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启智,突显主体

时间:2023-06-20 12:4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掌握新的教学手段、方法并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探索过程。在最近几年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笔者怀着“必须让学生切实有效地动起来”、“努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些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尝试指导学生开展以设计问题为特色的合作学习。在广泛借鉴同行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做法——在历史与社会课堂开展基于问题设计的合作学习活动,与同行商榷。

一、历史与社会课开展基于问题设计的合作学习的依据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方法,在历史与社会课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其迫切的现实需要和理论基础。

(一)当前的历史与社会课堂现状需要切实改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的知识经济方兴未艾。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没有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学生厌学情绪较普遍;重视与升学有重大关联的几门学科而轻视历史与社会等学科的情况仍严重。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学习情感普遍不如人意。正因为如此,放眼各校的历史与社会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参与率较低。改变历史与社会课堂现状,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参与率是本学科教师教学迫切需要研究的重点方向。

(二)新课程改革倡导新教育教学理念

1.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杜威曾经提出,教育活动应该区分两种人:一种是拥有一大堆“二手知识”的人,另一种则是机智的、消息灵通(posted)并善于处理他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睿智的人。对于教育活动而言,其目标应是培养“睿智的人”。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我国衡量教育成功的传统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有问题,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根据后者的标准,如果学生提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有识之士呼吁: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我们的考试内容为什么用“答”代替“问”?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引发学生“问”的兴趣,教给学生“问”的方法?我们的学习为什么只关注记忆结论,而忽视学生学习的经历过程?

2007年5月25日至27日在上海举行的“首届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传出了这样的教育呼声:“让课堂产生学生的思想,让教学建立在倾听之上。”“学生学会了思想,就学会了创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这一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如何问、如何问得精彩,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2.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或译为“问题本位学习”,这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authentic)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real-world)问题,PBL旨在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发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作为一种问题取向的教学思路,它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问题中,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思维起于问题,组内自助设问活动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合作中形成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集思广益,共同提高。

3.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亮点之一。

它是以一种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学习目标的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其重要意义在于:生生互动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世界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社会能力的获得;提供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历史与社会课开展基于问题设计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正确有效地开展这一教学活动呢?其基本的活动流程是: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合作—总结评价。如果把开展这一活动看作是一个学生综合思维与能力“PK”平台的话,那么要想收到学生广泛参与、思维积极活跃等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努力做到“战前布阵合理、现场观战细心、战后评战得当”。

(一)“战前布阵”合理

主要表现为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初步培养学生设计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1.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实际,组建具有本学科特点的合作学习小组,要遵循两个原则:(1)“组内异质,异组同质”;(2)学生在教室中的座位顺序安排合理。这样组建的学习小组相对于单纯以“组内异质,异组同质”来说最大的优点是方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开展活动。确定好的学习小组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习任务、学生情况的变化而对学习小组和座位顺序做相应的调整。

2.布置恰当的学习任务。包括给出学习材料和提出学习目标。

学习材料的选取要遵循两点:每堂课活动从数量上要少而精,而且也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从材料质量来看,难易要适度。那些对学生思维带有挑战性的材料会在学生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是最恰当的做法。

学习目标是学习者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确立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每位学生的首要学习任务。目标越明确、越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其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在学习《进入社会主义》的部分内容时,笔者是这样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

师:土地改革后,农民太高兴了。你知道吗?土地改革主要改变了什么?这样的改革有什么意义?但是,任何事情都有美中不足之处,你能想到土地改革后有哪些美中不足之处?然后,各学习小组内阅读第14页的第1至第3段,根据学习材料设计出了个以上最能体现材料观点的问题。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设计成果最全面、最有特色?

(二)现场观战细心

小组交流合作是活动的中心环节,也正是学生思维碰撞最激烈、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时候。这个时候,教师要深入学习小组,细心观察学生活动情况;既要从宏观上掌控小组活动进程、活动方向及学生参与情况,又要细心搜索小组合作学习中细微的亮点与不足,努力做好引领者、帮助者。

1.培养学困生参与课堂的能力,提高活动参与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实践来看,在活动的初始阶段,教师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班级中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这要求教师多从正面引导、表扬和激励学困生,努力为他们创造学习与思维中的“亮点”,努力为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以便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能够广泛参与课堂活动。

