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新时期的女性战争电影

时间:2023-06-19 19:42: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一直以来,战争类影片无论是在前苏联还是在如今俄罗斯的电影史上,都位居着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银幕上,来自生活中的英雄业绩鼓舞士气,振奋民心。更给予了每一位经历或饱受战争摧残的俄罗斯人以心灵慰藉,以及重新建设和开始新生活的勇气与力量。

手法创新——思维视角的多元化

前苏联时期的战争片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解放》般全景式描写战争的史诗片;《他们为祖国而战》等表现局部战役的影片;把战争作为背景,描写战争中个人命运遭遇的影片,如《雁南飞》《士兵之歌》等。

而在当下的俄罗斯电影业界里,尤其是跨入新世纪以来,新的爱国主义宣传浪潮使战争题材影片重新走红。俄罗斯政府非常重视战争片的宣传,通过一些主旋律的战争电影激发爱国主义精神,甚至普京当总统时还邀请了战争片《第九连》的全体摄制组人员、国防部长、文化主管乃至部分老兵到自己的官邸,一同观看这部电影。

因为时代背景的变化、创作手法的创新以及思维视角的多元化,俄罗斯新时期的战争片虽然沿袭了前苏联时期战争片的优秀传统,但是依旧呈现出一些风格迥异的变化。它们以别样的视角对战争进行反思,非常侧重主人公的心理描绘,突出的表达了在宏大时代背景下,个体散发出的人性光辉,并藉此来反衬整体。此时期比较优秀的影片有阿·巴拉巴诺夫导演的《战争》——描写的是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车臣战争;阿·罗戈日金导演的《布谷鸟》——描绘了发生在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两男一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影片站在人类生存价值的高度审视战争,费·邦达尔丘克的处女作《第九连》把镜头指向阿富汗战争,在展现俄罗斯士兵视死如归精神的同时,对战争的“无用”进行哲学思辨……

在这些异彩纷呈的影片库中,2009年维·格拉戈列娃导演的《同一场战争》和2010年阿·西蒙诺娃、阿·希米拉诺夫执导的《灰色华尔兹》以其新视点,新题材备受瞩目。这两部“没有战争场面的战争片”都出自女性导演之手,都以卫国战争为背景,触及了以前电影中不曾触及的领域,片中不出现战役战斗场面,不见硝烟,没有炮声,但是依旧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对人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催人泪下的同时,发人深思。

“战争”似乎是男人的代名词,“英雄”、“军队”这些与战争相关的词汇似乎也都是男人的专利。回顾苏联战争影史,其中以女人为主角的片子确实少之又少。表现女战士生活最为著名的就是1973年由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执导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了,影片中的五个女战士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同样是以五个女人为主人公,影片《同一场战争》则给人以完全不同的视听感受。

与敌共眠——《同一场战争》

拍摄于2009年的《同一场战争》描述了五个女人在卫国战争1945年5月间,在8、9、10日三天里的故事。

在北方一个荒僻的小岛上,流放着五个女人和五个孩子。她们原来生活的城镇被德国占领军占领。

让我们来听听这五个女人的口述:

玛莎:“我和丈夫想要女儿,想给她起名叫列娜,纪念列宁。战争来了,所有的生活都乱了,他被送去战场,我被法西斯抓了,成了军妓,应该死了算了,但没死成。”

妮娜:“德国人攻下斯摩棱斯克时,两个德国人住在我们家,我在顶楼住,一个德国人不常在屋子里,另一个总在里面。一天,他喝醉了,踢开屋门。等我们的人来的时候,我已经是一个女人了。我也想过,等孩子出生以后掐死她,但是当我看到她,我做不出来。”

阿列克桑德拉:“我的孩子已经好几天没吃饭,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饿死,于是,我就去找了德国军官。”

娜塔莎“我看到一架德国飞机被击中,飞行员跳伞落在离我不远处,我找到他的时候,他嘴唇都紫了,等到了夜里,我把他藏到地下室,藏了四个月。如果德国人知道了,会判我们两个人死刑,但我们相爱了,什么都不怕,后来阿廖沙求我,我就把他送到交战边界去了,希望他能去他们的游击队那儿,但我们的人开始攻城,他被榴弹杀死了,是我们的弹片。”

安娜:“你知道我和汉斯怎么认识?我在捕鱼,我们都是站在水里捕鱼,水到膝盖那么深等着鱼上钩,我已经抓了五条小鱼,这时德国人来了,一个中校和两个士兵。士兵想把鱼拿走,被中校大声制止,士兵吓坏了。我把中校带回家,就这么住在一起,可笑吧,他头发很黑,乱蓬蓬的,有一颗痣。”

五个女人遭遇各不相同,相同的是她们都生下了与德国士兵的孩子,于是,她们成为祖国和人民的敌人。

在这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她们接受着惩罚。当从广播中得知德军投降的消息后,她们为祖国的胜利欢庆,殊不知等待她们的将是何等的命运。第二天早晨上面将派来小艇,把她们送往集中营,他们的孩子也将被安置在孤儿院。所幸,岛上一直陪伴他们的大尉帮助她们逃离,新派来的少校马克西姆也眼睁睁看着她们逃跑,之后他也因此被处决。

