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胡蜂个体发现记

时间:2023-06-20 09:18: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2019年3月5日,新华社等媒体的报道引起轰动: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在云南省普洱市与缅甸交界的地区考察时,发现了迄今为止人类已知最大的胡蜂个体。下面。本刊特邀赵力老师给我们讲讲世界最大胡蜂个体的发现故事。

2018年11月,我在我国云南省与缅甸交界的地区考察时,发现了迄今为止人类己知的最大胡蜂个体:体长达6厘米,翅膀展开最大可达9.35厘米,远远超过了过去翅膀展开7.6厘米的世界最大胡蜂纪录。这个发现公布后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在过去被认为世界最大胡蜂个体的分布地的日本,网友们惊呼“超级大黄蜂真的来了!”

偶然遇见——从未见到过的巨大蜂巢

超级巨蜂的发现完全出于偶然。2018年10月,我和央视《地理中国》栏目一行一起在云南德宏州考察时,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向我介绍说:当地有一种巨大的蜂,有指头大,体长大约半个手指。有的老乡还在养这种巨蜂。说着,她翻出了手机里的一张照片让我看。

当这张照片映入我眼帘时,我震惊了——一个我从未见到过的巨大蜂巢!它的外壳已经被剥开,放在一个竹架上,一位小伙子正展开双臂试图环抱它。然而,他的双臂完全伸开,也只能在蜂巢边缘环绕不到三分之一。这个蜂巢的内直径(外面有个壳)应该有两米左右,尺寸超过了所有已知的蜂巢记录。巢内的蜂室看起来也很大。我猜想,这是胡蜂科某个巨大的种类的巢穴,有可能是中国大虎头蜂?我充满了好奇,希望能够收集到这种巨蜂的标本。同样充满好奇的还有央视摄制组,我们不约而同地提出要去寻找这种巨蜂。乡政府工作人员很快通过电话联系上了一位养蜂户,据说他对当地的蜂非常熟悉。

世界上最大的胡蜂科种类是中国大虎头蜂,也常常被人们叫作“大黄蜂”或“大马蜂”。它们主要栖息于亚洲东部和南部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字,比较正式的名称有日本大虎头蜂、台湾大虎头蜂和金环胡蜂等,而西方国家则叫它亚洲巨蜂。该种是世界著名毒蜂之一,从名字可以看出,它们都有一个黄色的大头,凶猛如虎。事实也是如此。这个种类体形硕大,个性凶悍。有关该种的体形,据多种资料记载,其工蜂身体最长4.5厘米,蜂王可达5~6厘米,翅展最大7.6厘米,为世界已知最大体形的胡蜂。

但眼前照片上,这个巨大蜂巢的主人——某种巨蜂,很可能超过了上述已有资料的记载。

探索蜂巢——与致命胡蜂面对面

经过一个多小時的颠簸山路,我们到达了靠近缅甸边境的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养蜂人热情地迎接了我们并介绍说,远处可以眺望到的山脉已经属于缅甸。我忙向他询问:“哪里可以见到巨型蜂?”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养了好几窝,最近的就在上面山坡上。走,我带你们去看看!”

在出发前,养蜂人向我们介绍,这种蜂非常凶猛,必须穿上防护服才能靠近。他很快从自己和邻居家里拿来几套各式各样的防护服装,告诉我们在靠近蜂巢前必须穿上,因为当地发生过人被这种蜂蜇死的事件。在养蜂人的带领下,我们向小村旁的山坡爬去。山坡上树木和杂草丛生,在行进了几百米后,前面带路的他忽然挥手示意我们停下:“蜂窝就在前面树上了,大家先把防护服穿上。”

我们互相帮助着穿上了覆盖全身、看上去很像宇航员的防护服。从服装厚厚的橡胶质地,我己经感觉到我们将面对的危险——巨大的胡蜂科种类。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后,我们变得步履蹒跚,花了好几分钟才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进了数十米。这时带路的养蜂人突然停下脚步,挥手指向前方杂草丛上方的一个蜂巢。

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天然蜂巢,就挂在我们面前数米远处大约一人高的树丫上。这个蜂巢看不出任何人工的痕迹,从表面一层层云斑状的花纹看,我判断是某种胡蜂。因为胡蜂可以刮取木纤维,用消化液将其化为浆后筑巢。它们的巢一般呈圆形,外面有层叠的花纹,结构精细而复杂。

仰仗防护服的保护,我才敢进一步靠近,站在这个巨大的胡蜂巢穴前开始观察。我在距离蜂巢一米左右的地方停下来,打开相机拍摄。央视摄影师也将摄像机架在几米外,把镜头对准了我。我很快发现,这是一个黄脚胡蜂的巢穴,这种胡蜂体长只有不到3厘米,比起我希望寻找的巨蜂体形还有较大差距。虽有几丝失望,但我仍然想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尽可能地近距离观察和拍摄这种可以致命的危险昆虫。

