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印太”概念中的海权竞争图谋

时间:2023-06-16 20:06: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在美国渲染的“竞争的新时代”,中国承受的海上战略压力将急剧增大。

在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布的首版《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印太”概念得以正式确立。中国则无疑是美国“印太”概念的焦点,报告中但凡提到“印太”必同时提及中国。

在美国当地时间2017年12月18日发布的这份报告中,特朗普政府用“印太”替代“亚太”,作为区域战略的第一部分,排在了欧洲、中东、非洲等所有区域之前。此前的10月底11月初,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国防部长马蒂斯也分别在多个场合谈及“印太”战略,为特朗普访问亚洲造势,而特朗普在其亚洲之行中,也频频提及“印太”概念。

后勤补给舰到两栖登陆舰,以击败强大对手;尽可能地分散化部署力量,将力量广泛分布在不同的地理空间,迫使对手同时应对大量的目标,并面临来自不同地理空间的进攻;给予每艘舰艇复合型的资源以坚持战斗,增强它们的抗打击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来自太空、网络、空中、水面和水下攻击,通过新的网络和战术,最大化利用舰艇间日益提升的联合防御能力。这些概念的假定作战环境和假想敌,都与中国有关,多数概念都是直接瞄准中国的。

三是研发颠覆性技术。技术创新和质量优势一直是美军的建军法宝,在国防投资领域,美国一直试图保持相对其对手一代至两代的技术差距。随着中俄等国的军事现代化以及精确制导武器的全球扩散,美国在20世纪80至90年代构建的技术优势正在快速减弱,而中国等国却正在对美国形成一定的数量优势。

对此,美国国防部于2014年提出第三次“抵消战略”,试图通过利用美国在无人系统和自动化、远程隐形空中作战、水下战以及复杂系统工程与集成方面的“核心能力”,以不同的方式来投送力量,从而能够在总体上反制对手在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方面的投资,抵消对手的导弹库存或数量优势。

海洋方向是第三次“抵消战略”的重点投资领域,特别是“水下战”潜力较大,有望形成新的技术垄断优势。需要指出的是,被誉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如3D打印、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都是对已有技术的集成化运用,实际上算不上颠覆性技术。或者说,有可能改变海洋空间和海洋政治格局的技术还没有出现,尚在酝酿和试错阶段。

四是释放盟友能量。同样是重视盟友作用,特朗普政府与奥巴马政府有较大不同。前者在“美国优先”的认知背景下,更强调盟友的付出,要求盟友为自身安全和美国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后者在自由主义霸权原则的影响下,更强调盟友体系对于美国维系全球领导地位的作用。从特朗普政府近一年的实践来看,其非常重视挖掘盟友潜力,释放盟友能力,同时为自己减轻包袱。

其具体做法则是一方面要求盟友提高预算比例,更多购买美国武器,加强自主防御能力,当然美国也会力所能及地给些军事援助;另一方面,牵头或参与一些地区安全网络,推动盟友及伙伴们的合作,加强合力。新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就着重强调了如何在“印太”地区激活包括印度、澳大利亚、东南亚国家、中国台湾地区、日本及韩国等在内的所有关键节点,组建全区域的安全网络。在新的合作理念之下,美国很可能会给予日本、澳大利亚及印度等盟友或伙伴更多的自由度和空间,鼓励它们在“印太”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以弥补美国自身国力相对下降带来的实力不足。

总的来看,美国因应中国海上崛起的“印太”战略和“重返制海”战略正在趋于清晰。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承受的海上战略压力将急剧增大,在美国渲染的“竞争的新时代”,中美问的海洋地缘战略竞争将日趋激烈,中美两军在海上的摩擦与对抗风险急剧攀升,中国处理涉华海洋争议的复杂性也将更趋严峻。

不过,无论是“印太”战略还是“重返制海”,美国都存在战略透支的问题。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是建立在欧亚大陆濒海国家力量过度弱小的历史前提之下的,其不可能长期延续。只要中国能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美国在东亚近海地区的权势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其遏制中国海上崛起的图谋也注定不会成功。

推荐访问:图谋 美国 概念 竞争 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