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食用豆类生产研究现状及发展思路

时间:2023-06-19 08:36: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介绍了湖北省食用豆类生产概况及育种工作进展,分析了生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预种目标和发展思路。

关键词 食用豆类;生产研究;现状;发展思路;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 S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20-0040-02

Status and Proposal for Food Legume Production in Hubei Province

CHEN Hong-wei WAN Zheng-huang * LI Li

(Institute of Food Crops,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Hubei 430064)

Abstract The status of food legume production and breeding programs in Hubei Province were intruduced,the major problems in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were analyzed,and put forward the breeding aims and some proposals for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food legume;product and research;status;proposals;Hubei Province

食用豆类是除大豆、花生以外,以食用籽粒为主的各种豆类作物的总称,包括豌豆、绿豆、小豆、豇豆、饭豆、黑吉豆、普通菜豆、小扁豆、藜豆、鹰嘴豆、利马豆、扁豆、木豆、四棱豆、刀豆、蚕豆、多花菜豆等。据统计,我国年种植食用豆面积超过666.7万hm2,多种豆类种植面积居世界前列。

1 湖北省食用豆类生产现状

湖北省种植的食用豆类主要有蚕豆、豌豆、绿豆、小豆、豇豆、扁豆、饭豆、菜豆,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有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等。蚕豆、豌豆均为秋播夏收,绿豆、小豆为春夏播秋收。据统计,蚕豆历年种植面积在3.5万hm2左右,主要集中在荆州、十堰、咸宁等地;豌豆历年种植面积在2.5万hm2左右,主要集中在武汉、十堰、宜昌等地;绿豆历年种植面积在2.5万hm2左右,主要集中在十堰、襄阳、武汉等地。小豆历年种植面积在0.5万hm2左右,主要集中在十堰、恩施等地。蚕豆品种主要是成胡系列、启豆系列及农家品种,单产达2 200 kg/hm2,鲜食比例在35%左右;豌豆品种主要是中豌系列,单产达2 150 kg/hm2,鲜食比例在45%左右;绿豆主要是鄂绿系列、中绿系列、冀绿系列,单产达2 100 kg/hm2,主要用于加工及自食。小豆主要是鄂红豆1号、恩红小豆1号及农家品种,单产达2 800 kg/hm2,主要用于加工及自食。在生产中,主要是阴雨天气及潜叶蝇等,对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贮藏过程中,主要是豆象的危害。食用豆类为高蛋白、低脂肪、药食同源作物,维生素、矿物质含量高,深受人们喜爱,消费将呈上升趋势。

2 湖北省食用豆类研究工作及进展

湖北省研究的食用豆类主要是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研究单位主要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恩施州农科院、谷城县农科所等。

2.1 绿豆育种现状及主要进展

绿豆的品种改良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选育出鄂绿1号、鄂绿2号、鄂绿3号、鄂绿4号。

(1)鄂绿1号。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1980年从地方品种“青绿豆”中系统选育而成,1982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0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为中熟品种,夏播全生育期70~73 d。有限结荚习性,株型紧凑,植株直立,茎杆粗壮。幼茎紫色,株高75~83 cm,主茎平均12~13节,主茎有效分枝2.8个。复叶卵圆形,叶色深绿,花黄色。单株结荚31.8个,豆荚长10.8 cm,圆筒形,成熟荚黑色,单荚粒数11.0粒。籽粒长圆柱形,种皮绿色无光泽,百粒重5.0 g。单株产量17.5 g。干籽粒蛋白质含量23.20%,支链淀粉含量15.40%。抗叶斑病、病毒病、枯萎病,抗旱性较强,耐肥抗倒。适于湖北省平原、低山丘陵地区种植。

(2)鄂绿2号。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1986年从亚蔬绿豆中系统选育而成,1989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为早熟品种,夏播生育期67~71 d。株型紧凑,茎杆粗壮直立。幼茎绿色,株高77 cm。主茎有效分枝3.1个,叶片深绿色,花黄色。单株结荚30个,豆荚长10.6 cm,圆筒形,成熟荚黑色,单荚粒数12.0粒。籽粒长圆柱形,种皮绿色有光泽,百粒重6.5 g。单株产量23.3 g。干籽粒蛋白质含量22.80%,淀粉含量53.10%。抗旱性较强,抗叶斑病、病毒病、枯萎病。植株中上部结荚,结荚集中不裂荚。适于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陕西、四川等省平原、丘陵地区种植。

(3)鄂绿3号。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1991年从亚蔬绿豆“VC1562A”中系统选育而成,1995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为早熟品种,夏播生育期65~69 d。株型紧凑,茎杆粗壮直立,有限结荚习性。幼茎基部绿色,株高65.7 cm。主茎有效分枝2.9个,叶片深绿色,花黄色。单株结荚28.4个,豆荚长10.6 cm,圆筒形,成熟荚黑色,单荚粒数11.2粒。籽粒长圆柱形,种皮绿色有光泽,百粒重6.7 g。单株产量21.3 g。干籽粒蛋白质含量23.05%,淀粉含量53.91%。抗旱性、抗涝性好,抗枯萎病,叶斑病轻。适于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陕西、四川等省平原、丘陵地区种植。

