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背景下县域旅游转型升级途径探索

时间:2023-06-18 17:42: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桂林建设国际旅游胜地,需要县域旅游协同发展。当前,桂林县域旅游发展不均衡,如何挖掘各县旅游的特色,实现各县协调发展,是文章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旅游欠发达的灌阳县为例,从资源角度分析,探索县域旅游转型升级有效路径。

一、县域旅游均衡发展是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重要保障

2012年,国家发改委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为桂林旅游“二次创业”赢得了利好机遇,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到2020年,桂林基本完成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建成“世界一流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1]。

实现该目标,县域旅游均衡发展是重要保障。当前,桂林形成了“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空间系统[2],系统外的其他县旅游发展缓慢,全市旅游呈现失衡状态,因此,必须探索旅游发展新路径,实现县域旅游产品转型升级。

二、桂林市县域旅游转型、升级途径探索

县域旅游升级,需要更多差异化、特色化产品。以下以灌阳县为例,通过深入挖掘资源,找出特色,为桂林市县域旅游产品的升级转型提供思路。

(一)灌阳县概况

灌阳县位于桂林市东北角,距市区约159km,与湖南道县、江永交界,经济欠发达。该县地理位置偏僻,可进入性差,自然风光不突出,旅游发展滞后,是桂北旅游的“真空地带”,旅游发展难度较大。

(二)灌阳自然资源极具地方特色

1.喀斯特地貌景观多样而奇特

灌阳属石灰岩地区,经多次构造运动,保留了发育初期的石芽(石林)、溶沟、漏斗,桂林地区到中后期发育的落水洞、溶蚀盆地、峰丛、孤峰、干谷、盲谷,以及溶洞等各种地貌类型,俨然是一座天然的喀斯特景观博物馆,其他县区不具备如此完整的景观。

文市镇的石林景区,占地5km2,具有双层结构、剑状峰顶、造型奇特等特点,该石林填补“大桂林旅游圈”没有石林的空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千家峒景区溶洞发育有奇特的钟乳丝,是石钟乳初期雏形,为该洞一绝;同时,洞内还发育有类似黄龙的“石梯田”、鹅管、石笋、石幔等造型奇特的景物,为游人提供了集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的的景观。

2.具有乡野风光的灌江风景

灌江是湘江一级支流,自南向北纵贯全县,于全州汇入湘江。“灌江三峡”风光位于县城以北约1km的官塘至水车水库大坝处,有“小三峡”之美誉,全长17.5km,流域面积1441km2,水面最宽201m,最窄处40m,两岸风光旖旎,美如诗画。江面碧波荡漾,奇山秀水美不胜收,待杜鹃花开,更是绚丽如霞。灌江是具有秀丽风光的处女河,与漓江相比具有十足的“乡野”特点,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岭南地区的北国风光、冰雪景观

灌阳位于都庞岭西麓,海洋山东麓,都庞岭山脉呈东北—西南向,延绵百余里,其主要山峰多在1000m以上;海洋山脉呈南北向,从全州入境延伸至县西南部的洞井瑶族乡,在此处与都庞岭余脉连在一起,形成东西南三面山脉环绕,北向开口的“U”型山区,整个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冬季冷气易进滞出,造成长时间低温天气,春季气温回升缓慢,因而冬季可降雪,形成冰雪景观,并出现“雪淞、雨淞、雾凇”等岭南少有的北国风景,该景观对南方客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4.垂直植物带谱明显

灌阳境内都庞岭、海洋山,山体海拔多在1000m以上,垂直落差较大,随着海拔的上升,光热水等条件发生明显变化,植物种类也随之变化,呈现明显的植物垂直带谱分布,为开发科普游打下了物质基础。

5.原始森林、峡谷飞瀑、高山草地等景色各异

都庞岭千家洞国家自然保护区,是一处原始森林,都庞岭为五岭之一,由花岗岩岩体组成,山体雄伟高大,其主峰韭菜岭海拔2009.3m(华南第三峰);这里森林茂密、气侯宜人,瀑布、溪流、湖泊形式变化多样,高山草地,景观奇特,是开展户外探险旅游的好去处。

