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绿肥人工栽培与利用

时间:2023-06-18 08:48: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主要研究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继续发展、农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施肥肥料种类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出现了人工栽培绿肥这一重要的肥料。重点分析了绿肥的栽培、主要品种以及广泛应用。研究认为深入探讨与研究这一珍贵遗产,对现代农业生产肥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时期;绿肥;人工栽培

中图分类号S-0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8)08-0235-02

Artificial Cul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reen Manure during Wei-Jin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AN Liming(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 Jilin 136000)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during Wei-Jin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farmland area expanded, the kind of fertilizer were increased gradually.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green manure which has become the source of fertilizer appeared in this period. Green manure varieties were widely used. So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the precious heritage will hav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modernizing agriculture developed healthily.

Key wordsWei-Jin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Green manure; Artificial cultivation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6BZS032)。

作者簡介谭黎明(1959—),男,吉林扶余人,教授,博士,从事先秦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7-11-23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1]中记载了当时的肥料主要有绿肥、旧墙土、草木灰、陈屋草、骨肥、蚕矢等,特别是人工栽培绿肥,是当时非常重要的肥料来源。绿肥品种多,应用广泛。人们对绿肥的功效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广泛栽培绿肥可以解决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肥料不足的问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绿肥人工栽培与利用

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发现田间杂草腐烂以后有利于庄稼的生长,《诗经》[2]中已经有了“荼蓼朽矣,黍稷茂矣”的记载;据《礼记·月令》记载:“(季夏之月)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郑玄注:“薙谓迫地芟草也。此谓欲稼莱地,先薙其草,草乾烧之。至此月大雨,流水潦畜於其中,则草死不复生,而地美可稼也[3]。”这是一种原始耕作法。芟除田中杂草,草干枯后,焚烧以为肥料。在《吕氏春秋》《淮南子》和《泛胜之书》等文献都记载耕地时把杂草翻压下去,腐烂以后可以肥田。可见,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已经利用野生绿肥了,这说明我国利用野生绿肥来肥田,已经有了2 000多年的历史。

人工种植绿肥最早记载见于晋郭义恭撰写的《广志》:“苕草,色青黄,紫华,十二月稻下种之,蔓延得殷盛,可以美田。叶可食。”这里讲的是南方的冬种春翻的绿肥。当时的中原及北方还没有人工种植绿肥。我国北方人工栽培绿肥的记载始见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我国北方人工栽培绿肥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总结出许多绿肥栽培利用的经验和技术原则。

首先,通过试验方法测定不同绿肥的肥效。据《齐民要术·耕田第一》记载:“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种,七月、八月犁·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上述文献中把绿豆与小豆、胡麻等进行比较,然后进行分等,结论是绿豆肥效最高,小豆次之,胡麻第三。又把绿豆与蚕矢、熟粪进行比较,结论是绿豆与蚕矢、熟粪的肥效相同。为了测定绿豆作为绿肥的肥效,进行了播撒绿豆,耕翻压青种谷子的试验。结果是把绿豆耕翻后种谷子,获得了一亩收十石的好收成。北魏时一般亩产粟米三石左右(《魏书·李彪传》[4]中载有李彪的建议:“取州郡户十分之一,以为屯民,一夫之田,岁责六十斛”。屯田的租率是十分之五,一夫的屯田产量应是120斛。一夫耕种田合北魏亩为50亩,合汉石2.926石。还是维持亩产3石的水平)。亩产增加了3倍多,这就明确了绿豆作为绿肥的肥效是非常高的。

其次,确定绿豆作为绿肥在农作物轮作制中的重要地位。据《齐民要术·种瓜第十四》记载:“区种瓜法:六月雨后种菉豆,八月中犁

禾奄

杀之;十月又一转,即十月中种瓜”;据《齐民要术·耕田第一》记载:(绿豆)“五、六月中禾冀种,七月、八月犁掩杀之,为春谷田”;据《齐民要术·种葵第十七》记载:“(种葵)若粪不可得者,五、六月中穊种菉豆,至七、八月犁禾奄杀之,如以粪粪田,则良美与粪不殊,又省功力”;据《齐民要术·种葱第二十一》记载:“其拟种之地,必须春种绿豆,五月掩杀之。比至七月,耕数遍”。可见绿豆作为绿肥的播种和掩杀(耕翻)时期,一般是五、六月播种,五、七、八月耕翻,以备秋冬种蔬菜或明春种谷物;也可以春种夏翻,用以种葱。不管什么时候播种,从播种到耕翻大概都是2个月,这时正是绿豆的生长盛期,因此肥效也最高。绿豆生长到2个月左右,正值花期,翻压作肥,肥效最佳。《群芳谱》引《法天生意》说:“(菉)豆有花,犁翻豆秧入地,麦苗易茂。”