起初,胡蜂们三三两两地正常进出,似乎并不在意我的靠近。但是一两分钟后,就在我小心翼翼将相机镜头调到微距,试图把相机凑到离蜂巢20厘米左右拍摄特写时,大批的胡蜂从出口拥出,向我发动了攻击——数以百计的胡蜂密密麻麻,像古代战争片里拥出城门冲锋的士兵般向我扑来,我这时才真正理解到“蜂拥而出”这个成语的含义。空中飞舞的蜂群像二战纪录片中日本“神风特攻队”袭击美国军舰一样,疯狂地向我撞击。防护服传来类似被暴雨击打的“哒哒哒”的撞击声。即使隔着厚实的防护服,我也感觉到了它们有力的撞击。

撞击后,它们便停在我身上,爬来爬去,拼命啃咬和蜇刺。我视野所及处,相机是它们攻击的重点目标,镜头在几分钟内便像涂上了一层油脂,那是它们排出的蜂毒。由于已经无法拍摄了,我准备离开。就在我试图盖上镜头时,一阵疼痛从我右手中指根部传来,仿佛火烧过的针扎进了肉里。我立刻意识到,手套被刺穿了!“我被蜇了,快后退!”我立刻转身向后退去,身后的摄制组也一起转身撤离。由于防护服限制,我们只能缓慢沿路返回,一直退到数百米外的公路上,确认安全以后才敢停下来脱掉防护服。此时的我已经在密不透风的橡胶服内大汗淋漓……

脱掉防护服后,我立刻查看刚才被蜇的手指,发现已经红肿起来。此时,央视摄制组忙着拍摄我被蜇的手指,显得有些兴高采烈。显然,对于他们来讲,这是可遇不可求的素材。养蜂人则急忙去给我找草药。十多分钟后,在我手指感觉越发疼痛时,养蜂人拿着一团揉搓后的绿叶过来,让我敷在被蜇处。草药敷上后,红肿灼热的手指感觉到一丝凉意。我问:“这是什么植物?”他说:“是萝卜叶。”我还从来没听说过萝卜叶居然还能治疗蜂蜇,但几个小时后,手指居然神奇地消肿,也不怎么疼痛了。晚上,我好奇地查了萝卜叶的药用价值后才发现,这居然是有疗效的,因为胡蜂毒是弱碱性,而萝卜叶是弱酸性,正好中和。

“诱饵”引蜂——牛肉是最爱

第二天,我们按照计划向怒江河谷出发,那里有保存较好的原始森林,更有可能找到我们的目标。因前一天并没有找到巨蜂,考虑到几乎所有种类的胡蜂都是喜欢吃肉的,因此我打算采用一种被许多胡蜂采集者采用的古老而实用的肉类引诱胡蜂的方式——“标蜂”来引诱聚蜂。用什么肉引诱效果最好呢?我们决定做一个实验:分别找来了鱼肉、鸡肉、猪肉和牛肉,将它们切成块状插在林地边缘,用以引来胡蜂。一个多小时后,“食客们”陆续前来,其中至少有四种胡蜂前来取食,还有蜾赢(又名土蜂、蠕蚴、.蒲卢、细腰蜂,是寄生蜂的一种)。它们停在肉块上后,很快咬下一小块,然后带上猎物飞走。我注意到:鱼肉上没任何种类的蜂光顾,只来了一些蚂蚁:鸡肉和猪肉偶尔有蜂前来;牛肉才是它们的最爱,所有食客都把牛肉作为第一选择,甚至发生了争抢,体形较大的种类会赶走小型蜂类。但遗憾的是,在数小时的观察拍摄过程中,没有见到一只体长超过3厘米的蜂。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继续寻找和打听巨蜂的踪迹。当地政府帮我们联系了好几家养蜂的农户,带着我们一一拜访。在拜访蜂农的过程中,我注意到:这里养蜂户有一个特点——一些其他地区无人养殖的胡蜂,在这里却被广泛驯养。我分析,这个和当地老百姓喜欢吃胡蜂蛹的习惯分不开。蜂蛹在这里是家喻户晓的美味,1千克能卖到100多元,而一个大型胡蜂巢穴里常常能够发现几十千克的蜂蛹。就经济价值而言,这对并不富裕的边境地区山民来说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因此,大家只要在山上发现胡蜂巢穴,便会摘掉取蜂蛹。如果巢穴太小,則会带到家附近山林里饲养,等秋天蜂群最大时再摘取。我们靠近拍摄的那个黄脚胡蜂巢,的确是在春季胡蜂刚刚开始筑巢时被安放在那里的。不过,在我们这几天的寻访中,尽管发现了十来种胡蜂,但体长超过4厘米的巨型种还是一直无缘得见。

