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广西民族文化优势,提升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

时间:2023-06-18 18:24: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论文分析了广西独特的民族文化优势,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阐述了近年来广西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成效及不足,进而提出了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族文化优势;提升;文化软实力

【作 者】何龙群,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7)01 - 0131 - 006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提升广西民族文化传承和开创能力,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一、广西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优势

独特的语言文字。世居广西的11个少数民族除回族转用汉语外,其他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并都在使用,分别是壮语、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毛南语、京语、彝语、水语、仡佬语,其中一些语言与周边国家民族语言相近相通。壮、瑶、苗、侗、彝、水等民族民间曾经使用类似汉字,但读音和词义完全不同于汉字的民族文字,在国务院公布的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古壮字、瑶文、苗文、侗文、彝文、水文等民族文字古籍均有入选。广西由国家层面批准推行使用的文字现有壮文、苗文、侗文、彝文四种。

独特而丰富多彩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先后公布了五批,共424项,其中少数民族项目203项,占48%。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涉及广西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节庆、木构建筑、工艺、娱乐和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独特的东盟文化。广西与东盟有着十分密切的人文关系,广西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和东盟多个国家的多个民族有着同源异流的关系,他们的共同祖先是古代百越民族的西瓯骆越人。他们山水相连、气脉相通、心灵相牵,世世代代在这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培育了灿烂的文化,广西籍华侨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东盟各国在广西有许多活动遗迹,如越南育才学校、胡志明足迹、老挝六七学校、诗琳通公主资料中心、印尼华侨农场等,尤其是永久设在南宁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成为现代连接东盟的国际通道、交流桥梁、合作平台。

独特的海上丝路文化。广西是2000多年前中国最早的出海口之一和海上丝路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与海外大量的商贸活动可以从大量考古遗址、文物中得到印证。今天,广西仍然是21世纪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向西,可以沿现代海上丝绸之路通往世界;向南,可以通过跨境铁路和公路,与中南半岛国家互联互通;向北,可以通过横跨中国西部的陆路通道,直抵欧亚大陆腹地乃至欧洲。新的海上丝路文化正在伴随兴起。

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先秦时期岭南百越族的西瓯骆越文化、稻作(那)文化、铜鼓文化、左江崖壁画艺术、秦灵渠、土司文化,近代以来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太平天国起义、冯子材和刘永福(黑旗军)抗法、孙中山在广西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韦拔群领导的农民运动、百色起义及根据地建设、湘江战役、新旧桂系、抗战文化、广西学生军、中共广西地方党和广西地方游击队的艰苦斗争、众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等等,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

独特的养生文化。广西有25个县(自治县)被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中国“长寿之乡”最多的省区。巴马瑶族自治县每10万人中就有33位百岁老人,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评为“世界长寿之乡”。广西拥有2万多平方公里的大面积连片富硒土壤,生产的农产品具有抗衰老、抑癌、解重金属毒等功效,與广西“长寿之乡”多有直接关联。

在广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在此不一一枚举。

二、近年来广西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成效及不足

笔者近一年来在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百色市、贺州市、来宾市等6个市及武鸣、隆安、融水、三江、柳州城中区、全州、平果、靖西、钟山、金秀、忻城等11个县(自治县)开展实地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成效明显,主要是:

(一)民族文化事业稳步发展。一是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逐渐形成。二是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和出版成果丰硕。据不完全统计,广西现藏少数民族古籍5000多件(册)。已经出版的计2000多万字,主要有《古壮字字典》《布洛陀经诗译注》《壮族民族古籍集成第一集·嘹歌》《壮族民歌古籍集成第二集·欢岸》《广西左右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评皇券牒集编》《融水苗族埋岩古规》《壮族民间常用药》《瑶族效方选编》《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山寨》《布洛陀文化研究》《仫佬山歌》《左江花山岩画研究报告集》等表现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书籍。三是民族博物馆规模扩大,质量提高。我区现已有博物馆、纪念馆106个,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家、二级博物馆6家、三级博物馆17家。如广西民族博物馆、崇左壮族博物馆、百色右江民族博物馆、武鸣县的骆越文化展示馆、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金秀瑶族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等,里面保存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物、服饰、珍贵照片,是体现我区各民族特点、生活习惯、历史变迁的缩影。崇左壮族博物馆的“百里岩画,骆越神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陈列”荣获2016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优胜奖。

