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高发原因及控制对策

时间:2023-06-18 14:24: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指出了威胁森林安全的三大危害分别是火灾、乱砍乱伐和病虫害。其中森林病虫害是我国很常见的自然灾害。在辽阔的土地上分布着各种类别的林木,这不仅为病虫害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还为新型病虫害的出现制造了多种可能。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除治病虫害是目前国家减灾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只有不断提高人们对防治森林病虫害的重视程度,建立预防检测体系,合理使用防治资源,实行综合防治,才能真正改善我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13-0249-02

1 森林病虫害发生特征

1.1 森林病虫灾害面积逐年递增

据历史调查结果显示:自1950~1990年,森林病虫灾害的发生面積已从100万hm2扩大至1100万hm2,2010年更是一跃上升到1300 hm2。由此不难看出,受灾面积正在以每年25%的速度迅速扩张,形势十分严峻。

1.2 次要害虫泛滥成灾

近几年气候条件非常利于害虫繁衍、生存,不仅导致常见病虫害的数量居高不下,次要害虫的虫口密度也随之上涨,出现了新的主要害虫和新的受灾区域。

1.3 危险性病虫害防治难度加大

林木在出入境、运输、移植过程中都可能将原地区的危险性病虫害传人新区。一方面,新的生态环境往往比较脆弱,没有能力进行主动防御;另一方面,林农对新传人的病虫害认知不够全面,很难做到及时、准确、有效地防治。

1.4 经济林病虫害频发

一些顽固的病虫害正在袭击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木区,造成女贞、湖桑、果树等林木的质量、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林农经济收入也因此一落千丈。

2 森林病虫害高发原因分析

2.1 主观原因

(1)防治意识淡漠,治理工作不到位。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忽视其对林木的损伤,放任其蔓延扩散。情形严重时才开始治理,但治理方式不够深入、彻底。

(2)防护体系不完善。没有统一的防治管理机制,也没有积极主动的进行防治,资源协调能力差,造成工作局面较为被动。

(3)防治经费有限,防治手段单一。重栽轻管现象普遍,多项先进的预防、检疫、监测技术研究缺少启动资金,只能完全依赖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4)基础设施落后,防治效果不理想。现有的防治、检疫设备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防治工作需要。设备老化无法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数据,错过了新型森林病虫害的最佳防治时机。

2.2 客观原因

(1)天气、环境持续恶化。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我国冬季的气温普遍高于常年值,生态环境不稳定,为森林病虫害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2)防治药剂使用不合理。由于过去科学技术水平有限,病虫害药剂无法区分病虫害的种类。不仅灭杀了害虫的天敌,还让一些常见的病虫害在化学药剂的作用下产生了很强的耐药性。

(3)人工林区防御病虫害能力低下。人工林区为了节省造林预算,方便种植.所以一般都会在同一片林区种植相同类别的林木。因此,这种单一类别的人造林区无法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也就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的入侵。并且,这些幼龄人工林苗在种植、成长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大面积病虫灾害,严重时可危及与之相邻的其他健康成木或者周边自然林区。

3 森林病虫害的有效控制策略

3.1 转变防治理念,健全防治机制

防治工作初期要充分研究病虫害种类,掌握灾害的发生规律,把原有的人工、机械、农药和现代化防治理念、防治手段相结合,研制出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学防治方案,通过系统性综合防治。努力将病虫害损失降到最低。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一项工作量大、耗时久、情况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成立专门的防治机构来对人员、物资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不仅要划分层级,明确各级的责任和工作内容,还要通过定期组织培训来提升防治人员的工作技能。只有防治人员始终保持高度的防治热情,在正确的防治观念下,运用科学的防治手段,才能有效防治病虫害。

3.2 建立预防监测体系,做好植物检疫

“预防为主,治理为辅”是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原则。建立森林病虫害的预防监测体系不仅可以实时监测林木情况,还能如实反映病虫害的产生规律。

植物检疫是保护植物不被病虫害入侵的重要途径。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正在加强同其他国家在经济、科技等多个项目领域的发展合作。随着对外贸易的次数逐渐增多,要不断提高对外来有害生物的防范意识,加大对林木入境或国内地区调运的检疫力度,避免一些外来病虫害实现跨地区、跨国家传播,严重破坏我国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做好林木、水果或其他木制品的检疫工作的基础之上,还要不断扩大植物检疫的覆盖范围。