另外,我还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国内大多数地方广泛养殖的西方蜜蜂在这里几乎见不到,这里养殖的都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中华蜜蜂。这些中华蜜蜂被安放在被掏空树干制作的圆形蜂桶内,或悬挂在屋檐或散放在野外,与使用方形木箱集中饲养的西方蜜蜂养殖方式截然不同。为什么产蜜量更大,在国内其他地区已经被广泛养殖的西方蜜蜂这里却无人养殖呢?我充满疑惑。

由于考察时间所限,我们在10天后不得不带着遗憾离开。

巧遇巨蜂——意料之外的惊喜

11月19日,我和《地理中国》栏目摄制组再次来到云南,经过7个多小时的中转飞行,在夜晚10点过终于降落在普洱市思茅机场。由于之前求助于养蜂人并没有找到我期待的巨蜂,因此这一次我想到了求助当地林业部门。因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站工作人员常年巡山,只要这种巨蜂存在,他们应该最有可能见到过。我们和当地政府联系后,他们很快帮我们对接到了太阳河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站。

次日上午11点过,我们到达了太阳河自然保护区保护站。不巧工作人员都还没有返回。在等待的过程中,我在保护站里好奇地四处转悠……

突然,我在保护站过道上见到了一个大铁笼。刚开始我以为是用来装大型野生动物的。但当我朝笼子靠近,向里望去时,几只巨大的蜂进入了我的视线。这些蜂应该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死亡,干枯的身体躺在笼底,身上颜色也已经消退成灰色。但是,我注意到,这些蜂身体特别巨大,长度应该都在4厘米以上。凭借对蜂类的了解,我立刻意识到我眼前的这些蜂应该就是世界最大的胡蜂种类——中国大虎头蜂!我终于见到传说中的巨蜂了,在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地点。正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发现,笼子上还插着没有针头的注射器,这和一些蜂农向蜜蜂提供额外糖水的装置一模一样,显然,工作人员还曾经尝试饲养过它们。

中午12点过,外出的工作人员陆陆续续回到保护站吃饭,我和他们聊起这种巨蜂。他们告诉我,这些巨大的虎头蜂并不像其他胡蜂在树上筑巢,而是在地下建筑巢穴的。当地偶尔会发生牛误踩到地下的巢穴被蜇死的事件。由于虎头蜂蛹是美味,只要有发现,村民就会在晚上去把蜂巢挖出来取蜂蛹。因为晚上蜂的视力不佳,攻击能力大大减弱。他们还告诉我,在一些靠近山林的村寨逢场的时候,常常会有人将蜂巢摆摊出售。

通过他们提供的线索,我在离开普洱前,在逢场日终于顺利找到了售卖蜂巢的商贩。在出售蜂巢的摊位上,我见到一些刚刚被摘取的含有大量蜂蛹和幼蜂的胡蜂巢穴。在摊位上摆出的四种胡蜂巢穴里,我发现有一些估计原直径超过1米的巨大蜂巢残片,里面生活着体形看起来特别大的中国大虎头蜂。通过对巢穴样本的比较,我确认之前见到的照片上那个巨大的蜂巢,就是中国大虎头蜂的杰作。

回到博物馆后,我对获得的上百只标本进行了测量分析,我发现:这次获得的中国大虎头蜂体形远远大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区的个体,它们普遍体长5厘米左右,翅膀展开达到8厘米宽,最大个体长度可以超过6厘米,翅展达9.35厘米,而且身体斑纹与色彩和该种已知的所有亚种均存在区别,很可能是一个新的亚种。可以预料,该种群的蜂王个体应该更大,但可惜未能找到。

探秘巨蜂——匪夷所思的世界

在查阅资料后,我得知中国大虎头蜂宽阔的头部长着巨大的“牙齿”,对于昆虫,这对利刃是货真价实的杀戮利器,而對人类,长达6.35毫米的螫针蜇人时会注射大量的毒液。因此它们是亚洲地区最危险的昆虫之一。中国大虎头蜂蜂毒中的蛋白质,包含组胺类、溶血类和神经类毒素,可引起身体的过敏反应,进而会引起人的肝肾衰竭,造成血压下降休克,给人造成生命危险。所以,某些医师甚至建议,过敏体质的人在中国大虎头蜂活动的区域上山前,应该随身携带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过敏抗消炎的药物或类固醇,一旦被它攻击可以马上注射以救命。据医学资料记载,被该种蜇10次以上的人需要医疗救助,30次以上的需要急救,死亡者平均被蜇过59次。每年在我国由于被它们蜇伤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有30~40人。而2013年在陕西省,它们至少导致28人死亡。