(二)民族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各级政府积极支持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少数民族传统庆祝活动,如百色市阳圩镇民族团结山歌艺术节、田林县壮剧艺术节、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民族文化旅游节、隆林县苗族跳坡节、彝族火把节等,体现了民族个性,使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特别是“壮族三月三”作为广西壮族及各民族的法定节日后,全区各族群众通过多种文化形式开展传统的庆祝活动,挖掘出民族文化潜力,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激发了新兴的节庆经济。

(三)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有序推进。一是自治区、各市、县设立了相应的保护机构,划拨一定的人员编制。二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经费投入逐年加大。2014年财政厅联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大文化精品项目资助暂行办法》,将专项资金纳入自治区本级部门预算管理,建立了文化精品项目扶持和奖励资金的稳定投入机制,2015年起将文化事业建设费转列一般公共预算,纳入自治区本级部门预算管理。三是积极编制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桂林靖江王陵和甑皮岩遗址、宁明花山岩画、忻城莫土司衙署、柳州白莲洞遗址、富川马殷庙等保护规划已经国家文物局评审通过。四是创新民族文化传承方式。如柳州市首创“十佳民间艺人”参评人员签订《传艺带徒承诺书》制度,平果县作为壮族嘹歌的发源地,积极将嘹歌传唱引入学校,贺州八步区制定《八步区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管理办法》,并在各村寨建立民族文化传承演艺所等。五是加强文化生态、文化传承基地建设。2010年建立了“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和“壮族文化(百色)生态保护区”两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前者列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范围。还建成了“桂剧”等37个国家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基地、展示中心(研究中心)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四)民族文化发展有新思路。1.加强民族文化宣传,用民族文化带动旅游经济发展。如三江建设民族特色景区吸引中外游客,突出了以风雨桥、鼓楼等为代表的三江侗族建筑文化;靖西打造旧州景区,以绣球制作工艺贯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成为靖西县精品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2.将民族文化与影视结合,如在横县拍摄制作的《红水河的篮球冤家》,以广西农民篮球运动和发展茉莉花绿色产业为主要线索,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和谐团结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秀丽山水。通过影视宣传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也为当地群众增加了收入。3.民族文化宣传走进校园、社区和企业。如柳州市政府在文惠小学等校园内设少数民族活动特色展示厅,帮助学校订阅少数民族文化资料;在阳光100社区等社区制作少数民族文化宣传橱窗、阅览室;在两面针等企业制作民族团结宣传栏、宣传长廊、购置民族文化书籍、音像制品,开展各种民族团结文艺演出。

(五)民族文化事业人才政策不断完善。广西加大了文化领域特聘专家岗位的建设力度,主要岗位涉及“广西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与利用”“桂学研究”“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软实力研究”“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等研究领域。2015年,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自治区职改办根据广西现行的职称政策,对从事具有中国特色、民族传统的工艺美术、古籍整理、历史考古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免试职称外语,更加科学合理地培养、使用民族文化事业专业人才。

(六)民族文化对外交流成果凸显。打造了一批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精品,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如南宁市组织完成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并成功将该剧推上美国芝加哥、丹佛、洛杉矶,法国法兰克福等地主流剧场,热演20场,开创了广西赴法美演出城市最多、规模最大的巡演记录,推进了民族文化的国际交流。

当然,与先进的省区相比,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和不足。主要是:

(一)对民族文化事业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一些地方、部门对民族文化事业还未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尊重,许多干部不了解当地民族历史和文化,因而对民族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不足,重视不够,无法充分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存在零散、杂乱、不成规划体系和服务体系的情况,同时民族文化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涉及文化方面的经费主要用在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是必要的,但不能忽略了民族文化保護和发展方面的投入。

(三)尚未建立民族文化相关数据共享平台。如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等尚未构建系统的数据库和技术平台,不但给查询和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带来困难,而且难以有效将民族文化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四)民族文化传承后继乏人。有些口传心授的山歌、费时费工的手工艺等民族文化瑰宝,激不起年轻人的兴趣,加上没有经济利益作保障,愿意学习的人不多。而目前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有的是独门绝技,后继无人的局面令人担忧。如壮族干栏建筑、侗族传统建筑工艺和苗寨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有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其技艺传承面临困难局面。

