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利剑[中国海军的鱼雷发展]

时间:2023-06-16 16:54: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说起来,中国海军的鱼雷应用发展实际起步较早,也就是在罗伯特·怀特黑德发明鱼雷11年后,即1877年(光绪三年),清朝政府就在广州黄埔设立了广东制造局,下设鱼雷局和水雷局,并在附设的黄埔水师学堂里设立了鱼雷专业和鱼雷训练科目。1885年,大清海军开始从欧洲购买鱼雷快艇和铁甲舰,特别是从英德购进的铁甲舰,均装备有鱼雷发射管,可发射“黑头”和“白头”鱼雷。大清海军的战舰携载这些鱼雷参加了甲午海战,可惜未取得什么战果,但也由此拉开了中国海军的鱼雷应用史。从那时直到新中国海军成立,虽然也是不断由国外引进各型装载鱼雷武器的舰艇,但都没有应用的记录,因此可以说,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正式建立,才逐步拉开了中国海军鱼雷武器发展的帷幕!

起步:引进仿制苏式鱼雷

早在初创时期,海军就把“两艇一雷”做为装备发展的重点。“一雷”即是鱼雷,“两艇”则是以鱼雷为主要兵器的潜艇和鱼雷快艇。由此可见,鱼雷在当时中国海军中的重要性。

20世纪50年代初,根据苏联与中国签订的协议,中国向苏联购买了36艘P-4型鱼雷快艇,组成了新中国海军第一批鱼雷快艇部队。随后,苏联向中国有偿转让了P-6型木质双管鱼雷快艇的建造权。随着这些鱼雷艇的到来,苏制鱼雷开始正式进入中国。1954年11月14日,P-4型鱼雷快艇在浙东海战中击沉了国民党海军1430吨的“太平”号护卫舰,1958年又在金门附近的海战中击沉了国民党海军4000多吨的“台生”号运输船以及470吨的“灵江”号和“瀛江”号两艘炮舰。1965年8月6日,P-6型鱼雷快艇在闽东海战中击沉了1250吨的“剑门”号扫雷舰和900多吨的“永昌”号巡逻舰。由此,中国海军认识到了鱼雷在现代海战中的重要地位。在当时中国海军还没有能力大批装备反舰导弹的前提下,鱼雷武器就显得特别重要起来。在这个背景下,根据中苏两国签署的早期海军技术转让协议,经过海军专家的综合考虑,中国决定利用引进的苏联鱼雷技术发展自己的国产鱼雷。这就是我国第一种国产鱼雷——鱼-1型鱼雷(YU-1)的由来。

鱼-1型的母型是随P-6型鱼雷快艇引进的苏制53型鱼雷,这是一种直航式近程鱼雷。主要由舰艇携带攻击敌水面舰艇。该型鱼雷采用高压瓦斯气体为燃料,航程较短,但使用简便、安全。

仿制工作启动之时,中苏关系已经非常紧张,不可能再获得鱼雷的设计蓝图。好在还有样品鱼雷,海军工程技术人员就通过拆解样品以了解其实际结构,再进行反向测绘设计。经过各合作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该型鱼雷终于在60年代初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但科学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由于当时我国的总体科技实力落后。虽然仿制成功。但其性能不稳定,因而需要不断改进,不断试验,直到1971年才正式设计定型。鱼-1型直径533毫米,长7.8米,战斗部重400千克,采用瓦斯热动力推进系统,最高航速50节,最大航程10千米。

这种鱼雷虽然航速较高,战斗部威力较大,能够攻击各类大型水面舰艇,但由于没有制导系统,因此只能采取全程浅航深攻击目标。另外,热动力系统会产生很明显的航迹,容易被敌方舰艇提前发现而遭到规避或者拦截,也容易暴露发射阵位,因而不符合现代海战的需要。

