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06-18 09:18: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乡镇企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污染控制、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111个生态示范区。1996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详见表4。

这一阶段,农业农村的环境问题依然严重,除了对化肥农药等过量投入之外,新兴乡镇企业引发的农村环境问题也是这一时期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之一,同时,在地方开展生态农业试点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历了从中央提倡、地方试点,到中央批准、地方实施,最后上升为国家规划层面的发展历程。

2000年至今:农业生态问题的系统性治理阶段,现代生态农业政策系统性逐步形成。进入21世纪,包括农业农村在内的环境问题频发。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外环境都对生态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以互联网和智能化为主的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为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提出要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积极开展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因地制宜推广节水、节肥等节约型农业技术。2016年9月,农业部印发《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指引(2017~2020年)》,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正式上升至国家战略,《指引》提出:2017~2020年計划建设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300个左右,积极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与此同时,各省和市(县)也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相应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实践由此全面展开,总体呈现出绿色、循环、可持续、优质、高效、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趋势。山东省于2018年8月颁布《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拓展农业生态功能,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塑造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新产业新业态,构建全循环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云南省印发了《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0年)》,并积极开展种养结合、临夏立体经营、粮改饲等生态循环农业。酒泉市于2018年印发《酒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计划到2020年初步形成产业融合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产品优质安全的循环农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形成农牧结合、粮饲兼顾、草畜配套、养殖循环、产加销一体化、资源永续利用的循环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详见表5。

结语

中国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具有明显的“倒逼”特征,现代生态农业因兼具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优点,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中国现代生态农业以维持和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为基础,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兼容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尚不能适应激烈的全球农业竞争环境,不能满足国内人民需求。在中国现代生态农业理论和政策方面,仍需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是跨学科多领域的协同研究。现代生态农业的理论涉及经济学、生态学、农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目前以生态学、经济学领域的专家为主,不仅研究内容受限,而且缺乏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所需的理论支撑,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亟需完善。因此,需要多领域多学科的专家协同攻关,共同探索,逐步完善并形成推动现代生态农业不断深入的理论体系。

二是差异化地方化的实践探索。因地制宜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原则。我国各地需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自然社会特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政府可以从宏观上引导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理念,中观上激励延伸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微观上宣传和推广典型现代生态农业模式。

三是与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的融合提升。区别于传统农业,现代生态农业最显著特点之一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理念。因此,需要对已经成熟的现代生态农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进行筛选提炼,将其应用和推广到农业体系;同时,加大对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关键难点技术的投资,鼓励现代生态农业在运营管理等方面试验改革,提升现代生态农业科技与管理水平。

注释

[1][16]赵博勇:《生态农业及其发展模式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2][17]葉谦吉:《生态农业》,《农业经济问题》,1982年,第11期。

[3]郑军、史建民:《国外生态农业实践透视》,《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4]刘思华:《理论生态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5]杨瑞珍、陈印军:《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趋势与任务》,《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年第38卷第5期,第167~171页。

[6]林祥金:《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7期。

[7]马世骏:《高新技术农业应用研究》,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87年。

[8]杨晓东:《关于对我国生态农业问题的思考》,《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2007年。

[9]唐建荣:《生态经济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10]翁伯琦:《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实现新跨越》,《福建科技报》,2011年9月21日,第B01版。

[11]曹俊杰、王学真:《中外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比较研究》,《生态经济》,2006年第9期,第108~111页。

[12]卞有生、金冬霞、邵迎晖:《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

[13]翁伯琦:《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实现新跨越》,《福建科技报》,2011年9月21日,第B01版。

[14]杨瑞珍、陈印军:《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趋势与任务》,《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年第5期。

[15]王宝义:《中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未来趋势》,《现代经济探讨》,2016年第3期。

[18]李太平:《论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国农史》,2011年第2期。

[19]李哲敏、信丽媛:《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及现状分析》,《浙江农业科学》,2007年第3期。

[20]邓启明:《基于循环经济的现代农业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21]谭明交、冯伟林:《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理论探析与启示》,《区域经济评论》,2019年第1期。

[22]朱惠:《关于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的卫生问题》,《卫生研究》,1977年第4期。

责 编/马冰莹

推荐访问:生态农业 中国 实践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