(三)灌阳县历史文化独具特色

1.古道文化具有世界级的旅游开发价值

近些年,“文化线路”引起了遗产界的高度重视。古代,横贯中国南北的大动脉经过灌阳,为当地发展“文化线路游”提供了条件,该线路为“中原——过长江——入湘江——溯灌江——经恭城下漓江(或贺江)——入西江——到合浦、徐闻——出海至东南亚等国”。另外,灌阳西临湘桂古道,东靠潇贺古道,连接潇贺古道与湘桂古道的陆上交通也经过灌阳,灌阳处在桂北交通的十字路口,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里遗留了大量的古迹,如舜帝南巡(舜帝庙遗址)、楚国平百越、秦始皇平定岭南、“海上丝绸之路过灌阳”、汉人南迁、少数民族的迁徙(这里是瑶族发祥地)、元军围剿千家峒、太平天国(升平天国遗址)、抗日战争、红军三过灌阳。

总之,“北达中原、南入南海”的地理格局,为灌阳承接南北、东西方军事、经济贸易、文化传播提供了基础。以此开展文化线路游,符合未来旅游发展趋势。

2.灌阳是世界瑶族的发祥地

千家峒是瑶族发祥地,是灌阳发展瑶文化游的先决条件。瑶族是山地民族,受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影响,其文化独具特色,即便瑶族各支系之间,其文化也多有不同[3-4]。瑶族文化丰富而多彩,为我们打造多样化的旅游景区创造了条件。

因此,将千家峒打造成“民族圣山”,展示多彩文化,开展“瑶族圣地游”、“瑶族寻根问祖游”、“五彩瑶族文化游”,是符合资源本身的特点。

3.唐景崧故里、桂剧文化是不可替代的人文资源

唐景崧,灌阳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传奇人物。在越南打败法军入侵,成为“抗法英雄”,在台湾抵抗日军侵略,深受东南亚、台湾等地人民的景仰,针对这部分游客,推出“唐景崧故里游”,将吸引一大批客人前来游览。此外,唐景崧还创办了桂剧,是该地区主要剧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桂剧文化资源对周边客人有极强的吸引力,游客来到灌阳月岭村(桂剧发源地),可欣赏正宗桂剧。这些资源具有垄断性,是发展旅游的重要素材。

4.红军三过灌阳,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1931—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北上,第六军团西征和第一方面军长征,曾三过灌阳。1934年,中央红军循红六军团西征故道,由湖南道县进入灌阳,在全州、兴安间强渡湘江,为确保红军主力顺利度过湘江,中央派红五师在进入县城的交通要道,阻截桂系部队,发生了著名的新圩阻击战,红五师全部壮烈牺牲,是我军历史上一次惨烈的战争。依此发展红色旅游,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灌阳旅游发展思路

通过资源分析,灌阳拥有自己的特色,可打造成以“古道文化”为基础,“瑶族文化、桂剧文化”为辅助,“红色文化”为点缀,“河流、喀斯特景观、高山、峡谷、植被、瀑布”为背景的“山水文化体验之旅”。景点建设方面,应优先发展千家峒景区、红色遗址地(酒海井、新圩阻击战)、月岭古民居、文市石林等,利用灌江水道,将县城与灌阳北部联通,形成水路、陆路环形交通网,将资源充分展示出来。

另外,待桂林1小时交通圈建成,可进入性大大增强,将极大促进该地旅游发展。

三、总结

由上可知,对资源认识越清晰,其特色就越明显,差异性越突出,市场吸引力就越强[5]。

桂林建设国际旅游胜地,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资源特色。通过深入分析,找出不同县(区)的资源特色,结合市场,开发差异化产品,提升旅游品质和价值。使全市旅游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处处都是亮点,县域旅游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2012年11月

[2] 陆林等,《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空间演化模式及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9) 1066-1074

[3] 奉恒高主编,《瑶族通史(全三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4] (日)竹村卓二著,金省萍,朱桂昌译《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华南东南亚山地民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5] 吴尔娜、王向阳,《深挖桂北文化内涵在开发桂北旅游资源中的重要意义》[J],集团经济研究,2007(21).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

推荐访问:胜地 县域 转型 国际旅游 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