对来自疫区的交通工具,包括货车、火车、飞机、货船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并消毒,对运输人员所携带的一切应检物品按照现有的检疫标准进行检查。

对林木的装运容器实施检疫。一般林木在长途运输前都会先用木质材料进行包装、固定,然后放人各大集装箱内。这两大装运容器自身也是木制品的一种,因此很容易携带一些危险的外来有害生物,比如美国白蛾、双钩异翅长蠹、皮蠹类及非洲大蜗牛这些都是由我国检疫人员在入境口岸工作时发现的危险性害虫。

3.3 合理分配森林病虫害防治资源

第一,人员配比要合理。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工作量巨大,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从事一线工作。只有人力资源补充到位,才能做好病虫害预警、林木养护、协调工作等具体事宜。通过扩大防治人员规模,可以切实改善现有的防治现状。第二,设备运用要科学。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地理条件的差异,具体防治措施也不尽相同。因此,对设备的需求也因地而异。在具体的防治过程中必须结合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和数量,有针对性地使用防治设备。使用恰当的仪器或设备,才能真正做到定点、定向防治。第三,森林病虫害防治药剂选择要恰当。在确保灭杀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少毒、低残留、可定向杀灭病虫害的药剂,同时要严格审核药剂的质量和技术指标,决不允许对森林和生态环境造成过度伤害。第四,资金管理要科学,节省一切不必要的开支。资金是前三项的基础保障。资金紧缺不仅严重影响防治工作的进度,还会大幅降低防治质量和效果,综合防治的目标也就很难实现。

3.4 物理机械防治

在温度、湿度、太阳能、电、声波、激光、超声波、红外线辐射等物理条件的作用下,人们使用一些简单实用的操作工具或器械便可有效避免病虫危害。常用方法如下。

(1)人工捕杀。利用人力或简单器械捕杀大面积聚集,目标明显且容易驱除的害虫,比如天牛、金龟甲成虫等。

(2)诱杀法。利用光和颜色引诱害虫进入捕杀范围将其灭杀,如:在黑光灯上安装高压电网灭虫等。

(3)障碍物法。人为制造各种障碍,抑制病虫害的扩散途径,减少其危害范围。如:薄膜覆盖、涂抹胶环、设置纱网。

(4)其他杀虫法。将林木种子进行高温处理,消灭潜伏的有害病虫和细菌。还可以利用放射手段破坏害虫繁殖能力。

3.5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通过投放一些生物,包括一些生防菌来达到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的目的。现有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两大途径可供林农选择。通过改变林木所在的微生物环境。我国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研究成功,现已成功应用到病虫害的实际检测过程中,可有效帮助林农实现快速检测、鉴定病虫害。

生物防治技术在防治效率上略有不足,但却有着持续时间长、不复发、环保、安全等优点。在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控工作中,要积极扩大生物防治法的应用,还要学习、试验并推广国内外先进的生物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3.6 做好人造林区的规划设计和林分配置

事实证明,越是树种单一、树龄相同的林区,越容易发生大面积病虫灾害。因此,为了提高人工林区的自然抗灾能力,必须重新制定造林规划。对于只有单一树种的林区.可以通过种植一些农作物或者饲养一些动物来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对于新开发的地块,应充分考虑所在地区的土壤、气候、温湿度等自然因素,找到适宜在此地生长的林木种类。然后运用科学的培育技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别不同、抗虫性好的林木进行混合种植,不仅可以模拟自然森林的林木分布情况,还能促进林木的健壮生长。

4 结语

无论是哪种森林病虫害,肯定都有其独特且固定的发生周期和特点。必须提前进行了解和掌握,全面分析病虫害爆发的原因,找到科学合理的防治和应急方案,做好一切防治准备工作。只有不断加强病虫害的监控和防疫,提高检测、治理能力,合理利用防治资源,才能最终实现林业良性发展的偉大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振洲,魏斯盘.森林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5(36):113~125.

[2]王蕾,黄华国,张晓丽,等.3S技术在森林虫害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05,18(2):51~53.

[3]杨学祥.关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及营林技术的探讨[J].绿色科技,2017(21):139~140.

[4]马书林.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防控对策[J]。绿色科技,2017 (17):184~185.

推荐访问:病虫害 对策 森林 原因 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