80年代中后期,中国海军鱼雷研究部门根据那时引进的国外技术,改良研制出声控制导系统,在鱼-1型基础上改装线导和声自导反舰鱼雷,改进后的鱼雷称为鱼-1甲型,作战能力大幅提高,我国第二代常规潜艇或者水面舰艇稍加改装,就可以直接使用。现在,几乎所有的鱼-1型都已被改装成鱼-l甲型。这种改进不但延长了该型鱼雷的服役寿命,也使其成为目前仍在服役的第二代潜艇和部分鱼雷艇的主要反舰武器之一。

作为立体攻击的海上战术设想。我国海军认为有必要从空中发动对敌方舰船的鱼雷攻击。1954年,中国海军从苏联进口了固体燃料推进的短程空对舰鱼雷RAT-52型,用以配备海军航空兵轰炸机,执行空中用鱼雷攻击舰艇的任务。1958年我国决定仿制这型鱼雷,遂自苏联引进了全套蓝图,并聘请两位苏联专家来华进行技术指导。这就是鱼-2型鱼雷,是中国海军第一种国产空投反舰鱼雷。代号YU-2。

很快,第一枚仿制的鱼雷在1960年7月生产出来了,但因为我国的固体助推火箭发动机技术不过关,试射失败。其后反反复复,直到1971年6月才终于定型。该型鱼雷直径450毫米,使用固体燃料喷气推进,长3.9米,最高航速40节,空中航程5000米,水中航程600米,战斗部重243千克。

该型鱼雷也为直航式近程鱼雷,没有制导能力。当时可空投鱼-2型的飞机主要是轰-5型轰炸机和强-5改型强击机。前者两翼下可携带两枚,后者机腹挂架可携带一枚。在当时中国海军航空兵没有空基反舰导弹的情况下,使用鱼-2型空舰鱼雷执行空中打击水面舰艇任务,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但鱼-2型的命中精度较低,射(航)程较短,而且需要同时命中多枚,才能确保击沉一艘大型水面舰只。根据一份研究资料表明,同时命中8枚鱼-2可击沉一艘5万吨级的航空母舰,不过要命中8枚鱼雷,平均要29架轰-5或58架强-5投放58枚鱼雷才有可能达到这一概率,这还是指已突破对方空防,能够对目标投下鱼雷的飞机。显然,这需要海军同时起飞庞大的飞机编队才能做到。在我军没有海上制空权的情况下,大机群很难隐蔽、突破防空拦截,因此鱼-2的实际应用大打折扣。特别是70年代后期的现代舰艇,基本都已装备了各类防空导弹,航空母舰编队也配备了新型护航战机,鱼-2型仅仅5000米+600米的航程和其载机并不看好的突防能力。是没有任何攻击机会的。随着轰-5的逐渐退役,鱼-2型鱼雷也将完成历史使命,如今中国各地海军博物馆中大多有鱼-2型鱼雷的实物展出。

以上两型鱼雷可以说是新中国海军自己制造的第一代鱼雷。他们是在新中国建立后,依靠苏联的技术完全仿制,虽然其性能相比同期世界先进水平较为落后。但也由此迈开了中国海军自主研制和发展自己鱼雷工业的步伐。

自研:突破鱼雷制导技术

60年代初期,我国海军开始调整国防策略,决定自行研制攻击型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同时研制一种深水反潜鱼雷作为匹配武器,既是攻击型潜艇的主要攻击性武器,也是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自卫武器。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开始自主研制第一种大型深水反潜鱼雷,这就是鱼-3型,代号YU-3。根据海军专家提出的设计要求,该型鱼雷将采用电动螺旋桨推进和被动声导系统以实现自主攻击。在战术上,以能在深水攻击敌方潜艇,尤其是敌方的攻击型核潜艇作为基本作战要

求。声自导系统是该型鱼雷的技术关键,原先采用机械扫描方式。由于自导距离短,只能采取高速接近、低速自导的中途变速方案,这不仅限制了航速,而且增加了电气装置的复杂性。最终技术人员研制成功多波束声自导系统,提高了鱼雷自导搜索速度和捕捉目标概率,改善了自导性能。终于在1969年总装出4条样雷,随后开始各种试验,最后于1975年设计定型,开始装备我国研制试验中的401攻击型核潜艇。