事实上,大多数学生能带着新鲜感投入这一活动,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因种种原因存在一定的参与困难。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与鼓励切不可少。教师可以用如下语言来帮助这部分学生:“你设计了几个问题了?能让我看看你的设计成果么?”“看你平时不爱讲话,但你的思维相当活跃,相信你能设计出独具特色的问题的。”“你设计的这个问题有一定新意,如果这样改动一下会更加完善。”“还没有动手呀?不是说‘该出手时就出手’?来一个吧!同学,老师期待你的‘大作’呢!”等等。

2.深入学习小组,认真参与活动中出现的“亮点”成果与典型问题的研讨。

在学生活动能像模像样地开展后,教师的工作重点应及时转向参与小组活动,努力提高小组设计问题、合作互动的能力,重点做好活动中“亮点”成果与典型问题研讨。比如,我在一次学生活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个小组成员针对“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一句话,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宪法是一个什么东西?我停下来,首先肯定了他的设计,然后问: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设计方式?组内成员在思考后纷纷提出各自的方案,有些方案一提出便遭到同组成员的否定,有些得到了同组成员的修正完善。最后,我赞赏了其中两个方案:其一:“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什么?”其二:“宪法在一个国家中处于什么地位?”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从情感上与学生走得更近。

在学生的活动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后,教师有必要指导他们学会从全局上系统地设计问题,方案设计呈现全局性、系统性。比如,在学习《重建我们的家园》时,我发现学生能设计出如下问题:我国为什么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学了哪些基本国策?我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是什么?世界生态之最是什么?……就是没有人设计出“保护环境应从哪两个大的方面采取措施”之类较系统的问题。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呢?在一个学习小组里,师生进行了如下的交流。

师:解决我国的资源问题,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措施?

生:解决环境问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的呢?

师:能不能设计一个问题,把这几个方面都包括进去呢?

(学生经过短暂的思索后……)

生:保护我国环境应从哪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最后教师点拨:设计问题,首先应从全局上考虑,立足点要高。

(三)恰当“评战”

1.做好学生问答活动成果展示。

收集和评判学生的设计方案,注重评价取向。胆大点的学生七嘴八舌地提出自己设计的问题,教师根据评判需要注重收集较为典型的案例,然后与学生一起对这些方案一一进行评价、分析和完善。教师应注重评价的方式方法和引导学生的评价方向。对学生所设计的方案,教师要对其亮点加以评价,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方案中值得肯定的地方,能逐步学会相互欣赏。这种评价有助于保护和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合作关系融洽。一般说来,全体学生认可的设计方案肯定是优秀的,部分学生认同的方案有其合理成分。教师在肯定的同时,有必要与学生一道对其进行完善,最后形成本节学习材料的问题设计方案。

整个方案形成的过程,一直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尝试设计问题,让学生评价他人设计的方案和完善方案。同一问题让多名学生在比较中寻找更为合理的设计方案。教师的指导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及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提高的基本方法,为其创造性提问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2.“评战”要恰当。

在规定时间内,各个学习小组的合作交流成果存在较大的差别。成果展示既是对每个小组成果的优劣对错的评价,同时也是全班分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有必要引导全班学生讨论评价与分享,同时关注两个问题。

第一,是不是每次都要把全班所有小组的成果都拿来展示呢?这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时间充裕,每个小组的设计成果都来接受全班学生的评判;如果时间有限,教师每次可选择一至两个小组设计成果来展示。这时,“机会均等”(尽可能让不同的小组有相同的机会)、保护“弱势群体”优先(对学困生小组多给机会多品尝成功体验)”、“能者多劳”(在全班竞争展示时,一些较优势的学习小组从激发其积极性考虑,往往会得到较多的机会)。

第二,教师要引导好评价的基调。每一个展示小组的成果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与其他小组的评价的基调是寻找其亮点并给予积极评价。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先从其设计的积极面进行评价,然后才让全体学生补充完善。这样,一方面能保护成果展示小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能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水平与能力。

三、历史与社会课开展基于问题设计的合作学习活动的收获与困惑

(一)与以前使用旧教材而采取的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这一活动模式的确有不少收获

1.学生主动参与率大大提高。学习小组内开展自助式问答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高涨,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很多学困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在同伴的各种诱导下也参与了课堂活动,这比以前的课堂要生动、活跃、有效。

2.学生的思维空间与创造活动有所增多。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与机会比以往相比有较大的增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交流与思维的碰撞的机会增多。课堂上常有不少让教师感到惊喜的教学亮点。

