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把握文意

时间:2023-06-17 14:06: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基本要求,而准确断句和掌握修辞则是阅读浅易文言文,把握文言文文意的两把钥匙。

要想正确断句,就要掌握一些断句的基本方法。

1.抓动词。一句话中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例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的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2.找虚词。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些虚词,了解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断句也就准确迅速了。

发语词和句首助词常出现于句首,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其前自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一般也用在句首,在这些关联词前可点断。句末语气词等虚词常用在句末,其后往往能断句。例如: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置于句首的虚词有:夫;置于分句首的虚词有:以、则、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断句法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用虚词断句法解决了。

3.看“曰”字。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后面“曰”的内容一般要加双引号。如果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例如: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鸿门宴》)

4.辨句式。文言文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文言句式一般分为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倒装句等,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也有利于我们正确断句。例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该句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道题。

5.依总分。文言文中有时上下句之间是总分关系,我们可依此进行断句。例如: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就容易断句了。

掌握了断句的方法,不过是还原了文章的原貌;要知晓文意,除了要有语法和词义的知识外,还需要了解一定的修辞。

1.比喻。文言文中有时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加强表达的效果。例如:“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金城”在文中比喻坚固的城墙,而不能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

2.借代。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布衣”就是一种借代。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事物特征来代指平民。

3.互文。这类句子,在内容上往往前后互相补充,常常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意本是“不因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

4.讳饰。讳饰实际上也是一种委婉,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如对于“死”,帝王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千秋之后”,老百姓之死则称为“填沟”。了解了这些说法的真正含义,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文意。

文言文是民族文化的宝藏,通过准确断句和把握修辞做到通晓文意,既有利于丰富我们的知识,又可以提高我们的能力。

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鹊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适为隐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①,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邪?

陆子曰:“子之辞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③,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

(选自陆游《书巢记》)

注释:①杪:树梢的细枝。②觌:相见。③堂奥:房屋正中偏前的厅堂之中,这里指道的精微之处。

1.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不读书(购置)

B.凤之巢,人之(意动用法,认为……吉祥)

C.有意欲起(偶尔,有时)

D.或枕于床(垫,衬)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鹊于木 凤之,人瑞之

B.乃客就观之 左右或欲相如去

C.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间有意欲起,乱书围之

D.栖于椟,陈于前 雀不能巢,得燕巢

3.用“/”为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黑体字的部分断句。

①今 子 幸 有 屋 以 居 牖 户 墙 垣 之 比 屋 也 而 谓 之 巢 何 耶?

②客 始 不 能 入 既 入 又 不 能 出 乃 亦 大 笑 曰 信 乎 其 似 巢 也。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游一生酷爱读书、藏书,他把他自己的居室命名为“书巢”,可是别人并不理解他为何把居室命名为“书巢”。

B.本文的主旨是教导人们不要“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以防犯轻浮浅薄的毛病。

C.作者只是警戒他人要牢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的道理,以免贻笑大方。

D.文中的“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与苏轼《石钟山记》中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观点非常相似。

二、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刘晏初为转运使,独领陕东诸道,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贱之忧。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不待其困弊、流亡、饿殍,然后赈之也。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宿。晏专用榷盐法(即食盐专卖法)充军国之用。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

晏于扬子(即长江)置十场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物,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若遽与之屑屑较计锱铢,安能久行乎?异日必有患吾所给多而减之者,减半犹可也,过此则不能运矣。”其后五十年,有司果减半。及成通中,有司计费以给之,无复羡馀,船益脆薄易坏,漕运遂废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

1.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货轻重之(权衡)

B.丰则贵,歉则贱粜(买,收购)

C.由是民得其居业(使……安)

D.户口蕃(休息)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先使私用无窘 有司计费以给

B.故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则或咎欲出者

C.转官盐彼贮之 其身也,则耻师焉

D.晏又以为户口滋 后将军赵充国以为不可听

3.用“/”为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黑体字的部分断句。

①或 言 所 用 实 不 及 半 虚 费 太 多 晏 曰 不 然 论 大 计 者 固 不 可 惜 小 费 凡 事 必 为 永 久 之 虑。

②常 以 厚 直 募 善 走 者 置 递 相 望 觇 报 四 方 物 价 虽 远 方 不 数 日 皆 达 使 司。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遽与之屑屑较计锱铢,安能久行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刘晏理财“以养民为先”,他采取种种措施来让国家获利,却不使百姓特别富裕或者特别贫困。

B.刘晏在丰年买进粮食,到歉年再低价卖出,并预先了解各地歉收的情况,及时奏请朝廷免除税和提供救助,他从不等到百姓困窘至极、四处流亡、已经饿死,然后再去赈济他们。

C.刘晏认为“官多则民扰”,所以采取“简政”措施,只在产盐的地方派设官员,在其余州县都不再派设任何官员。

D.刘晏设场造船,开始计费较充裕,后来考虑“虚费太多”,就减少一半,导致船只“脆薄易坏”。

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之把握文意》

一、1.A(“置”字应解释为“放弃”)

2.A(A项第一个“巢”是名词作了动词,可译为“筑巢”;第二个“巢”是名词,可译为“巢穴”。B项中的两个“引”释义为“拉”。C项中的两个“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D项中的两个“或”可译为“有的”)

3.①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耶?

②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4.①有时甚至不能走路,于是就自己笑着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巢吗?”

②听说的不如看到的了解得详细,见到的不如身居其中的了解得更详尽。

5.C(应为警戒自己和他人)

二、1.D(“息”字应解释为“增生,繁殖”)

2.C(A项中的两个“之”都是代词,可译为“他们”。B项中的两个“其”都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C项中的第一个“于”可译成“在”,第二个“于”可译成“对于”。D项中的两个“以为”都可译成“认为”。)

3.①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

②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

4.①官家获得了其中的利润又让百姓不缺乏食盐,因此既能使国家费用充足又能使百姓不受困窘。

②如果马上与管事者斤斤计较而降低船价,那造的船又怎么能够航行得长久呢?

5.B(A项中“却不使百姓特别富裕或者特别贫困”不符合原文意思;C项应为在其余州县不再派设“盐务官”,而不是完全不派设其他方面的地方管理官员;D项中“虚费太多”是别人所言,“减少一半”是后来“有司”的行为。)

推荐访问:文言文 把握 文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