再次,总结在桑田中间作绿肥作物的经验。据《齐民要术·桑、柘四十五》记载:(桑苗)“其下常

属刂

掘种菉豆、小豆。”就是在桑田中间作绿豆、小豆可以改良土壤,使桑树发育生长良好。即“二豆良美,润泽益桑。”可见,豆类是宜于桑园合理间作的作物,其枝叶繁密覆弊地面,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也能抑制杂草的生长;根系密行间而较浅,能使土壤质地疏松,通气良好,也有利于保墒;特别是根瘤菌有固氮作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又说“岁常绕树一步散芜菁子,收获之后,放猪啖之,其地柔软,有胜耕者。”可见,围绕桑树撒播芜菁,收获之后,可以喂猪,同时使土壤柔软,比耕过还好。这样做“不失地力,田又调熟。”又说“种斗禾,欲得逼树,……绕树散芜菁子者,不劳逼也。”这就指出了在桑田中间作绿肥作物的方法,桑苗第一次移栽布局稠密,地是不耕的,但桑间的空地还是要利用的,就是用锄头翻地种豆子,易于掌握分寸,不致伤苗。现在第二次移栽定植,株行距很宽,更要尽量利用土地,可以翻耕,离树较近播种禾豆,使达到最大利用面积。绕着桑树播散芜菁子的,便不能距离桑树太近。

最后,总结农田土壤施肥使用绿肥是省工省力又简单的方法。据《齐民要术·种葵第十七》记载:“若粪不可得者,五、六月穊种菉豆,至七、八月犁禾奄杀之,如以粪粪田,则良美与粪不殊,又省功力。”就是说,如果没有农田施用的肥料,就在五、六月里稠密地播种绿豆,到七、八月耕翻掩埋在土壤里,就像用粪给农田施肥一样,它的肥效与与粪肥一样,而且又省功力。可见,绿肥即省功力又具有很好的肥效,是农田施肥中使用得最好肥源之一。

2魏晋南北朝以后绿肥技术广泛传播

魏晋南北朝以后绿肥的使用技术广泛传播,在宋、元时期以前我国栽培的绿肥作物种类主要是绿豆、小豆、胡麻、苕草、芜菁、蚕豆、大麦、苜蓿等,明清时期绿肥栽培更加广泛,绿肥作物种类进一步扩大, 主要有天蓝、黄花草、三叶草、紫云英(翘荛)、满江红、紫苜蓿、金花菜、香豆子、拔山豆、绿豆、小豆、胡麻、蚕豆、陵苕、梅豆、黧豆、穞豆、油菜、萝卜、黛豆、豌豆、茅草、大麦、小麦、水苔、萍、蔓菁、葫芦芭(胡萝卜)等。关于上述绿肥的种类,许多文献都有记载。据《补农书》记载:(梅豆)“豆汁、豆萁、头及泥入田,俱极美。”梅豆是绿豆的一个变种,绿豆变种很多,常因地而异。据《三农纪》[5]记载:穞豆“肥田者,花开荚成,犁翻浥烂,种菜麦倍收。”“(拔山豆)天花结荚时,犁入田中,肥力超过蚕矢。”据《王祯农书》记载:有苗粪和草粪两种肥料,“于草木茂盛之时芟倒,就地内掩罨腐烂也。……草腐而土肥美也[6]。”据《农政全书》记载:“苗粪如蚕豆、大麦皆是;草粪如翘荛、陵苕,江南皆特种以壅田,非野草也。”据《天工开物》[7]记载:“南方稻田,有种肥田麦者,不冀麦实,当春小麦、大麦青青之时,耕杀田中蒸罨土性,秋收稻谷必加倍也。”据《抚郡农产考略》记载:“叶青花白,杆直上长二尺三 、四寸,較大者稍高。萝卜有大小两种,大者为蔬菜,小者专为肥田之用。”可见清朝时已经有了萝卜作绿肥的记载。据《浙江通志》记载:“佛豆、蚕豆未成熟时均可刈去作肥。”佛豆即豌豆。

