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芝冈日记选录(三)

时间:2023-06-18 18:42: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一九四五年(重庆)

十月十七日

《大公报》载剧影社电讯:梅兰芳正候机来渝,惟到渝登台表演届时再作决定。

十月十八日

《新民晚报》晚刊《戏剧与电影》第一八八期,红英(报道):梅兰芳谈话剧,述梅对话剧、平剧表演方法的一种看法。梅说:“演话剧和演京戏,一样是在舞台上哭笑,可是情形不同。京剧有一定的绳墨,功夫要深,一举一动都得按规矩,不然就要脱格,哪怕是一个写实动作,写实也有程度的限制,超出限度,就觉得刺眼不调和。话剧靠的是描摹,把平常的动作拿上台,虽然绝对自由,毫无限制,可是处处都经过琢磨,很有意思。你不知道,京剧的教法实在太死板了,死做死唱,什么解释都没有,只靠学的人去揣摩。话剧的导演方法就好得多,一是舞台的动作,但当求和生活一致,一是平常动作的舞台表现,但也当顾及美化。”话从梅的口里说出,更觉平易近人。梅又说:“有人以为话剧演的不过是日常生活情形,我觉得好处就在这儿。它切近人生,平淡无奇,可是又有吸人的力量,这就不容易。”“好处就在这儿”是梅衡情有得的话。

十月十九日

徐慕云(戏曲理论家、教育家)《中国戏剧史》卷二“各地各类戏剧史”第三章“高弋”云:“咸、同年间,南府(清代掌管宫廷演剧的机构)之班底,仍属高腔班人,即开锣后的前三句戏仍照例演高腔戏也。鼎革(辛亥革命)后,高、昆销声匿迹,全被皮黄与所谓髦儿戏者所蹴落。”则高腔在民初始完全失势于北平歌坛也。

又曰:“民国四五年间,韩世昌偕高阳昆弋诸名宿莅平演剧,一时如昆弋大王陶显廷及名净郝振基、侯益隆,名武生王益友等均时以拿手杰作,如《游园惊梦》、《琴挑》、《刺虎》、《思凡》、《安天会》、《长生殿》、《功臣宴》、《火判》、《嫁妹》、《夜奔》、《宁武关》诸剧大饷顾客。又值陈(石头)、王(瑶卿)垂老,梅(兰芳)、尚(小云)犹未成名之际,旧京名旦竟推君青(韩世昌)为首屈一指矣。未几海上第一台,邀之南下,在丹桂演出,营业颇不见佳。迨期满北上,遂有一蹶不振之势。其后皮黄班之梅、程、荀、尚四名旦竟排新戏,韩自知不敌,乃谢绝歌场者叠年。”韩之兴,盖由复古空气之酝酿,其始蹶在商业都会,其再不竟,盖北平耆宿,嗜好已渐有移易矣。

又曰:“韩后虽先后有白云生、庞世奇、侯祥麟(均为北昆名家)等续组班,出演于平、津各地,然售价奇廉,座客寥落,有时收入票资,竟不足同人温饱。近老伶工如陶、郝、侯、王诸人,或以物故,或则归农,世昌以维持同业生活计,勉强登场,然已年逾不惑,辅弼无人,较之民初时盛况,诚不让天壤之别焉。”则昆弋之尾声矣。

又第七章“越剧”调,谓“越剧原分高调、乱弹、嵊县班数种。高调一名掉腔,乃越剧中之价值最高者。概括可分三类,历史戏之时常演出者为《凤仪亭》、《铁冠图》、《刺虎》、《煤山(上吊)》(均昆弋)等剧;家庭剧以《双报恩》、《仁义缘》、《分玉镜》等为最著;香艳剧则《双珠凤》、《玉蜻蜓》、《偷诗》(昆弋)诸折乃尤著者焉。”

“高调中所演之历史剧,十九皆有根据,且其表作亦极为认真,至其词句之典雅,虽不能比美昆、高,然较皮黄、汉调犹高一等也。各角中,除丑行有时楞以用越音藉示其地方剧之特色外,余如生旦净末例须以标准之宫音出之。他如身段、台步亦不离准绳,与场面上之锣鼓完全翕合。其缓急疾徐,雍容大方,殆与昆曲、皮黄不稍悬殊也。”作者似以高调与弋腔为二,盖有未达。

又卷一《古今优伶剧曲史》第十章,清代之南府云:“初时南府班底为高腔班,故著名伶工亦多为河北高阳县人。说因中官来自河间,又因高字乃吉祥字遂得于最初选入耳。后因东后(慈安)喜武剧,西后(慈禧)喜昆曲、皮黄,故汪桂芬、谭鑫培、孙菊仙、王楞仙、瑞得宝、杨小楼、金秀山、黄润甫、侯俊山等,始渐次被召入宫也。虽昆乱渐盛,已取高腔地位而代之,然而开锣前三句戏,则仍用高腔班也。”高腔始衰因王府班之不振(嘉庆);其再衰为乱弹伶工被召入南府(同治);最后之打击为民间皮黄与女伶之征服(民初)。

又曰:“乱弹则分文乱与武乱两种。文乱重唱做,种类颇繁;武乱以跌扑摔打见长,远胜于皮黄班之武行。实际言之,今日皮黄班之武剧,无论长靠短打皆纯以架子姿态取悦观众,至其真实之摔打工夫无不日益退化。余尝历观高腔、徽剧、秦腔,晋、冀、豫各省梆子,以及越、川等戏之武戏,其武角之身手灵活,跌摔认真,实高出皮黄班之武生、武二花等百倍以上。今日摄入电影之《夜奔》,倘易以昆弋班之王益友或侯永奎,必较李万春强胜多多。李之斯剧,系得自(杨)小楼真传,岂知小楼在日,亦尚须请益于王益友(北昆著名武生)也。武乱摔打工夫当与弋腔、徽剧同流,盖源于弋腔也。昆弋武工之佳,非平剧可拟,予亲见之。王益友见前,昆弋《宁武关》、《嫁妹》,如前所称举者,平剧皆不能演也。”

又曰:“清季末叶,越剧班曾莅沪奏演,以武戏各角之武工冠绝一时。近以名角日甚少,兼以不能与文乱合作,遂至全绍(兴)境内,已无出色当行之人材,一切绝技,或将逐渐失传。”此言武乱衰歇之因。

又曰:“文乱虽人材较众,然而数年间老伶工丧亡殆尽,亦呈现一蹶不振之势矣。其最负名者曰梁幼侬,做工堪称首屈一指。当余任胜利公司时,幸得灌其《双金锭》、《吊金龟》、《药茶计》、《宝莲灯》、《反五关》诸剧以留纪念,不二年间,梁即咯血而死。”

“此外尚有小凤彩者亦负时誉,其演《高平关》、《双龙会》、《龙凤锁》、《紫金鞭》等剧,最为脍炙人口。”

“越剧之黑头当以林芳锦为空前绝后,其佳作如《玉麒麟认罪》、《杨六郎告御状》、《沉香救母》、《双钉记》等,堪称独步一时。”

又曰:“嵊县班乃高调、文乱弹、武乱弹混合而成。年来嵊县文戏颇风靡一时。该班历史并不甚久,最初仅于各村镇草台班中时时见之,全班不足十人,除鼓板外亦无场面之设置,服装简陋,每以一人担负而行,东村演唱数日,再移西村开锣。然而一般乡村妇女,趋之若骛。倘遇落难公子投亲被逐,有情小姐花园赠金之一类本戏,竟往往连演数日,始得团圆,而一般乡愚非观至公子得官,夫妻团圆不止。”

推荐访问:选录 日记 黄芝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