3.教师课前繁忙课堂轻松。比较自己在实施新课程新理念前后的工作感受,最明显的感觉是:按照新课程新理念尝试教学改革,课前的准备工作相当繁杂,其理由一方面是由于教材与教学素材比较陌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熟悉和消化整理;另一方面,新教学思维与工作方法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逐步掌握和实践。也正是由于课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和慎重的教学设计,在学习的空间与时间上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因而在课堂上我常感觉相当轻松,不少时候还有游刃有余之感。

(二)在尝试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过程中时常遇到各种困难,产生了一些让人深思的困惑

1.目前的教学评价机制仍严重束缚教学改革探索。学生合作学习的开展,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朝这个有益的方向进行教学尝试却不得不顾忌目前仍是以传统的传授方式为主、分数为最的评价方式。如何正确评价教师的教学教育和学生的学习?虽然从目前来看,先进的理论与观念已逐步为社会各界所接纳,但事实上,在具体操作上存在诸多困难,传统不尽合理的评价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教师开展某种新的教学改革尝试,虽然在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与进步上有着重大作用,但用分数衡量并不一定占优势。理想主义希望教师的教学既能按照新理念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从分数表现上也是优秀的。事实上这两者时常会发生冲突。那么,教师如何在这二者之间寻找平衡呢?是照顾前者还是后者呢?

2.每个班级中总有几个学生不能主动积极投入学习。面向全体学生是新的教育理念,每个教师应努力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学习小组内开展自助式问答活动过程中,我发现两类较典型的学生游离于课堂的现象:第一类,有些班级的确存在极个别智力稍有障碍的学生,他不能或很难参与课堂活动。第二类,每个班级总有几个学困生和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的学生,他们参与课堂的效果出现时好时坏的情况。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他们也是积极参与课堂,但实际上他们仅仅在凑凑热闹。如何让这两类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是个有难度的问题。

四、历史与社会课开展基于问题设计的合作学习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制定必要的活动规则

活动的“游戏规则”是保障活动有效开展的保证,引导学生制定活动的“游戏规则”显得非常重要。从实践来看,“游戏规则”出自学生而非教师,往往更切合学生实际,学生会更有效遵守规则。

“案例归纳法”是我通常采用的有效做法。举个简例:学会倾听、学会尊重是小组学习有效开展所必需遵守的一个重要的“游戏规则”,怎么让这个“游戏规则”由学生自己来订立呢?也许很多教师都经历过这种场景:某一学习小组在展示自己合作成果时,由于其成果的科学性、严谨性等存在问题,或者说其成果并不是大家公认的优秀方案,其他学生往往会窃窃私语,甚至表现出干扰正常课堂教学的言行,他们觉得自己有更优秀的方案急于向全班展示。这时课堂秩序显得很乱。面对这种情景,不同的教师处理的方式方法各异。几次相同的情况出现后,我发现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意识到班级的混乱,在学生完全安静之前我是一言不发的。事毕,师生之间便有了如下的对话。

师:同学们觉得刚才这位同学代表他们小组所展示的方案是不是最好的方案?

生:不是。(也许有人会很快说出自己小组较好的方案)

师:同学们觉得他们所展示的方案有没有其合理的地方?

生:有。(多数人)

师:他们的设计方案对你有没有借鉴(好的)和提醒(不好)的作用?是不是只有他们的方案最优秀才值得你们聆听?(有诸多答案和短暂的沉思)

师:从刚才班级情况来看,同学们觉得当我们开展合作交流时,有哪些地方值得反思?我们怎么做才是最明智、最正确的?

学生会很快就刚才情况展开讨论,其结论自然会很多,而且一般会把“在有人发言时,同学们要遵守纪律,安静地听”之类的观点罗列出来。教师适时在学生讨论认同的基础上,把“尊重他人,学会倾听”这一活动的“游戏规则”总结出来,适当对其必要性、重要性稍作阐述,让学生能自然轻松地接纳这一规则。

值得注意的是,规则是学生自己订立的,也是用来约束学生自己的。当然,并不是通过这样订立的“游戏规则”一经制定,学生就会做得很好,而是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通过教师在必要的时候不断强化,让学生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总而言之,是靠学生的内力和教师的外力共同作用促进学生逐步养成的。

新的教学改革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不断探索的过程,坚定正确的方向,及时发现问题和逐步解决问题的做法。组内设问活动模式是改革探索过程中的成功的一小步,只有不断完善,不断前进,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的山路不断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其实,补充一点,这个光辉的顶点不是静止不动的目标,而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我们有信心通过不断的努力越做越好,不断地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7-27(2).

[4]严育洪.课堂高点:学生思想的生成[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

(责任编辑 庞丹丹)

推荐访问:突显 主体 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