(五)部分原生态民族建筑损坏严重。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古民居和村落不断被现代化建筑侵蚀和取代。如德保县那雷屯壮族村落,是典型的壮族原生态家园,干栏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研究价值,但是由于没有及时改造建设,逐渐破败。这种情况在广西较为普遍,以至规模较大、保护完整的壮族村寨已是凤毛麟角。

(六)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一是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滞后,对当地民族的多元文化开发利用深度不足,无法展示各民族生产生活中无形的、内在的传统民族文化的价值。二是民族文化产业大多规模小,实力不强,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同时发展模式单一,缺少有实力的知名文化企业做支撑。三是文化产品良莠不齐,一些文化产业品位不高,创新特色发展之路的能力较弱。

(七)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力量不足。民族文化挖掘和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基层文化部门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普遍存在老化和中层业务管理人员缺乏现象。没有建立相互配套的文化人才政策和激励机制。

三、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一)切实提高认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崇敬感和自信自觉。各级干部要提高对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崇敬和自觉自信,要敢于担当繁荣发展民族文化这一重大的使命和责任,加强对自治区主体民族及各世居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系统性研究,特别在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方面,要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原动力来对待,真正使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具备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加强文化信息摸底,建设民族文化大数据平台。大数据是基础性的战略资源,开放和共享是大数据平台的突出特征。要积极搜集和储存广西民族文化海量的数据资源,全面掌握广西民族文化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保护现状及其优势,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建立健全详细目录及资料档案,构建各部门各市县共享的大数据平台和展示网站,建立共享信息平台,加强交流互动。让文化信息在流动中降低行政成本,产生更大价值,打造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开发相得益彰的升级版。当然,大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业态组织模式,要探索使用权和所有权的新机制,优先解决数据共享问题,逐步做到受控共享,保障数据安全。贵州省从无到有建设起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吸引了人才,提高了效率,带动了贵州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赢得了先机。这对广西是很好的样本和借鉴。

(三)厘清、凝炼广西标志性文化符号,提升和打造民族文化精品。标志性文化符号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并得到世人公认的独特优势或标记,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替代性。通过民族文化符号,能够向世人展示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区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文化软实力。2016年5月27日,在外交部广西全球推介活动中,王毅部长深情介绍,如果30年前提到广西,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十几年前提起广西,浮现在脑海中的是中国—东盟博览会,今天提起广西,首先想到的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①这就是用广西特有的文化符号来推介广西,世人也是通过独特的文化符号来认识和了解广西。因此,有必要厘清、凝炼广西标志性文化符号,进行提炼、转化、创新。可借鉴桂林“印象刘三姐”的民族文化创意品牌打造模式,将广西特有的文化符号,打造成富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精品或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以宣示自身文化软实力和进行各种文化交流。②

(四)制定广西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传承和发展专项规划,纳入自治区发展总体规划,要建立专项资金和资金投入后追踪机制,确保专款专用。同时,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积极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对民族文化项目进行投资和资助。研究制订有关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建立起相应的监管机制。引导和指导民族文化保护和利用科学有序地开展,保障民族文化保护和利用工作的质量,促进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五)建立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体系。一是加强专业保护场所建设。如非遗展示馆(或基地)、非遗博览园、民俗博物馆、以民族或文化专题为主的博物馆,甚至划定原生态乡村民俗文化带等。二是重视民俗文化活动场所和组织建设。民俗节庆、婚丧嫁娶、祠堂庙会、祭祖拜神,都表现为一些特定形式的场所和仪式,要保留或重建传统民俗节日的活动场所,做好标志性文化实物建设,同时重视各级各类文化组织建设,保留并创新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文化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三是将民族文化纳入地方教育规划,安排专项资金,组织编写出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教材,进学校进课堂,使青少年了解民族文化,不脱离其根脉。四是加强校企合作,设置民族文化类、民族工艺类特色专业,解决目前民族工艺、技艺后继乏人的问题。

(六)提升非遗保护质量,扩大非遗保护范围。对于非遗项目,可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总体方针,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强化资源普查,建立名录体系,扩大保护范围,对有条件的项目,有计划作好申报国家、世界非遗项目的前期准备。有的其他地方已申报成功的同类项要争取成为拓展项目。如忻城莫土司制度长达500年,是独特的壮族土司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应积极推动莫土司衙署遗址进入国家世界申遗备选名录,待条件成熟后进入世界土司文化遗产拓展名录(已有湖北、湖南、貴州申报成功)。