王祯在《农书》中指出,种植绿豆、小豆和胡麻等绿肥在元朝“江淮迤北用为常法。”可见,元朝北方种植绿肥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了。在野生绿肥方面,据王祯《农书》记载:“于草木盛时芟倒,就地内掩罨腐烂也”,并说“江南三月草长,就刈以踏稻田,岁岁于此,地力常盛。”

明清时期由于肥料短缺,极其重视绿肥的栽培。据《沈氏农书》家:“若花草(紫云英)亩不过三升,自己收子,价不堪值,一亩草可壅三亩田。今时肥壅艰难,此项最属便利。”据《抚郡农产考略》记载:“红花草比萝卜、菜子尤肥田,为早稻所必须,可以固本助苗,其力量可敌粪料一二十石。无草者虽以重本肥料壅之,其苗终不茂,故乡人种红花草者极多,不敢于种子贵而稍吝也。”

明清时期积累了许多绿肥栽培的经验,如在绿豆开花时翻埋绿肥肥效最好的经验。据《群芳谱》引《法天生意》记载:“耕过种绿豆,候七月间有豆花,犁翻豆秧入地,麦苗易茂。”可见,在绿豆开花时耕翻压青,此时绿豆茎干柔嫩、容易腐烂、肥效最大,这说明对绿肥有进一步的认识。北魏时绿豆耕翻压青时期是绿豆种后2个月,到宋元时没有发展,直到明朝时才取得了绿豆开花时翻埋为最好的经验。又如,绿肥种植也需施肥的经验。据《三农记》记载:“红花草(紫云英)肥料宜乌灰一、二石,大肥十余石。”即种植绿肥红花草需乌灰一、二石,而产出绿肥红花草却是十余石。《沈氏农书》中也有把“猪灰”“撒于花草田中,一取护草,二取松田”的经验总结。可见,绿肥也需施肥,这是一种以小肥换大肥的技术。

还有以磷增氮的技术。据《抚郡农产考略》记载:“萝卜子种时用猪骨灰拌种下之,亩田需猪骨一斤。”《象山县志》:“草子(紫云英),拌牛豕骨灰,于八、九月间开垦种塍。”骨灰是一种很好的磷肥,对于磷肥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说明在绿肥栽培中,以磷增氮的技术,已经生产。

明清时期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绿肥对改良土壤的作用。据《农政全书》记载:“岁种蚕豆,至春,翻罨作壅,即地虚,行根极易,又根深,则能久雨,能久旱,能大风。此皆稀种,故能肥;能肥,故多收”。就是说用蚕豆苗作绿肥增加了土壤里的有机质,使土壤变得疏松,作物的根系容易深入土层,生长茂盛,增强了抗旱抗涝和抗风的能力。

明清时期野生绿——“菭华”。据《王祯农书》记载:“易胜畦埂,肥渍菭华。”《农政全书》解释“肥渍菭华”:此四字“弗轻诵过,是粪壤法也,今滨湖人漉取菭华,以当粪壅甚肥,不可不知[8]。”可见,菭华指水面漂浮着的绿藻与蓝绿藻的共栖群落。蓝绿藻中,不少种类具有固氮作用,所以当粪肥田。

3结语

总结农田土壤施肥使用绿肥是省工省力又简单的方法。据《齐民要术·种葵第十七》记载:“若粪不可得者,五、六月穊种菉豆,至七、八月犁禾奄杀之,如以粪粪田,则良美与粪不殊,又省功力。”就是说,如果没有农田施用的肥料,就在五、六月里稠密地播种绿豆,到七、八月耕翻掩埋在土壤里,就像用粪给农田施肥,它的肥效与与粪肥一样,而且又省功力。可见,绿肥是农田施肥中使用得最好的肥源之一。

参考文献

[1]

贾思勰著,缪启愉等译注.齐民要术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1.

[2] 夏纬瑛.《诗经》中关于农事章句的解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9.

[3] 戴圣著,杨天宇注.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 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7.

[5] 张宗法著,邹介正等校释.三农纪校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6] 王祯著,缪启愉等译注.农书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9.

[7] 宋应星著,钟广言注释.天工开物[M].北京:中华书局,1978.

[8] 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推荐访问:绿肥 栽培 时期 利用 魏晋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