从1985年起,705所和曙光机械厂利用新技术对该雷进行改进,开发出中华鲟-2型,其实就是鱼-3乙型或者称为YU-3B。这种新型鱼雷的制导系统由单一的被动声自导改为主被动联合自导,改进后战斗部装药为大于190千克的高能炸药,航速35节,航程超过13 000米,稳定性也有较大提升。1988年5月,“汉”级核潜艇在海南深水试验场成功地进行了鱼-3乙型水下深海发射试验。该鱼雷能自动捕获目标并自动跟踪,一次过靶失掉目标后,仍可再次搜索与再次攻击。1991年,鱼-3乙型设计定型。

之后,中国利用获得的先进西方鱼雷电子技术继续对鱼-3进行改进,发展出更加先进的鱼-3丙,也就是YU-3C。这是一种采用线导的新型鱼雷。攻击精度比前两种型号更高,更兼具了反潜/反舰综合战斗能力。

在研制鱼-3型的同时,海军专家也认识到,必须为新型潜艇专门研制一种反舰鱼雷,用于对付威胁日益严重的敌方水面舰艇,这就是鱼-4型的由来。鱼-4型是中国海军研制装备的第一种大型潜射声自导反舰鱼雷,以俄制SAET-60型电动声导鱼雷为基础,仿制改良而成。鱼-4型分甲、乙两型,两者除导引系统不同外,其它技术规格基本相同。鱼-4型以高性能银锌电池为动力,采用了新型战雷头、排水装置、腹鳍尾等。采用纯被动自导方式的称为鱼-4甲型。采用主被动联合自导方式的称为鱼-4乙型。在该型鱼雷的设计中用小型电力控深装置取代了原来的机械控深装置,大大改善了鱼雷的航行性能,而且主被动联合自导技术的突破填补了中国海军的一项空白。该型雷直径533毫米,长7.75米,航速42节。航程13000米。

鱼-4型为中国海军常规潜艇的主要攻击水面目标的武器之一,为中国海军早期R级和“明”级潜艇的主要装备。此外,最新的“宋”级亦配备有该型鱼雷的最新改进型,用于执行日益艰巨的反舰任务。

80年代中期,根据海军的新要求,中国决定研制大型线导反潜鱼雷,作为039型新一代常规潜艇的主要配套武器装备。在设计任务中,要求采用大功率、远航程的奥托热动力系统,中途线导控制航向,末段则是比较先进的主被动联合声导的混合模式。1990年初中国宣布成功地试验了这种新型鱼雷。

鱼-5型的研制成功,对于中国鱼雷武器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技术上,鱼-5型是中国海军常规潜艇装备的第一种具有先进水平的反潜鱼雷,它的研制成功显示了中国鱼雷在热动力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大幅度提高了中国海军的反潜作战能力。之前,中国海军仅有一种反潜鱼雷,即鱼-3型,而且它还只能配备在核潜艇上,常规潜艇基本无法使用。因此,中国海军的常规潜艇部队很难进行有效的反潜作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海军数量众多的常规潜艇,几乎对西太平洋日益增多的美、日等国潜艇没有任何威胁。而核潜艇要执行战略威慑任务,不可能轻易去和它们对峙。由此看来,鱼-5型鱼雷的研制成功。使得中国海军常规潜艇第一次具备了自行反潜作战能力。近几年来,中国海军常规潜艇频频在敏感海区出没,时不时还要在美国航母周围转悠一下,似乎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无所畏惧的严正声明。

这之后,中国海军又根据已经掌握的最新鱼雷技术研制发展了鱼-6型重型鱼雷,这也是中国首次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开放式软件结构的鱼雷。它采用奥托-Ⅱ液体燃料,导引装置采用微处理器模块技术,可采用多种方式自导。它不仅可以攻击水面舰艇,也能够攻击处于深潜状态的各类潜艇,堪称中国最先进的现役国产鱼雷,也是中国可携载平台最广泛的一型鱼雷。