(4)鄂绿4号。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鄂绿2号”为母本、地方种质资源“蔓绿豆”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9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为早熟品种,夏播生育期64 d。株型紧凑,茎杆粗壮直立。幼茎紫色,成熟茎绿紫色,株高47.2 cm。主茎有效分枝2~3个,花蕾绿紫色,花瓣黄紫色。单株结荚22~25个,豆荚长9.2 cm,单荚粒数10~14粒。百粒重5.1 g。籽粒圆柱形,种皮黑色,有光泽,白脐。有限结荚习性,豆荚羊角型,成熟荚黑色,荚茸毛密、褐色,结荚集中,不炸荚、不褐变,始于一次性收获。干籽粒蛋白质含量21.2%,淀粉含量50.8%,脂肪含量1.0%,氨基酸总含量24.1%,食味较优。较抗叶斑病、病毒病、枯萎病,较耐旱、耐荫蔽。适于湖北省绿豆产区种植。

(5)鄂绿5号。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中绿5号作母本、竹溪绿豆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4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早中熟,春播生育期68 d,籽粒绿色有光泽,百粒重6.05 g。直立抗倒,株高60.7 cm。不炸荚,可一次性收获,高产稳产;抗旱、耐荫蔽性强,抗病毒病、叶斑病。适于湖北省绿豆产区种植。

2.2 小豆育种现状及主要进展

小豆的品种改良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先后选育出鄂红豆1号、恩红小豆1号。

(1)鄂红豆1号: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1993年从地方品种“嘉鱼红小豆”中系统选育而成,1997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为早中熟品种,夏播生育期122 d。有限结荚习性,直立。幼茎紫色,株高65.4 cm,主茎分枝3.0个。初生叶片披针形,叶片卵圆形,花黄色。单荚结荚19个,豆荚长10.6 cm,圆筒形,成熟荚褐色,单荚粒数7.0粒。籽粒短圆柱形,种皮红色光亮。百粒重18.4 g。干籽粒蛋白质含量21.79%,淀粉含量49.86%。田间未发现病毒病和霜霉病,叶斑病较轻。适于湖北省小豆产区春播、夏播、单种和间作套种。

(2)恩红小豆1号。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从建始县龙坪地方品种中选择优良单株繁育而成的红小豆品种。2012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该品种蛋白质(干基)含量27.7%,脂肪(干基)含量15.9%。植株半蔓生型,幼茎绿色,3出复叶,小叶卵圆形,成熟时不完全落叶,蝶形花冠,花瓣黄色。有限结荚习性,角果黄褐色,裂荚轻,种皮红色,种脐灰白色,子叶黄色,籽粒椭圆、有光泽。品比试验中蔓长112.6 cm,有效分枝数6.8个,单株结荚87.8个,每角果粒数8.5粒,单株粒重54.8 g,百粒重23.4 g,全生育期151 d。田间霜霉病、花叶病毒病发生较轻。适于湖北省恩施州海拔1 300 m以下地区种植。

2.3 蚕豆育种现状及主要进展

蚕豆的品种改良工作起步较晚,农户主要是种植襄阳大脚板等地方品种。

新品系8068: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与谷城县农科所合作,以谷城黄白小籽(襄阳市地方品种)作母本、启豆1号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系中早熟种,生育期185 d。株高83 cm左右,有效分枝4~6个,单株结荚20荚左右,单荚粒数2.7粒,百粒重85 g左右。籽粒青绿色有光泽,种皮薄、口感好,商品外观好,经济价值高。株型紧凑,分枝力强,直立抗倒,抗寒,综合抗性好,田间表现高产稳产,既可单作也适于间作套种,适用于鲜食生产。

2.4 豌豆育种现状及主要进展

豌豆品种改良起步较晚,农户主要种植中豌系列品种。

新品系鄂-3: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当阳铁子豌豆作母本、科豌1号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系籽粒黄色,粒型球形,百粒重约17.59 g;冬播生育期194 d,中熟;直立抗倒,株高约85 cm;高产稳产,田间综合抗性较好。

3 湖北省食用豆类生产、研究存在的问题

优良品种推广普及不够,农户栽培管理落后粗放,加工业落后,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收获还未形成。

研究内容较窄、层次不深,育种理论与方法还有差距。基础性研究几乎没有,资源研究落后,缺乏早熟、抗性强的种质资源。

4 湖北省食用豆类生产、研究发展展望

4.1 加强新品种选育

选育高产、早熟、直立、成熟一致、便于机械化收获、抗病、适应性广的优质品种,突出食品加工等性状。

4.2 加强栽培技术研究

大力开展高产、高效、抗旱栽培技术及病虫草害防控技术研究和推广,增加单产,提高品质,节约成本;研究食用豆与其他作物间套作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4.3 加强加工技术研究

研究食用豆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标准化、现代化加工技术体系,拓宽国内外消费市场。

4.4 加强农业机械研究

研制食用豆生产的配套农机,降低劳动强度,机播机收,提高劳动生产率。

5 参考文献

[1] 田静,范保杰.河北省食用豆类生产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J].杂粮作物,2004,24(4):240-243.

[2] 张亚丽,胡国玉,黄晓荣,等.安徽省食用豆产业现状与技术需求[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145-146.

[3] 程英.辽宁省食用豆类研究与生产的现状和发展策略[J].杂粮作物,2006,26(6):439-440.

[4] 孔庆全,贺小永,赵存虎,等.内蒙古食用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6):88-89.

[5] 程须珍,王述民.中国食用豆类品种志[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推荐访问:湖北省 豆类 发展思路 食用 现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