直接使用部分外凸弧刃,两面“刃角”一致,形成正锋。磨擦痕迹与刃边垂直,因此这种器具应该也是一种掘土工具。二者的特点是磨制较为精细,刃面锋利,属于实用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复合工具。遗址出土的磨盘的形状一般不规则,底面概无矮足,甚至有的未加敲琢,使用面均因经常使用而磨成内凹状,宽度多在20—30厘米左右。磨棒多呈两端较小、中段粗大的条形。应具有加工采集来的果实和粮食的功用。此外还有些饼形、扁椭圆形、馒头形的石器,有的保留部分砾石自然面,多留有敲击和磨擦痕,也应该属于一种加工工具。石斧多通体磨光,均为扁斧,顶窄刃宽,刃边略斜,外作弧状,这也是一种装有木柄的复合工具,用途当属砍伐工具。其他磨制石器,诸如斧形器、锛、凿、刀、盘状器等,很大程度上应与采集和狩猎有关。还有一类是压制的细石器,种类极少,具代表性的是小石片和石叶,用以嵌入骨梗凹槽内作为石刃。这种骨梗石刃的复合工具有刀、匕形器、鱼镖等,当属渔猎工具,它是兴隆洼文化先民的首创,这种颇具特征的工具在我国东北至西南的广大弧形地带的多种文化中延用较久。⑤而在裴李岗、大地湾文化及其以后的黄河中下游诸新石器文化中,细石器从很少量直到绝迹,始终没有出现石刃骨梗类工具。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任何阶段,生产工具的变革与进步,始终都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上来看,生产工具的发展史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紧密相关的。当原始人类仅仅能够制造简陋的打制石器的时候,其社会组织结构,也处于较低级的原始群和血缘家族阶段。当复合工具出现的时候,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开始由血缘家族向氏族公社转变。当磨制石器取代了打制石器的时候,社会组织结构也已发展到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但总体而言,在整个旧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只能通过采集、渔猎手段获取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因此,当时的经济结构也只能是单一的依靠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的“采集经济”。

新石器时代是整个石器时代的最后、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生产工具的制造技术越来越进步,工具种类越来越多,制作手法越来越多样化,说明以往人类完全依赖大自然和被大自然所支配的状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他们对大自然的认知能力和改造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升,过去那种经常流动的、单一的以采集渔猎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了。他们需要的是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希望通过对野生植物的栽培和野生动物的驯养来拓宽食物的来源渠道,用以缓解因人口不断增长而造成的食物短缺压力。于是,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便应运而生。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发展而来的。经有关部门鉴定,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胡桃楸果核,与现今西辽河流域的哲里木盟大青沟原始森林以及东北、河北、湖北、浙江、云南等地生长的胡桃楸果核相似,说明七八千年前的西辽河一带“曾有广阔的性喜土质肥沃、气候湿润的落叶阔叶乔木生长,它们可能与其它乔木树种共同组成温带落叶阔叶和针叶混交林”。⑥植被繁茂、草木丛生、气候温和、雨热同期,是远古先民从事采集、渔猎生活的理想场所,采集渔猎依然是兴隆洼文化时期的先民们获取食物来源可靠的和主要的方式。这里有自然环境的因素,也有远古先民继承下来的或者说是习惯性因素所促成的。也就是说,当良好的自然环境还能够使原始先民在不必付出长时间的劳作就可以获取较丰富的食物来源的时候,当他们还能够在那种供求基本平衡的状态下可以继续维持较为舒适和安逸的生活的时候,他们绝不会自愿抛弃或完全放弃他们延用了千百万年的生活方式的。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用于渔猎的石器、骨器。诸如石球、石叶、饼形器、石刀及骨锥、骨凿和骨匕、骨针、鱼钩、鱼鳔等是典型的渔猎工具。还有骨、石复合工具骨梗石刃刀、匕、鱼镖等。此外,在兴隆洼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野生动物骨骼,包括马鹿、斑鹿、狍、野猪、野牛、熊等骨骼。在兴隆洼遗址窖穴中还发现了保存完好的鱼骨。同时,兴隆洼文化先民们已形成了崇拜动物实体的习俗,在兴隆洼文化遗址的居室墓内,还曾发现人猪合葬的现象。先民的许多祭祀活动通常也都是紧紧围绕狩猎活动展开的。这一切都说明,兴隆洼文化时期,采集、渔猎仍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大量的有肩石锄和各式石铲等生产工具的普遍发现也表明,兴隆洼文化时期不仅已经出现了农业生产,而且已从最原始的“刀耕火种”阶段发展到了锄耕农业阶段。⑦当时的先民通过长期反复的观察、摸索,已逐渐认识和掌握了一些植物生长的特性并学会了栽培农作物。他们用石斧砍伐树木,清理耕地,用石锄、石铲去疏松土壤,用树枝燃烧后的灰烬做肥料,然后撒下种子,任其自然生长,待成熟收割后,再用磨盘和磨棒等来进行谷物加工,用陶制的器具来蒸煮食物。在敖汉兴隆沟遗址已经发现的粟、黍作物炭化遗存,应该是兴隆洼文化存在原始农业的确凿证据。但诸多信息表明,兴隆洼文化的农业尚处于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当时的先民对土壤、种子、肥料和农作物的休耕轮植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还是十分有限的,抵御久旱无雨或久雨成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是十分低下的,因此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业在整个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也不大,在兴隆洼文化以渔猎为主原始农业为辅的混合型经济结构中只起着补充性的作用。与原始农业的产生路径基本相似,原始畜牧业是由狩猎经济发展而来。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原始先民对很多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已经了如指掌,他们开始尝试驯养那些相对温顺的动物诸如狗、绵羊、山羊、猪、牛、马、骆驼等。在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出土了马鹿、斑鹿、狍、野猪、野牛、熊等大量野生动物骨骼,这一方面说明兴隆洼文化时期西辽河流域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宜于众多野生动物的生存,另一方面也为原始先民对其中的某些动物进行驯化和饲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可能性。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野猪头骨最多且野性仍然明显,说明它还在驯化当中,原始畜牧业也刚刚开始出现。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单纯依靠“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⑧过渡到“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方法的时期”,⑨也就是由单一的“采集经济”过渡到多元的“生产经济”,从而把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推进到一个新的较高的发展阶段。它直接为人们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并为长久定居和人口的增殖提供了条件。于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规模可观的有一定布局的村落。兴隆洼、白音长汗、查海遗址中有计划一次性形成有序排列的聚落模式,多种质地用途明确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普遍出现,充分证明了这了这一时期的先民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并进入了以采集、渔猎经济为主导,锄耕农业、家畜饲养同时并存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在此基础上,其他的社会生产门类,诸如制陶业、制骨业、制石业也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精致的骨柄石刃刀和石质容器,以及白音长汗圆雕半身石人像的出现,标志着兴隆洼文化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在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先进地位。

毋庸置疑,偏居西辽河流域,距今八千多年的兴隆洼文化先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色彩浓郁、内涵丰富、风格鲜明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他们正以坚实的脚步前行在追逐人类文明的大路上,并对以后的赵宝沟文化及红山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注 释:

①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5,(10).

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3,(7).

④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阜新查海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J].辽海文物学刊,1998,(1).

⑤云翔.试论石刃骨器[J].考古,1988,(3).

⑥孔昭展,杜乃秋.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植物的初步报告[J].考古,1985,(10).

⑦田广林.西辽河流域原始农业的发生及其发展[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1,(4).

(责任编辑 孙国军)

推荐访问:兴隆 生产工具 形态 文化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