在蜂类中,中国大虎头蜂也是霸王,常常攻击其他种类的蜂巢,对其他蜂类格杀勿论。资料记载,它们最喜欢单独在树林中寻觅其他种类胡蜂巢,也喜欢在蜜蜂巢洞口猎食进出的蜜蜂。一旦发现其他蜂类的巢穴,它们立马成群结队地进行驱逐、捕杀,并将其蜂蛹全部咬回巢喂养自家的幼蜂。一只中国大虎头蜂可以在一分钟内杀死40只西方蜜蜂;30只中国大虎头蜂则可以在三个多小时内摧毁含有3万只蜜蜂的整个蜂巢。因为虎头蜂的大牙能快速斩首猎物,而且体长是蜜蜂的5倍,有厚重的、蜜蜂无法刺穿的盔甲。

但我国本土的中华蜜蜂在长期与中国大虎头蜂共同生活在一个区域的过程中,也摸索出了一套对付这些“巨无霸”的策略。当虎头蜂“侦察员”找到并接近中华蜜蜂蜂巢时,它会发出特定的猎捕信息素信号。当中华蜜蜂闻到这些信息素时,上百只蜜蜂会聚集在巢的入口附近,设置埋伏。蜜蜂们保持入口的畅通,允许虎头蜂进入蜂巢。当虎头蜂进入后,成百上千的蜜蜂就围成一个球,完全覆盖住虎头蜂“侦察员”,阻止它有效攻击。蜜蜂们会剧烈地震动它们的飞行肌肉,就像在寒冷的环境下加热蜂巢一样。这会将球内温度升高到46℃的临界温度。此外,蜜蜂们还努力提高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高温和高二氧化碳的混合作用下,虎头蜂最后只能一命呜呼。尽管一些蜜蜂确实也会与入侵者同归于尽,就像它们用刺攻击其他入侵者一样,但通过杀死虎头蜂“侦察员”,它们会阻止自己的巢穴被敌人发现。这个让人匪夷所思的策略正好解开了我之前对中缅边境一带的疑惑——当地老乡不饲养西方蜜蜂。看来,西方蜜蜂对中国大虎头蜂天生没有防御能力。中国大虎头蜂在其活动范围内,能迅速摧毁西方蜜蜂的蜂群。但中华蜜蜂却具有对付中国大虎头蜂的策略战术,因此才有自我生存的机会。

由于个体大、行动灵活,中国大虎头蜂的觅食范围可以达到蜂巢数千米之外,但就像兔子不吃窝边草一样,不会在巢穴周围进行觅食。而在其巢穴周围数十到数百米,在其划定的势力范围内,只要发现有动物活动,它们就会呼朋引伴,立即进行攻击。幸运的是,在势力范围以外,它们一般不蜇人,在受到侵袭时也只是固定飞在空中环视四周进行警戒或逃离。

国外有科学家发现,虎头蜂幼虫会分泌一些唾液混合物给工蜂吃,这对成年蜂的活动能力有积极影响。科学家通过对这些分泌物的分析,开发了一种旨在提高人体运动期间耐力的营养补充剂,其中含有虎头蜂幼虫唾液成分。亚洲和欧洲的几家公司已经开始生产含有虎头蜂幼虫唾液成分的膳食补充剂和能量制品。这些产品的制造商声称,食用虎头蜂幼虫分泌物(市场上称为“黄蜂汁”)将提高人类的耐力。

在对小鼠的实验室试验中,科学家观察到,服用了这种产品的小鼠,其脂肪细胞的脂肪分解增加,同时耐力提高,乳酸降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增加。虽然对小鼠的试验产生了乐观的结果,但对人类的试验却还没有结论。10名训练有素的自行车运动员被给予80毫升的混合液或运动饮料安慰剂。测试的指标包括完成20千米比赛的时间、峰值功率、平均功率、最大心率和平均心率。服用该药的参与者的最大心率明显较低,但其他指标没有显著的变化。

对于这次发现的超级巨大的中国大虎头蜂,我将进一步研究,以期证明它们是否为独立的亚种或种。为什么这里的中国大虎头蜂会如此巨大?我推测,因为中缅边境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冬季非常短,气温几乎常年适宜该种生长,该种可以觅食和生长的时间长于其他分布区的种群。这样就有机会发育出更大的体形和繁衍出更大的种群,制作更大的巢穴。

(责任编辑张虹)

推荐访问:胡蜂 个体 发现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