本片编剧玛丽娜萨西纳坦言,剧本的灵感是在与一位老水手谈话而来的,据老水手讲述,战争时期他曾押送两艘载着“祖国的叛徒”的女人及其子女的船只,最后这些船被沉没在了俄罗斯的北部海域。因为来源于生活,剧本写得格外生动感人,以至于导演维拉·格拉戈列娃在看剧本的时候忍不住潸然泪下,毅然决定拍摄此片。维拉说影片是“发自自己灵魂的呼喊”,她认为战争片不仅要弘扬爱国和民族主义精神,也应当展现历史的真相。

故事中女主人公们经历的悲剧事件,她们从孩子成长中获得的欢愉,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为活下去而进行的无奈挣扎……全部真实地展现在银幕上,她们如何从善良的百姓变为了人民的敌人,历史的罪人?作为被时代被国家抛弃的人,这又是谁之罪?德国纳粹?无情战争?她们内心的悲伤暗涌,有谁了解,谁能安慰?她们是否会得到宽恕与救赎?维拉·格拉戈列娃用戏剧的富有感情的电影片段一次次激起观众心中的拷问。本片带有很强的女性特征,对儿童的态度以及对现实的美化无不透露出女性的视线与关怀。自然景象的精准再现与人物心情巧妙呼应:荒岛、寒风、简易帐篷,种种视觉符号展现出生命的凄凉况味。清冽的现实,阴霾的天空,冰冻的气候……这些无声的细节,就是对残忍的战争最有力的控诉。而胜利之后,岛上的风并不见平息,反而刮得越发强劲,以此烘托出人物未知的命运和起伏跌宕的心理,在死亡阴影笼罩下人物内心世界的压抑。战争只是作为背景被写意的呈现,却给了观众更广大的想象空间。

虽然本片的主题依旧是祖国。胜利和爱,但却是不同感受中的祖国、胜利和爱。

生与死,爱与记忆,静止的时间背后汹涌来袭的命运。不在乎场面是否宏大,气势是否恢弘,甚至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那些交织在一起的细微点滴,最终汇集成一片汪洋,浸满我们的内心,甚至比直接描绘的战争场景让我们感觉更为血腥与残酷。

如果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悲剧意义在于把最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同一场战争》的悲剧则是人之求生本能与荒谬现实的痛苦纠结。

俄罗斯的拆弹部对——《灰色华尔兹》

2010年,阿廖娜-西蒙诺娃和亚历山大,斯米尔诺夫导演了电影《灰色华尔兹》,这部影片讲述的也是卫国战争期间不为人知的故事:1944年,苏联乌克兰地区的一个小村庄。卫国战争已进入第四个年头,村里只剩下妇女、老人和孩子。但是村子四周密布地雷,排雷成为当务之急。中尉斯米尔诺夫和小兵维兹科夫前来组织教授当地居民排雷。村里有经验的男人都被炸死了,于是,所有16岁以上的女子都要学习排雷。70个小时的时间,女主人公们从普通女性变成了扫雷英雄,她们可不像美国《拆弹部队》中的那些特种兵,拥有遥控机器人和防爆服,她们只能用自己的双手从泥土中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地雷拆除。看着身边朝夕相处的邻居在雷区倒下、死去,她们的内心经历着无以言表的痛苦和绝望。

据导演阿廖娜·西蒙诺娃介绍,该片取材于1944年发生在前苏联的真实故事,“那些参与扫雷并幸存下来的老奶奶告诉我们,当时年轻力壮的男子都上前线了,只剩下姑娘们,她们用年轻的生命给后人换来了光明的未来。”和《同一场战争》导演维拉·格拉戈列娃一样,《灰色华尔兹》的导演阿廖娜·西蒙诺娃也是演员出身。正是她们丰富的银屏和舞台表演经验,让她们在如何揣摩人物心理、塑造人物方面游刃有余。

为了使影片更加真实,阿廖娜·西蒙诺娃在拍摄前寻找了许多幸存者,了解当年扫雷时的情况及感受,“我将与她们的谈话记录下来,给演员们看,还带她们去村庄,感受命悬一线的紧张气氛,让她们真实地感受到这一切,真正成为戏中人物。”

银幕上的女主人公们都很年轻,正直花样年华,马鲁霞是个有前途的艺术家,波丽娜则是年轻的寡妇,她们都在这“向死而生”的日子里承受着生之忧虑、爱之美妙……导演用娴熟的长镜头、慢镜头、静音等镜头语言,张弛有度地营造出战争无情和人本有情的戏剧冲突,并在其中探索人类生存的共同价值。

影片高潮部分,女主角波丽娜的丈夫并未战亡,他从前线返乡,目睹了妻子与斯米尔诺夫在排雷中产生的恋情。仇恨与仁慈、怯懦与包容、恐惧与坚定,五味杂陈,赋予影片一种浓烈的、矛盾的忧伤与肃穆。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段落是将女战士战前梦幻般的爱情和日常生活穿插进现实,黑白画面表现战争残酷,彩色画面表现女兵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黑白彩色镜头交替剪接,无声胜有声中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冲击。而《灰色华尔兹》中最经典的画面,当是影片末尾的爆炸场面,用静音和暗场的方式呈现,导演解释说“这些主人公是在完成功勋式的任务时牺牲了,这是一个值得沉默的时刻,静音是一个暂停、停顿,这是非常有感染力的表现手法。”

推荐访问:俄罗斯 新时期 战争 女性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