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教材文本 提升思维能力

时间:2023-06-16 11:3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部分提出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要求,而高考试卷也继续加大了对思维能力(特别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在此形势下,了解语文思维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现状,认清语文思维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意义,找到语文思维能力培养与提升的途径与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现状

高中语文教学,历来强调的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训练,重视的是围绕高考要求,按考点及高考题型进行深度训练。教师重视的是与高考有关的基础知识的讲解学习,更多的是对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识不足,或者根本没有认识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二、目的与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培养与训练就是完成这一学科核心素养。

把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提升结合起来,让思维培养提升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被动变成主动,不但可以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分析问題的思辨性、积极探索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独特性、解决问题的创新性、结果表达的新颖性。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与高考语文接轨。2018年的全国语文卷无论是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还是作文,都加强了对思维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及敏捷性的考查。这个信号在提醒我们,在教学中加强思维能力及品质的培养与提升势在必行。

当然,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的是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因此,简单介绍一些思维科学知识是可以的,但一定要简明、实用,不可过多、过深,更不能让学生记一些名词术语。

三、途径与方法

1.  从关键句(中心句)入手培养提升思维能力

语文课文里的关键句(中心句)有时出现在开头,有时出现在中间,有时出现在结尾。其作用或是开启下文,或是承上启下,或是总结段落及全文。抓住这些关键句,扣住文本材料,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过程,就可以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逍遥游》时,我们扣住关键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辩也”进行分析。由大鹏的高飞南迁,蜩、学鸠和斥安鸟对大鹏的嘲笑得出结论“小知不及大知”;由“小年不及大年”这个一般结论推出朝菌、蟪蛄及众人生命短暂是“小年”,冥灵、大椿及彭祖生命长久是“大年”;然后推出“此小大之辩也”。虽然它们有“小大之辩”,但它们也有“共同点”,即“有所待”,而只有“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是“无所待”,及绝对自由——逍遥游。这里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个别;有归纳,有演绎;有比较,有分类。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培养、锻炼及提升思维能力的过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很多段落前都有关联性、承上启下的语句,如“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这些语句前后勾连呼应,论述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伟大贡献以及敌人和战友对他的态度。这些语句使文章前后贯通,层层递进,段与段之间关系清晰明朗、文脉清楚、逻辑严密。

2.  从文本的段落入手培养提升思维能力

文本中的有些段落句与句之间意思上下相勾连,或相承,或递进,或转折,或因果……理清它们的关系,不但可以理清文本的写作思路,还可以培养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里的一段: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作者先用了一个排比句,这个排比句由三个假设条件句组成,条件分别为“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结果分别为“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它告诉我们,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就会物质丰富,人们就会享用不尽。这三个假设条件句的结果成了下一个假设句子的条件“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然后形成结果“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最后这个结果又成了最后句的条件,形成一个结果“王道之始也”。条件产生结果,结果又形成条件,产生新的结果,再形成条件,再产生结果。推理过程句句相连,形成一个因果链,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再如鲁迅《拿来主义》的最后一段: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作者从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条件是什么?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把如何占有、如何挑选、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何创造论述得清清楚楚。整段论述逐句深入,前后勾连,逻辑严密,思路清晰。

3.  从文本的整体结构入手培养提升思维能力

有些文本整体上就有很强的逻辑性,我们可以通过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这个过程达到培养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属于论题型的议论文,是一个标准的三段论论述模式,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文本围绕“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拿来?”“怎么样拿来?”三个问题展开论述。在文本第七自然段有一句话“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所以”一词说明前面部分是回答“为什么要拿来”,文本从否定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角度,即“破”的角度回答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这是因果论证。最后用形象的比喻,从“立”的角度来论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整篇文章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破立结合,讲究逻辑,有力论证了观点。

欧阳修《伶官传序》整篇文章的思路是先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即盛衰在于人事。然后援引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作为论据加以论述,最后又得出历史教训:“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论证方法是例证法、对比论证法。史论的典型写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而从逻辑思维的角度看是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或曰由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其中离不开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及抽象等思维过程。

4.  从作文的审题立意入手培养提升思维能力

材料作文的审题,能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学会从多角度进行判断,避免思维表面化、平面化及常规化,实现思维“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提升的突破。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作文一:

閱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紧喊道:“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已被切开,儿子拿出一半给爸爸看,喊道:“爸爸,好一个漂亮的五角星!”爸爸惊讶地发现苹果的横截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看完上面的故事,联系你的生活,选择一个角度作文。要求: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俗语“无因不成果”,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我们一旦知其结果,只要顺藤摸瓜、层层推进,总能探求其原因。材料分析查原因法,就是根据结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处立论,确立文章的观点。这是一则叙述性材料,事情的结果是小孩子切苹果发现了规则的五角星图案。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不循成规,打破常规是突破的一个契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稍作引申就能得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作文二: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

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大多数考生甚至很多老师从“主人公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这个角度,认为作文立意重点可放在思考材料的主体对象最后公开工艺流程、制定行业标准的行为上,挖掘其行为折射出的品质,如长远的眼光、宽广的胸襟,敢于舍弃眼前小利,着眼全局等,最终还要联系结果“最终规范了市场,自己也成了致富带头人”,这说明具有优秀品德的人最终会取得成功。材料涉及考生的公民意识和天下为公的胸怀,对人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可从责任的角度、竞争的角度、规范的角度及担当的角度来立意。

这些分析能从多角度进行判断,显示了思维的广泛性。但思维还显得表面化、平面化及常规化,缺失思维的独创性、深刻性。小羽愿意这样做吗?小羽、社会希望出现这样的“规范”吗?社会应该容忍这种“侵权”行为吗?自己被侵权,自己对侵权之人还要宽容之、拥抱之、帮助之;多么无奈,多么可悲。据此就可以从“创新者的眼泪”“创新者的悲哀”“无奈的宽广胸襟”角度立意,显得思维更独到、更深刻。

作文三: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2018新课标全国II卷)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强化了对考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等关键能力的考查。

“到底是弹痕多该加强,还是弹痕少该加强?”军方认为“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这是从表面现象出发,典型的顺向思维,因为“弹痕多”,所以要加强防护。这是惯性思维所致,只从幸存者角度看问题,而忽略“需要被加强的都被击落了”这一现实。而沃德认为应加强弹痕少的部位,是因为他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跳出思维惯性,以逆向思维挖掘被隐藏的事实真相。他明白有弹孔和无弹孔的辩证关系从而“避实就虚”,幸存者之所以是幸存者说明弹痕多的地方并不是最要害的地方,战机被击落说明击中的是要害部位,二者一比较,就知道要加强防护的应是弹痕少或没有弹痕的地方。

它启示我们:人们往往特别关注可见的表象的东西,而忽略了未见的、本质的东西,殊不知未见的东西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影响重大。人生在面对各种问题的分析特别是重大抉择时,绝不能被“幸存者偏差”所误导。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要让作文写得新颖深刻,在审题时就要打破思维惯性,突破思维常规,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提炼出主题,培养提升“深刻、批判、创新”的思维品质。

社会已进入智能劳动时代,而智能劳动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就要充分利用文本材料,让学生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养成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质疑批判、多元解读的思辨能力;培养立论正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有条有理,语言准确,思维深刻,富有批判性、独创性和严密性的表达能力。

总之,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要紧扣文本,将“思维发展与提升”与“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推荐访问:思维能力 文本 提升 利用 教材