最新引进

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中美关系最好的时期。这期间,因为战略需要,中美两国史无前例的走得很近。其间,为了提高中国海军的反潜能力,对付苏联在西太平洋上耀武扬威的各型潜艇,美国同意中国购买了一批轻型反潜鱼雷MK46-2。这种鱼雷直径324毫米,长2.6米,全重230千克,主装药为44千克的H6炸药,最高航速45节,最大航程11千米。

MK46-2型是当时美国海军的主要轻型鱼雷,采用先进的奥托-Ⅱ热动力推进系统,导引系统为主被动联合声导模式,灵敏可靠,既可在深水也可在浅水发挥作用。与其它轻型鱼雷相比,该型鱼雷具有速度高、航程远、威力大等特点,而且载具灵活,水面舰艇、飞机和直升机均可配备使用。

MK46型鱼雷的仿制工作,对中国海军来说意义重大,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奥托热动力技术的掌握,并由此促进了鱼-5型的研制,而其先进的主被动联合声导模式,也为中国海军研制新型鱼雷和改良老旧鱼雷提供了不错的选择。此外,这种轻型鱼雷也解决了中国海军发展反潜导弹的重大问题。之后中国研制成功的CY-Ⅰ型反潜导弹就是携载了国产化的MK46-2型轻型鱼雷。不过,中国仿制的MK46属早期型号,性能并不算最好,中国海军也在利用自己的新技术不断改进。目前,该型鱼雷已大量装备中国海军的各类水面舰艇和海军航空兵,主要载具是护卫舰艇及其舰载反潜直升飞机。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同欧洲国家的关系也获得了极大改善,很多欧洲国家也向中国敞开了军售的大门。当时,中国向意大利购买了40枚A244S型轻型反潜鱼雷及发射系统,在消化技术的情况下进行仿制(据说中国也获得了重型的A184鱼雷)。目前,海军航空兵的直-8和直-9型舰载直升机所配备的反潜鱼雷主要是A244S的国产化型号。A244S的动力为铅酸电池,采用三频脉冲的主被动联合声导系统,并装有可编程式预先设置搜索及运动模式的寻标器。该型鱼雷体积小,重量轻,使用灵活,可以多种载具携带使用。

上述这两型轻型反潜鱼雷的引进,即为中国海军提供了一个有限了解西方反潜技术的窗口,也为中国改良和研制自己的鱼雷提供了参考。从中国80年代后研制和改良成功的各型鱼雷来看,这两种鱼雷相对先进的动力模式和导引模式,已经成功地移植在我国最新型鱼雷上。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向俄罗斯订购了4艘“基洛”级常规潜艇和2艘“现代”级驱逐舰,同时也订购了配套的俄制鱼雷。包括TEST-71,TEST-96和53-65KE等型号。它们的口径都为533毫米。TEST-71型反潜鱼雷采用电池动力,导引为中途线导加终端主被动联合声导模式,潜艇与水面舰艇均可使用。TEST-96型是TEST-71型的改良型,性能更加先进,既可反潜也可反舰,导引除中途线导终端主被动联合声导外,还增加了尾流自导装置,增强了反舰作战能力。53-65KE型推进系统也为热动力装置,任务为反舰作战,采用尾流自导模式,潜艇或水面舰艇均可配备使用。该型鱼雷速度快,航程远,威力大,导引精确,是一种威力强大的反舰武器。

引进这些鱼雷后,通过消化吸收和仿制,将可促进我们的鱼雷技术发展,尤其是俄罗斯血统的热动力推进和尾流自导等技术,对中国海军鱼雷武器的发展更具重要意义。

未来:值得期待

中国鱼雷武器的发展,已经走过了不平凡的50年历程,就像其它武器装备的发展一样,已经走过仿制和改进的门坎,逐步进入自行研制发展的新阶段。中国从获取的西方及俄罗斯技术中受益匪浅,再加上中国人自己开发的新型技术,当前中国鱼雷技术可谓发展迅速,各种高科技不断被开发应用,可以预料,中国鱼雷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推荐访问:鱼雷 利剑 水下 中国海军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