(七)实施“文化+”战略,发挥民族文化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底效应,提高民族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共融度。

一是文化+产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1 ]10广西应大力扶持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把民族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民族文化支撑民族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如北海“海上丝路博览馆”就是民族文化与产业结合的传承新模式。当地政府利用废弃的爆竹厂厂房,改造为贝雕、角雕、陶雕、乌木雕等当地民间工艺的集中展示点,代表了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国务院办公厅已转发《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要以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挖掘和创意研发民族文化产品。要尊重和爱护民间艺人,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民间艺人带徒授艺,推动行业技艺传承创新。产业做得越大,拜师的人就越多,文化传承就越好,久久为功,文化产业品牌由此形成和发展,新兴产业兴起之时,民族传统产业也长盛不衰。

二是文化+新型城镇化。在城镇化发展路径中,文化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与农村危房改造相结合,有利于整合更多的有效资金推动民族原生态建筑进行保护性改造和修缮,具有构建方式多元化、发展可持续性等特点。城镇化建设要以文化特色为主题,将民族文化特色元素包括传统建筑、手工艺、美食、节庆场所、生态环境等融合建设,提升传统城镇的公共文化和公共服务。同时将文化创意植入推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解决经济发展与留住乡愁的矛盾。传统村落的保护也要注意形神兼备地传承和“活态”保护,既留下老房子,更要留下每个村庄特有的农耕文化和特色产业。

三是文化+旅游。发展文化旅游,助推民众增收。目前旅游品位在不断提高,不再单纯是风景游,而是文化游、休闲游,更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文化是景观的灵魂,要认识清楚并挖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与内涵,设置广西文化旅游的主线和重点,打造成吸引人、让人心甘情愿、趋之若鹜前往的旅游亮点。这有一个逐步积累且长期努力的过程,政府要不断扶持,建立相应的模式和机制。同时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转化为贴近游客心理的旅游购物的商品,努力补齐广西旅游产品少、自身特色弱、文化含量低的短板。

四是文化+金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 [2 ]40要努力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打通制约文化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银行机构要创新和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改善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这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和维护文化安全的需要,也是银行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八)加强文化对外交流,创新业态实现多渠道传播。一是借助广西民族语言与东盟各国民族语言文字相通相近的优势,培养适应东盟与海上丝路建设的民族语言文字、非通用语种翻译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文化互信、政治经济交流和贸易畅通。二是广泛利用各种交流渠道、涉外活动等开展经常性的宣传和推介活动,大力塑造广西民族文化的整体形象。各级政府应认真研判和组织力量编写和制作包括图书、影视、歌舞、戏曲、动漫、绘画、广告等多种形式的民族文化创作,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快速便捷、灵活多样的特征,创新业态,将广西優秀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三是加强跨境民族的法律意识引导,依法放开民间往来渠道,开展各种民间经济、文化、教育、科研交流活动,建立广西与周边国家民众之间的密切关系。

(九)建立和完善各种文化机构,推动民族文化普及和研究走向深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或民间组织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或民间社团,积极开发对当地民族文化及保护政策的研究与学术交流,拓宽民族文化研究方向,通过举办各级各类的研讨会和组织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促进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文化的自然传承。探索形成政府主导、传承人和民间机构参与、学校培训、民间文化学者关怀、民间文艺志愿者支持的模式,走出一条民族文化的特色发展之路。

(十)强化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各项政策和措施,强化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在高校相关院系设立相关专业并定向培养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专业人员,同时为民族地区举办各种民族文化传承培训班,建立一支热爱民族文化、专业知识丰富、具有奉献精神的相对稳定的专兼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定期选派专家深入民族地区指导开展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重视培养传承人和新的文化工作者,让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组织保障,让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COUNTER-MEASURE STUDIES OF CULTIVATING ETHNIC CULTURAL ADVANTEGE PROFOUNDLY IN ORDER TO PROMOT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GUANGXI

He Longqun

Abstract:Based on field research,this paper analyzes the unique advantage of ethnic culture of Guangxi. It addresses achievements and deficiency in ethnic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uagnxi in the recent years,and then to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the region.

Keywords:advantage of ethnic culture;promote;cultural soft power

﹝责任编辑:袁丽红﹞

推荐访问:广西 民族文化 实力 提升 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